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

一个人的龟城

张 玉(榆社)

从凤仪门进来,朝左拐,再朝右拐,就是平遥著名的西大街。这条街被称为“大清金融第一街”,它浓缩了整个明清金融业的辉煌,它们的形式与内容在此被留存。我在人流中随波沉浮——人流,有各种旅行团队,有本地的居民和商户,也有像我一样孤独的散客,一起流动在九月中旬的大街上。各地方言在秋天的色彩里浓重地流淌,阳光在尘埃中飞舞,像雪,像落叶,像丝线,像某种意象,最终也化为河流。这些川流不息的事物,其实就是时间,我相信它是有知觉的,它在街道两侧驻足、审视、用带一点探究的眼光打量这浩大的意识流,它沉默地汇入流水一样的历史,最后流散在城墙、杨柳、钟楼和古道之间,并成为它们的底色。

中国最早的银行业,即在平遥西大街兴起。从“交子”到“银票”,商业贸易不断发展,一代晋商汇通天下,直至“日昇昌”横空出世,成为晚清商界翘楚,主宰了风雨飘摇的帝国经济命脉。据说大掌柜雷履泰某日清晨梦到一轮红日喷薄万丈光芒,于是将票号定名“日昇昌”。这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名字的确恢弘大气,有一统天下财势的气质。我觉得能起出这样名字的人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因此很难想象他会干出另一件幼稚而没品的事情:雷履泰与毛鸿翙反目,于是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雷鸿翙。不过细想一下也合乎情理,这两个掌故都与命名有关,所谓名可名,非常名,像雷履泰这样桀骜的俊杰,必定是热衷于构建、创造和争斗的人;这样的人,在天生的精明算计中必须保有一点童真和莽撞,否则他无法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日昇昌其实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有蜡像,也有身着古装的工作人员,放款者在清点钱钞,存钱者在柜台前伫立,一个身穿马褂的老者在写字,是漂亮的蝇头小楷,我拍了几张照片,但是很遗憾,它们都不具备日昇昌的气质——在平遥谈摄影,确乎是件不自量力的事。我再次被平遥的流水卷出街头,离开这座古老的建筑,我看到它无声地挥手致意,继续接受滚滚人流地冲刷。

西大街上还有很多的商号,也有别的店铺和民宅。它们随意交集,构成了平遥的生活和性格。越来越金黄的夕阳透出一种商业繁华的气色,我感受到了那些平遥人骨子里的商业文明。我在路口折而向南,看到会所和镖局。前者使人放松,后者令人激扬,它们都有极强的现场感,可以令人代入角色,想象自己是一名红顶商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或是一名武林高手,按剑四顾,身后是成箱的金银和无边的夜色。在这些时刻里,我感到平遥的水流缓慢而有力地漫过我,推送我登上城墙——这无比坚实的古城的胸膛。

这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在原旧墙垣上进行扩建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又进行过多次翻新,并增设敌台,全面包砖,筑成我们今日所见集实用和审美于一体的城墙。公元1703年,康熙西巡,路过平遥,为了迎接皇帝,在原城墙上,加筑了东南西北四面的大城楼。这城楼气度不凡,几可媲美西安,它不仅有防御功能,也兼有艺术风骨,它与城墙浑然一体,构成可以传世的北方古建筑之典范。它曾经暗合白银时代追逐肉欲的神态,它也曾经守护这城池中所有的财富、文明和创造它们的众生万物,它的意志凝固成平遥摆给世界的造型,它是一个庞大而精致的历史载体。既然光阴化作青砖砌成这道周长六千多米的墙,我怎能辜负它?我在它上面漫步,像走在一条巨蛇的脊梁之上。有中年妇女在这里跳广场舞,年轻人抱着吉他歌唱,也有一些老者,坐在半冷的秋光里看滑板少年飞驰而过。我一一经过他们,经过我断续变幻的爱情,它们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在平遥之上吟唱。

这座城又叫做龟城,传说在很久之前,一只神龟误入黄河,它逆流而上,路经平遥,被一位当地的神仙发现,这位仙人就想让它留在此地造福,于是将它的一条腿拴了起来,神龟于是便在此留驻。后世的平遥人根据这个神话传说和龟的形态,一代又一代地构建着这只传说中的神龟,直至现在的街道格局。据说组成整座城池的城墙、大街、小巷,一起呈现龟背似的图案,若从高空往下俯瞰,是栩栩如生的巨龟。我能登上的最高点,只有城楼,站在这里向下看去,甚至看不全古城的完整样貌,因此也不能分辨它到底像不像一只龟。但是我相信它确实是这样的,因为这种龟形的城池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我在甘肃、河北等地都曾见过,其中的永泰城就酷似龟形,据说这样的形制有利于排水和抗震,无论洪水滔天还是山摇地动,城池都会似神龟一样遨游在天地之间,站稳在风口浪尖。当然,龟在中国的文化中,还有别的涵义,最美好的象征,就是它的“寿”,它是能在时间的河流中汲取灵性的动物,它在广袤的历史中爬行、游走、静伏,倾听生命的声音。我真的愿意将平遥看作一只龟,一只以历史、音乐、建筑、街道为鳞甲,安静地潜伏在太行之谷,汾水之滨的龟。它金汤永固,万世长生。

