余光中乡愁改编(余光中乡愁Beyond大地)
台湾余光中创作的《乡愁》,相信亿万人都读过,非常熟悉。目前,《乡愁》依然在语文教科书中,为大陆学生必学的内容。
余光中
余光中,祖籍福建,1928年10月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1972年,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每次读之,都感人泪流。因为《乡愁》里有7个统一。
1.家与国的统一
前三段,写的都是思念母亲妻子,这是思念家人。第一次读时,读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就已经十分感动。与至亲之人阴阳两隔,一般的诗写到这一层,也就差不多了。
而《乡愁》之所以广为流传,更是在于最后一段,用寥寥数语,形象生动地写出海外游子思念大陆、思念祖国的感情。这也就此成为点睛之笔,把对家庭人伦的思念与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爱国爱家,跃然纸上。
2.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乡愁是抽象的、飘渺的,但诗人把这种抽象的、飘渺的情感,具体物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十分形象、十分贴切,令人感怀有物。
3.长与短的统一
诗的内容很短,仅仅有4小段,但是时间跨度很长,至少有20多年。
4.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时间从余光中青年在外求学时,写到现在。空间从大陆写到台湾,再点出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5.过去式、现在式与将来式的统一
《乡愁》用过去的邮票、船票作为铺垫,用母亲的坟墓升华情感,再转入到现在的因台湾海峡分隔所带来的思念,这是将过去与现在相统一,已经非常好了。
而更令人感慨万千的是,这种因海峡阻隔带来的乡愁,还要在明天继续延续下去。
6.直白与纯真的统一
诗用语非常直白,小学生都能懂,但表达的情感非常真挚、热烈。
以上这些是可以从文中读出来的6个统一。而这6个统一,又汇聚成了“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期盼台湾回归”的祖国统一。
6个“小统一”汇聚成1个“大统一”:祖国统一。
实际上,在那个年代,许多从大陆迁移至台湾的文人,都写下了大量的思念故乡的诗歌。例如:
于右任《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再如:
席慕蓉《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不仅仅是诗歌上,在流行乐坛上,也是同样。
1987年11月,台当局决定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许多耄耋之年的老兵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其中的许多感人故事被报道后,迅速成为两岸三地众多艺人创作的源泉。
浙江舟山,台湾老兵首次返乡。门槛女子是其原配
例如,Beyond主唱黄家驹对此也非常感动,他决定用歌曲《大地》歌颂两岸情怀,于是黄家驹邀请了香港著名音乐填词人刘卓辉填词。
刘卓辉看了两岸海峡地理相隔、骨肉分离,经过几十年的时代发展后,又重新团聚的诸多感人故事后,灵感喷薄而出。给《大地》填词道:
“在那些苍翠的路上/历遍了多少创伤/在那张苍老的面上/亦记载了风霜/秋风秋雨的度日/是青春少年时/迫不得已的话别/没说再见/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唏嘘的感慨一年年/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这刻在望着父亲笑容时/竟不知不觉的无言/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在那些开放的路上/踏碎过多少理想/在那张高挂的面上/被引证了几多/千秋不变的日月/在相识里共存/姑息分割的大地/划了界线……”
歌词用“没说再见”“迫不得已的话别”隐喻国军老兵随着时代洪流迁徙至台湾,来不及和故乡说声“再见”的时代记忆。
用“这刻在望着父亲笑容时,竟不知不觉的无言”描绘台湾老兵返乡时,父子母子再见面时抱头痛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的甚至阴阳两隔的时代场景。
用“开放的路上”比喻大陆改革开放、台湾开放探亲,两岸互相开放的时代变迁。
用“分割的大地,划了界线”隐喻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时代遗憾。
《大地》也因此成为刘卓辉填写的最成功的一首歌词,同时在Beyond的传唱下广为流传,成为Beyond最经典的歌曲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祖国必将完全统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