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一切的基础吗(决定你上限的不是格局)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要想让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就要懂得高效地连接需求和资源。

有一位朋友,最近读了很多成功学的书,但是他越读越 困惑, 觉得自己不仅没有进步, 还越来越绝望了。他陷入了成功和资源的悖论之中:想要成功,就要有格局、眼界和资源; 但一个不成功的人,很难拥有格局和眼界,也很难获得资源。想实现人生的从零到一,真的太难了。

他通过我们个人发展学会的职业辅导师联系我,说,很多人的格局大,眼界高,那是因为他们本来得到的资源就比人家多。还给我举了个例子, 比如你是个当老板的, 全公司的数据都在你那里汇总,你站得高,当然比我们这些员工看得远了。

再比如假设我出身于金融世家,平时来往的都是银行家、精算师,我对数据当然就会有更准确的感觉。我现在不成功, 不就是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格局和资源吗?

我想对他说,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讲座,这个讲座的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因为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价值。

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聪明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知道用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找到答案的人。”后来,随着 阅历的逐渐丰富,我渐渐发现,平时那些善于利用搜索力的人, 总是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眼界,发现别人的需求,对接不同 的资源, 从而顺利解决我们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就拿我们出版这一行来说,的确有很多人会觉得,想要做个好的产品策划,一定要有作者资源,否则就没办法开展工作。

不过,我倒觉得,“资源”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重要。我刚入出版这一行的时候,什么资源都没有。一开始就做灵异小说, 后来做军文, 再后来又做经管书。每进入一个新领域, 我的所有资源都要清零一次。但当我沉下心来专心磨产品、耐心 做品牌,把财经励志相关的整个产品线不断做出影响力之后, 谈成了与包括李开复、时寒冰、陈志武等老师在内的诸多名 人名家的合作,资源不仅主动找上来,也越滚越多。

说到底,再厉害的大人物,也会有他想要的东西;再多的商业模式,也会留下满足不了的欲望空间。当你用更高一层的认知能力, 发现了自己的需求、身边朋友的需求、老板的需求、市场的需求的时候, 你就可以突破所谓的上限, 到达以前未曾企及的高度。

听到这里,有些朋友或许会说,发现需求有什么用呢? 我没有能力去满足这些需求啊。

对此我想说,你没必要亲自去满足这些需求。比如前两 年流行一个说法,叫“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埋单”,意思就是, 商家没必要亲自生产商品,而是发现需求之后,把生产环节 外包出去;而最后为这些产品付款的,也不是定制这些商品 的商家,而是有相应需求的客户。

这个思维模式的运用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说的是四川航空低价从汽车公司购买了一批机场大巴,车上喷绘着汽车公司的商标,相当于给他们做推广;再用高价把这批大巴卖给司机,同时保证他们有稳定的客源。这样,四川航空就凭着巨大的客流量,不仅省去了购买机场大巴的经费,还从中赚了一笔。四川航空能做到这一点,凭的就是既看到了汽车公司的推广需求,又看到了司机们对稳定收入的需求。

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埋单”这种商业上的思维模式,只是说法新颖,它的本质就是把需求和资源对接起来,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那些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没有什么不同。

比如我们做知识付费,去年一位销售卖掉了价值几百万 元的课程。其中有一半的业绩,他是靠外部渠道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他找到了一些合作方,这些合作方需要课程内容; 而他手上正好有这样的内容资源,想把这些内容卖掉。于是 双方一拍即合,这位销售省去了和一个个单独的客户签单的 时间,还增加了公司的收益。这里面没有什么非凡的商业模式, 但对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却很有效。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去找合作方这样的事情太难了。还 有的人会觉得, 自己性格内向, 甚至还有点社交恐惧症, 拿起电话来就觉得呼吸困难,这样的性格,怎么去和别人沟通,怎么去对接资源和需求呢?

其实,只要你对需求的观察是准确的,无论你是什么性格, 无论你之前是否认识对方,事情都能谈成,因为你真的能帮 合作方解决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合作方出于人情或者被你的套路忽悠,答应了你的请求,事情说不定反而容易搞砸,因为双方碍于情面或者一方被套路了,有些规范化的流程就可能被忽视, 也容易出现纰漏。要知道, 不是基于共赢的短期得利,最后通常得不到好结果。

用已经拥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效率是极其低下的。以前, 我带过一个编辑。这个人在入行之前,就和几个作者朋友关 系很好。所以一开始她展开工作的时候非常顺利。但随着时 间的流逝,你会发现和她打交道的,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作者。后来要约的稿子越来越多,她的那点作者资源很快就不够用 了。到最后, 就连刚入行半年的新编辑, 手里能用的作者也比她多。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资源”这码事。根据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中提出的说法, 一个人能够同时保持联系的人数最多也不过一百五十人。如果你产生了这一百五十个朋友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又要怎么办呢?

因此,不管你原有的资源数量是多是少,质量是高是低, 都不要让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受到所谓资源的限制。

在互联网时代,从沟通的角度来讲,我们要连接的人越 来越多,要连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一个人要跟不同的人协 作,包括同部门协作、跨部门协作,还需要跨组织跨公司合 作和协同。在这种情况下, 精准地找到相对合适的合作方, 一起去定义问题,高效地解决问题,就成了一个人不可或缺 的能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搜索力》作者:刘Sir 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思考是一切的基础吗(决定你上限的不是格局)(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