我又返回老城,再次进入神秘的时空,这里有大量的老宅,它们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朝。有一块石碑上书“厚学泽世”,可以看出平遥人在商业追求之外的文明修养,这种治学修身的理念是他们的文脉传承,它使物质与精神一并长存。我看到柳荫森森中有两根石柱,中有横匾,刻“龙门”二字,很多游客兴致盎然地在这座龙门中穿来跨去,大约是想讨个口彩——中国人,自古都有龙门情结。成群的三轮车夫在此招揽生意,他们拉着黄包车,打扮成骆驼祥子的模样,在九龙壁前做出卑微的姿态。他们无疑是本地居民,大多有天生的商业神情,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异禀。

我终于迷失在曲折的街巷中,像一个假行僧,不能参透平遥的气息,不能进入平遥的细节,因此我无法识别这些街道和房屋的方向,无法结缘任何一个人,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与平遥的距离。是的,面对随遇而安于时间中的情感,我本身也是一个过客。面对结构精巧、布局严谨、尊卑分明的平遥,我只能欣赏,却不能度过,甚至连作客的机缘也不过如此——这只龟,仅仅是我的客栈,而非我的人生。

我徒步穿越龟城

在城头捡起一片六芒形的呼吸

这是曾经流传于白银古镇的爱情

与信仰作交易的圣徒

右手紧握缰绳

月光的马镫上踩着我多年前的天真

我所有的浪漫的青春

其实功败垂成

世界的真相在这里

九月路过迎薰门

我在梦里亲吻的人

隐在面具之后的人

漂在平遥的歌声中

我在城隍庙街走了很久,在摄影博物馆门前我看到一个旗袍女子,她腰身窈窕,侧影美好,我以为是一个妙龄女郎,但当她转过头来时,我看到她脸上褐色的斑点和深刻的法令纹。她手提一个民族风的刺绣布包,发髻斜挽,不御铅华,有一种天涯孤客的美。她也在一帧巨大的照片前驻足,并在斑斓的色彩中回头向我微笑,这会心的微笑将她定格在平遥的秋天,使我有足够的爱和温暖将这些文字写到最美,并像作画一样将它渲染成一片诗行中才能有的金黄。

我将旗袍写成繁体字

我在展厅中俯瞰盛世的展出

一张照射文明的影像

一件印着青花写着诗的旗袍

无家可归的脂粉在呼唤你

铜镜中的少女飞驰而去

我在手机上写下这些诗行,再次抬头时,已不见那个面容苍老身形年轻的奇特的女人,我多么想再看到她来自于困瘁风尘中的深深微笑,然后欣赏她裹在青衣内的妩媚风情,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喝一些酒。然而城隍庙前人流如织,触目皆是衬衫和牛仔的世界,我终究没有再看见那个穿旗袍的身影。

走完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已经是黄昏时分。贺兰桥的街头有一家小店中飘出《平遥古韵》:

……

千年后你是否仍记得

你离开这里时的阳光

它还依稀地洒在历史的长廊

而古城却是变了模样

将军道,残花败叶满凄凉

悬空寺,白雪纷纷落山梁

知何日,几多汉瓦变红墙

……

千年后的黄昏仍带着忧伤

抹不掉那刻在心里的牵强

心爱的平遥城心爱的故乡

我要为你擦拭流泪的脸庞

遥远的歌声镇住心脏

这刻成了永恒的绝响

不变的日出日落洒在你身上

留下一种暗淡的光芒

胡马入,将军护城阵前亡

夜已黑,万集镇里火无光

城墙旧,诗人还吟陌上桑

千年后,今人依旧思汉唐

箫鼓悠扬,沧桑而凄凉,此歌的意境,其实与平遥并不契合,换言之它并不一定属于平遥,山梁上的胡马,西风中的将军,我认为这歌儿唱的不是平遥,但我还是在这长调中深深地悲伤,它像一阵风,像一场红尘,像一段飘渺的时光,漫漶在我周围,填充着这古老的城池。我不奢求走完这城中所有的街道,我也不奢求路过所有的老屋,我只求能在这歌声中遇我所遇。但是没有,我一次都没有遇到过我想见的人,我的游记中从没出现过他的名字,我看到的无数光影中,也从没有他的痕迹。当我将旧日心事封存时,我行走于平遥,当我在十丈软红中迷失于集万象之魅的平遥时,我忽然明白我从来不曾知道他是谁,他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在阎家巷,我吃了一碗午夜的碗托。当离别像时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无疑就变成了这一碗风卷残云的碗托。我在与不在,辣椒都是那么红,面片都是那么凉。时间翻过子时三刻,零点的钟声响起,我的泪水涌上来,我吃尽的,是现在,是过去,也是未来;我夹起一筷子碗托,将一碗深灰色的未来一口一口地咽下去,才在这略显冷清的店里将几行泪水擦在纸巾上。我望着门外偶尔路过的车辆,我相信我看到万籁俱静的平遥心里最为柔软的部分。那么现在,我又是谁呢?我寄身哪里,系心何物,其实都不是我需要终极思考的问题。我将以何种姿态行走大地,看日升月沉、白驹过隙,也无须刻意应对,我只需在某个午夜铺陈笔墨,或敲击键盘,写下平遥二字,便可以勾画青砖黛瓦,重游龟城,那座古风依旧、新花催发的一个人的城。

赵亚利谈镜头中的平遥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到了退休的年纪。

近日,不断有喜好摄影的朋友,向我索要一本书名为《天地有大美》的摄影集以求一读。这是十几年前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一本个人摄影专辑。是我入职新闻摄影行业几十年间,在晋中本域所见所拍的一些以当地风光和老城大院为主体的摄影图片集。

是时间较长的原故,家中所留的几本集子,纸面已经开始泛黄,图片颜色也有些蜕变。于是朋友们建议,何不利用现代科技和图文软件,把老书予以加工充实,以自媒体形式为其注入新的生命,让其重新服务于社会。

接受大家的建议,在当时为摄影集提供设计装帧服务的"太原宏成图文设计公司"的积极帮助下,以原摄影集的全部底子为蓝本,又添加补充了一些近年拍摄的图片资料和旅游元素,分成(古城 .大院)(秀色.美景)(人文.地貌)三个部分编辑成册。

希望大家能喜欢!

2017.4

平遥 . 古城 . 1999 . 热气球拍摄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中游。地处黄土高原东,晋中盆地南。这座美丽的城池其形似龟,所以亦称龟城。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明清时期古城镇的典型代表。

当你踏上这块土地,迈进这座城池,你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浓缩和精髓。这里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荟萃,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三晋地域文化和晋商文化的宏大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由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为平遥古城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1999年7月,我在热气球吊篮中,鸟瞰城池,记录下了壮观巍峨的古城雄姿。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

平遥 . 古城 . 1998

现存平遥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新筑。周长6000余米,墙高10余米。有瓮城6座作为城门,其上均建有城楼。城墙四角各筑龟楼一座。四周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72贤人和3000弟子,城墙外部有护城河环绕。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在采访返榆途中,走至平遥附近时,天空出现霞光,便匆匆忙忙找角度拍下这张照片。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2)

平遥·古城墙·1998

这是1998年一个冬日的下午拍到的照片。在太阳落山前的一瞬间,低色温光线把城墙敌楼染成金黄色,我将机位选择在北城门瓮城口,看到的是蓝色的天空和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城墙敌楼。通过透视关系和色彩对比,彰显出古城墙的坚实厚重和高大挺拔。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3)

平遥 . 古城墙 .2001

静,无比安详的静。早7点,在一天的喧嚣还未开始前,当迷雾还未散去时,我将初醒的古城定格在胶片上。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4)

平遥·城墙瓮城口·2001

一场小雨过后,瓮城踏道的石板路在雨水冲涮下,洗去昔日灰尘和劳顿,露出了娇嫩朴素的真身。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5)

平遥·古城墙·瓮城.1998

在瓮城内拍照会有很多感悟,这里能看到让你迈出古城,迎接挑战,透着亮光的门洞过道;也能感受到面徒四壁,进退两难近乎身陷囹圄的孤独无助,你还可以在积水洼中照一照未沾外界尘埃的真我……蹲在小小的瓮城内能体会人生。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6)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7)

平遥·古城墙·1997

古城在夜晚也是美丽的,1997年春节,工作人员首次给古城墙穿上“新衣”,戴上“彩链”。由此,在护城河的映衬下,我们看到了古城在夜晚仍不失娇丽的身姿。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8)

平遥古城. 市楼 1992

图片摄于1992年元宵夜,当年旅游开发刚刚起步,世界文化遗产还未申报。未受外界打扰的市楼在夜幕中安详从容,街道静谧。有摩托车从市楼穿过,留下光迹。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9)

平遥·古城.2000. 热气球拍摄

平遥古城现有的近四千处古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较为典型,集中体现着中国古代北方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原生态,徜徉于龟城中,古街、古巷、旧屋、旧景,蕴含了太多的神秘和故事……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0)

平遥·明清街·2002

古城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特征。在店铺遗址集中的明清一条街,有众多的古玩商点和店铺,这些各具形态的店铺摊位前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古董玩物和仿古制品。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1)

平遥·古街巷·2001

蚰蜒小巷在古城内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些古朴幽深的巷道将古城内的商铺、民居、庙宇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交通网络,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2)

平遥·明清街·2002

这是一个雨后的早晨,我带着像机想去拍一点古明清街的镜头。透着逆光我看到的是古风犹存的街市,这时从街边的一个侧门中打闹着跑出一对小姐妹,可能是去吃早点。当她们发现自己面对镜头时,顿时安静下来,大的搂着小的静静地从我面前走过,在镜头面前表现得是那样的从容自若,十分可爱。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3)

平遥·明清街·2002

拉洋车、坐洋车是古城旅游的一大特色。在高大挺拔的城墙上,在狭长幽深的小巷内,在土语方言的浸染中,坐上洋车兜兜风,确实是件惬意的事。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4)

平遥·明清街·日昇昌票号 1999

平遥古城是自16世纪以来中国北方的商业重镇,是明清时期著名晋商商帮的发源地。清道光三年,中国金融业鼻祖、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在这座看似不起眼的院落中。自此,运、存、放、汇、兑,使得商业流通世上康庄大道,告别了现银运送的历史。“日升昌”也由此成为中国创立最早,经营最久,规模最大,获利最丰的“天下第一号”。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5)

平遥·明清街·日昇昌票号 2006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6)

平遥·城隍庙·2000

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庙宇、道观和寺院的荟萃之地。这些宗教建筑是构成平遥古城巨大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布于城内外的佛寺、庙宇、道观等建筑年代久远,精巧独特。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7)

平遥·双林寺·1998

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寺中有两千多尊彩绘泥塑,同寺中壁画一样都是稀世珍宝,这些栩栩如生的彩塑作品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传统,具有很高的写实风格,是明塑中的佼佼者,看后令人赞叹不已。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8)

平遥·双林寺·1998

自在观音是双林寺彩塑精品之一,这尊塑像形神兼备、做工细腻、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弥足珍贵。

平遥古城墙导游词

(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

前方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平遥城。距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县城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古城最大的特色就是古城墙。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城墙,观赏一下古城墙的建构吧。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19)

我们看到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墙,叫“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呢?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早先城上没有女儿墙,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竟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这实在是个感人的故事,但确实说明了女儿墙的保护性功能。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墙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墩台是干什么的呢?它是保卫城墙的。有了墩台,可以从三面组成一个强大的立体射击网,城防力量大大加强。在每个墩台上,还修有一座敌楼,上面有孔,也是为观察和射击用的。平遥古城上共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那是象征着圣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可以拍照,拍照时注意身体不要探到城墙外,注意安全,不要在城墙上刻字。谢谢大家的配合。

(二)

女士们、先生们,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平遥城墙。据史书记载,西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低矮,大将尹吉甫驻兵于此,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筑西北两面城墙;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扩建为砖石城墙。以后历代多次修补,基本上建成为现存规模。但在日伪统治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80年国家拨出大量经费动工复修,使平遥城墙重现昔日光彩。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20)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寓意为吉祥、长寿、青春永驻、金汤永固。据传说,城池南门为****,门外的两眼水井象征着龟的双眼;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池东西有四座瓮城,两两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和下东门,前三门的外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的三条腿,惟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城时惟恐“乌龟”爬走,于是将其左腿使劲拉直,井用绳索紧捆在麓台塔上。城墙的四周,本来还有护城河,并设有吊桥,在古代战乱的日子里,这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我们首先进来的是下东门瓮城,它是为保卫城门而设立的。这里地方狭小,四周有高墙围护,即使敌人攻入瓮城也只能进来少数,而且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大家再请看,瓮城里还有一个建筑考究而小巧的院落,这是小关帝庙。把关帝庙修进瓮城里,此乃平遥人的独创。

请朋友们随我上城墙参观,领略古城风貌。城墙周长共6157米,高度为6—10米不等,墙身内是素土,外包砖石,顶铺砖面,在这上面可并行两辆马车,宽阔而坚实。

朋友们也许会问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它叫女儿墙,起保护作用。我们看出两边的女儿墙并不一样,向外的女儿墙修筑了垛口,垛口上留着供了望和射击使用的小孔,是出于实战的需要。

大家很容易看到城墙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它的作用何在呢?大家猜对了,肯定是保护城墙的。我们知道,古代攻城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弩机,守城的土兵轻易不敢探出身去,这样使得城墙脚下变成防御的死角,为改变这种劣势,在墩台上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射击网,从而大大增强了防卫能力。城墙上共建有72座敌楼,3000个垛口,据说是象征圣人孔夫子的三千****七十二贤人。

平遥古城攻略游记(古城平遥游不够)(21)

这座坚如磐石的古城,在古代起过抵御外敌的作用。如在清末,曾把抢劫商号,骚扰民宅的清军拒之于城门外,使平遥免遭其害。在抗战时期,城墙为挡住气焰嚣张的日寇作出了特殊贡献。

另外,在洪灾到来时,可抵挡滔滔洪水,使城内居民安然无恙。平遥古城,不仅以古老完好的城墙闻名于世,而且古寺庙、古市楼、古街道、古店铺、古民宅,荟集一城,构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古文物建筑群。闻名于世的平遥八景吸引着无数游客,这八景是:金井市楼、贺兰仙桥、凤凰栖台、河桥野望、源池泉涌、麓台叠翠、瀴溪晚照、超山晓月。另有民间神话传说的古城八宝,也很有情趣,即:市楼金井内的金马驹、贺兰仙桥下的金蛤蟆、清虚仙迹中的透灵碑、凤凰栖台下的金龟子、鹦鹉巷内的鹦鹉石、文庙大成殿的杞木梁、木楔柱和九连钟。

平遥城南堡关帝庙

李新生(祁县)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城南部地域,残留有不少的小型古堡,这些古堡大部分保存完好,很多堡子内的古老民居亦有存留,其景象古意犹存。但是由于其地近平遥古城,“世遗”的盛名笼罩着这些破败的古堡,使其无法彰显独特的风采而终日默默无闻,自然也没有寻访者知道并关注她们。位于平遥县古陶镇城南堡村的“永安堡”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这个堡子也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被拆改了许多,但古意犹存。

特别在永安古堡南门外一街之隔,尚残存关帝庙一座,虽然破败,但是其中尚有些许精彩敢请寻访者稍攀玉趾一观。关帝庙现存座南面北一进院落,只有山门和正殿两座建筑,整座庙宇东西宽约15米,南北纵深约20米。现存的山门形制较为特殊:两侧未建钟鼓楼,而是附建着左右各一座小殿,当属清代晚期或民国建筑。山门就像晋中典型的晚期寺庙正殿形制,所以感觉是后来改的。山门内侧墙上残留的几幅毛主席语录保存清晰,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关帝庙正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进深基本相当,大致是一座方形大殿;从大殿前后檐简单的枓栱设置来看,应当是清代形制;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为四椽栿对前后劄牵;殿内梁架构造比较厚重,用材随意而构造精谐,颇有些许气势,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显示其建造年代,但是根据与晋中(特别是祁、太、平)一带的同类型的清代寺庙建筑对比来看,这种梁架构造鲜有,所以这座大殿的年代可能稍微早一点。

另外大殿的前后檐均建廊,而且廊内前后檐的装修都有些许保留,这就说明该殿是前后互通的“过殿”,至少说明该殿的前后均曾有建筑存在,不管哪边是山门,它都处于寺庙的中心位置。后来释读碑文以后得知,民国时期的修缮中,曾在该殿的南面修筑“大照壁一座”,这就说明关帝庙原本是座北向南的方位。此外,在大殿的前廊两侧及殿内的左右山墙上,均残留着晚期壁画,尤其是殿内山墙上的《三国演义》壁画,左右两壁皆分幅构图,共绘有《三国演义》故事48幅,其中右墙壁画保存较好。从其风格明显戏曲化来看,很可能是民国所作。由于壁画保存较差,很多画面业已模糊,但是每幅壁画皆有题名,其中居然有跟关云长相干不大的内容,比如“辕门射戟”,这幅画我还是第一次在关帝庙的壁画中看到。

在关帝庙现存大殿的后廊下存有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的《城南堡东截重修关帝庙碑记》一方,虽然年代晚近,但是碑面曾遭到过袭击而稍有缺损,大致还能够释读出内容。我对明清的碑碣不感兴趣,因为这些碑碣史料价值太小,不值得劳心费神,但是每次拍到碑碣也要大致浏览一下落款,看看有无早期的资料。这次看到这块碑时,竟然是民国时期“天津南开学校”的毕业生写的,觉得有意思就读了一下。

读完这碑颇感有意思,作者的行文是模仿历代老学究书写碑碣的口气,但毕竟“南开学校”培养的已经不再是老学究了,所以其文笔半白半文,行笔间不自觉地就偏向了白话,最终他只能模仿到老学究的“之乎者也”,而无法模仿到老学究“骈韵兼通”的深蕴了。而且文中还出现了一个错别字,把“庀pi”字写成了“庇bi”字。

不过那时候的“南开生”也很牛的,他说“他们让我写一篇碑文记述这件事。我本来是不想写的,但是考虑到城南堡是我先祖的荣迁之处,只好勉为其难写一篇吧”。但他毕竟是近代学校培养的具有“近代意识”的学生,让他描述“关帝庙”这种与他受到的教育根本不再相称的事物,显然是真的勉为其难了,在他的意识中或许根本就不再相信“关帝庙”及其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了,他怎么可能发挥到位呢?

倒是该碑的另一位作者——“篆额并书丹”的李景星,从其“毕业院校”来看也是一位近代学生,但是看上去他的“国学”功夫了得!他用隶书书丹,笔划精到且体例规范、字形圆润而气势庄重,比较不错地体现了隶书典雅隆深的书法风采,值得称赞。可惜碑文中没有提到“镌刻者”的名字,看来这位石匠也不简单。

总之,这块民国碑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由一位“近代学生”,而不是一位老夫子书写的碑文;而且碑文中提到的公元1932年平遥遭水灾,而由官绅成立“水灾救济会”为赈灾而发行“”一事,以及城南堡村民因为购买多而得到奖励,并用奖励的钱修庙一事,对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时代“转型”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诸如城南堡关帝庙这样的晚期(元代以下)小型‘寺庙,整个山西境域内遍布,除非那些侥幸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彩塑或壁画者能有“出头之日”,一般的寺庙是根本无人关注的。我也是在行程之余或途径之中偶尔看看,但是像城南堡关帝庙这样的古建筑,如果有幸置身于别的地方,诚不失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浏览平遥县衙、文庙和城隍庙

县衙、文庙和城隍庙。我想,他们一定是平遥古城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于其他的,只好走到哪儿算到哪儿罢。

威严大气古县衙

平遥县衙据称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县衙之一,朱镕基总理曾亲自为这家‘基层政府’题字。整个县衙,严格按照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布局建设,格局严整,中轴对称,贯穿着礼制的精神和朝廷的权威,让我不由想起了河北保定的总督府。据介绍,这小小的县衙堪称皇宫的缩影,难怪如此的威严大气。对建筑我完全是个外行,中国字倒还认得几个。通过随处可见的楹联,县衙里弘扬的官场文化,似乎很大程度上围绕一个“廉”字展开,无疑是把“廉”当做了“政”的生命线。一进大门,楹联上便写着这样几句朴实而警策的话,上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下联:“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可见,在这代表朝廷治人理政的县中心,一联劝诫民众,如何理性地面对社会纠纷;一联告诫官员,如何公正地行使公共权力。用这种隽永的方式,向全县表达着社会治理的观念,至今看来也不过时。走进寄托着礼仪的‘仪门”,是县太爷升堂问案的大堂,也就是电视剧里长长地喊一声“威武”打板子的地方。上联写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告诫官员思于百姓,大有以百姓为衣食父母的意思。下联写着: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告诫官员如何坦然面对官场,大有为民父母的意思。进入二堂,上联写着“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下联写着“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这两联出发于官,落脚于民,细品其中的意思,与前面并无二致。整个县衙的楹联,始终围绕着为官者的修己治人之术、居官理民之方,不唱高调、不离内心,真可谓耳提面命。据介绍,清代有众多的平遥县令,没出现一个贪官。廉洁的官场风气,为晋商的发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司法环境。出现这样的“人间奇迹”,恐怕不无誉美之词,黑白之间本来也没这么清楚,但也难怪当代地方政府,把这座“封建衙门”当做了廉政教育的基地。看来,廉政是个历朝历代常读常新的话题,与其把自己祖宗骂臭,不如向几千年的传统和博大文化汲取经验教训。

所谓“前朝”,无非是办公场所。那时一个县的“公务员”只有一百多人,大堂前东西厢各十一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一间厢房就相当于现代几个局的办公大楼。县衙里甚至还有重狱、女狱、轻狱等设施,机构的齐全与人员的精简,真是现代政府无法想象。所谓“后寝”,无非县太爷居住的地方,大概和现在向西方借鉴的官邸制度异曲同工吧!里面有专门的花园、餐厅,比起现代厅局级的干部都要气派得多。那时候,县令的年俸只有四十五两白银,雍正搞廉政风暴时推行“养廉银”后多达千把两,可由官员合法支配,尽量与官员实际的地位、权力相匹配,何况连师爷人等都是自愿组合的。从清朝的廉政经验来看,廉政不能停留在纯粹的精神层面上,离不开物质的基础,谁能生活在天国里呢?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伦理观念弥合着上上下下的关系,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所谓“礼不虚行”,不仅是喊喊口号。观赏着优雅的花园,走过充满文人气息的居室,看来那时候当个官还是挺有意思的,怪不得国人历来不乏官迷,等下辈子俺也试试!其实,县太爷对上来讲只是七品小吏,但作为一县之尊,寄托着百里之命。记得《论语》上子路说:“不仕无义”,如果通过社会治理的担当,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的官迷有什么不好呢?这里有经世济民的儒家理想,不应庸俗化。我想,理想是一种存在,哪怕总是挂在云端上。

平遥县衙最有特色的地方,恐怕是最后一进院落:供奉着守印大仙的“大仙楼”,而这位大仙,竟是一位妖媚的狐仙,比不远处供奉着汉朝开国名相萧何的酂侯庙还要气派。据说,这位狐仙守护着县太爷的官印,也就守护着全县的权力。虚无缥缈的狐仙,将宗教的色彩融入了历代传承的官衔文化里。看来,有了神明便有了信仰,信仰的力量无处不在。

儒学殿堂数文庙

如果说晋商和政权构成了古城的血肉,信仰与宗教便构成了古城精神的皈依。出县衙东行,它的“上首”便是古城的精神与文化中心——文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明不同,中国文化素来主张以人为本,人是一切,但人的精神不能是无所皈依的。文庙当然是要首先拜谒的,至于城隍庙我在上海去过,似乎主要是购物场所。我们济南有座规格更高的“府学文庙”,近几年修葺一新。走到平遥文庙,还是令人不由一怔——一座小小的县城,居然与曲阜孔庙建着同样名字、类似形制的棂星门!看过介绍才知道,原来棂星即是天田星,以棂星命名祭祀孔子的文庙,寓意着“尊圣与尊天”等,传达着圣人在传统中国社会作为人伦准则的地位。“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祭祀,以制度化的礼乐活动,让先哲永生,让精神传承,让历史不被遗忘。进入大门首先是象征性建筑的泮池,东西配殿分别是供奉历代有功德于社稷的名宦祠和垂德泽于乡梓的乡贤祠。身后能够在这里得到供奉,无疑是对贤达至高的尊崇,也向后人指示着人生价值的坐标,诠释着中国式的生命哲学。进入第二进院落,便是文庙的核心——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孔子像的两侧,供奉着我们熟悉的孟子等四圣,东西供台上则是孔子最伟大的弟子——孔门十哲。看来,“大成”意味着塑造一个民族不可超越的思想、文化之大成,后人无论走多远,这里才是经典的源头。我这才明白,大成殿就像佛门里的大雄宝殿,总是核心的建筑。

走过大成殿,下一进院落中间的是明伦堂,东西配殿则是时习斋和日新斋。这里曾是师生讲习研读之所。“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让人们通过学习懂得什么是人,人应当是怎样的,构成了当时学习的主旨。如果说《论语》上“学而时习之”的勤奋治学,构成了学习的不二法门,那么《礼记》上“苟日新,日日新”不断完善自身的态度,便构成了学者终身的追求。在这样的文化和教育氛围里,如何成就人的价值、维护社会和谐显然是主要目标,由此培养出的读书人将古典中国建设成了文学立国的国度,科学的精神却一直无法萌芽。《尚书》云:“天难谌,命靡常”。这让我们在世界近代史骤起的风潮中落后挨打,几千年深厚的文化道统长期被视为民族近代化的拖累,被以不同方式改造甚至戕伐。但现在看来,科学进步与文化传统说到底是不矛盾的——没有科学就没有发展与进步,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与栖守。在科学的路上人类走得再远,不应也不能走出内心。

再到后面的院落,主体是尊经阁,估计便是当时的图书馆,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两侧的超山书院曾是清代官民联办的学堂,当时前后主持书院的十二任讲师居然全是进士,其中《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主持十年之久,当时这样的办学体制,融合了名儒的学识、影响和广大社会力量的赞助,又有政府的支持,取得了曾经的辉煌。北行不远是祭祀孔子之父叔梁纥的启圣祠,看来圣人也不能忘本,谁不是父母所生呢?让神明的父母一同享受人间烟火,体现着中国文明对人伦的敦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庙里居然还有奉祀烈女的节孝祠,据说那时对节孝妇女的推崇并不亚于英雄义士。的确,所谓人类社会无非一个男人和他的女人在走出伊甸园后的故事,妇女何止半边天呢?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总在流变之中,努力安放着人类的性灵,中国文化从来不乏对女性的尊重,只是礼制中地位高的是娘,以家庭整体为本;现代法制中重要的是妻,以个体自由为本。现在,节孝已被打成封建遗毒,但面对人生无尽的风雨,没有了女主人对家庭的“节”和对长者的“孝”,我们真的会过得好么?

三庙合一城隍庙

来到平遥才知道,城隍庙不是卖东西的市场,而是我们数十年来遗忘的神明。他的身影曾遍布全国大小城市,相当于冥界的地方长官,怪不得我隐约记起,在我们济南按察司街附近也见过城隍庙的残碑。像中国文化中其他神明一样,每个地方的城隍爷都不是天外来客,而是由归神后的英雄、功臣担任,他们生前为这方水土的人们所景仰,归神后便成为这方水土的保护神,继续担当起“鉴察、司民、显佑”的重任,城隍如此重要,他的职位便在历代一路高升,到了大明开国的年代终于成为国家祀典,太祖下诏:城隍“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于是城里普遍设立了城隍庙,平遥的城隍庙便在县衙以东上首的位置,县太爷在这里当官理政,真是“头顶三尺有神明”呐!看来,有了信仰便有了神明,于冥冥中鉴察着滔滔的人欲,捕捉着不可捉摸的人心,而信仰的力量,试图让最不可靠的人心,变得最为可靠,这样有“呔功德以庇于民”的神明,庙自然寒碜不了。据说与别处不同,平遥的城隍庙是三庙合一:中间自然是城隍的主庙,上首是主管吃喝的灶王爷,西侧是主管财运的财神爷,看来神明之道与人相通,先满足饮食之需,而后谋求发财,实现更多世俗的目标。“城隍”最初是指守卫城市的城墙和壕沟,城隍爷由此出身,便在主政的大殿上悬起“护廓佑民”的匾额,表明保佑一方平安的重任,细看“民”字上多了一点,意谓对百姓的关心爱护多一点,如此人性化的神明,难怪受民间的追捧。大殿后面的寝宫,除了坐在城隍爷身边接受供奉的娘娘,东稍间还坐着一位美貌贤淑、若有所思的少妇——她是城隍爷的爱妾。看来威武严厉的城隍,同样有着丰富的私生活,神明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不可接近。和人间一样,城隍老爷履行职务,也是要靠帮手和职司机构的,正殿院的东院便是六曹府,里面供奉着六位各司其职的判官和勾人魂魄的黑白无常,陈列着地狱的种种酷刑,令人惊心骇目。这里对灵魂的终极审判,报应着人们在尘世间的罪恶。西庑间是土地府,里面是平遥多达四十个里坊的土地爷爷,大概都是乡镇级的干部罢。与恐怖阴森的六曹府不同,土地爷爷们须发皓然、慈眉善目,呈现给世人和蔼可亲的面目。的确,我们都是土地的子孙,从小受他供养,长大后在他身边劳作,直到休憩在他的身旁。接下来印象较深的是转生堂,与东面负责驱魔捉鬼的钟馗殿相对。里面坐着一位怀抱婴儿的女性神祗——送生婆婆,旁边立着挑箩筐的送生哥哥。有趣的是,送生婆婆生着两张面庞:前面的端庄大方,后面的狰狞可怖。原来行善者得转生为人,送生婆婆便安排送生哥哥将他们送回人间。可婴儿们舍不得离开这混沌未开的世界,送生婆婆只好摆出狰狞的面貌,吓的婴儿们呱呱而泣,方投生到未知的来世。看来人性本善的命题,同样有着宗教的依据,中西方的天堂和地狱,印着类似的门票。城隍庙以中国本土的道教为主,蕴含的思想与儒家相通,建筑格局也与人间的衙门相仿,都是前朝后寝、左右对称的结构。只是宗教的世界,鉴察着人心的善恶,衔接着生死的轮回,让人寰在幻灭中永恒。

胡春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