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志真实故事(他26岁出任随州知州)

曾大志真实故事(他26岁出任随州知州)(1)

范钦与随州

□ 汉东志

范钦,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泰斗级人物。

于随州,了解他的人着实不多,而随州人研究范钦者则更是少之又少。

随州人对他的描述只有短短的两处:

其一、范钦十一年任。(同治版《随州志》卷二十职官)

其二、范钦,字尧卿,鄞县人,进士知随州。簿书讼牒,悉手自缄识,不使左右。与知省里甲节浮派,民困以苏。三年迁工部员外郎,去。(节录《颜木碑记》)(同治版《随州志》卷二十一名宦)

庆幸的是同治版《随州志》卷二十二艺文下则记录下了范钦留存于随的唯一文章《神农洞天碑记》,记述了他在随期间对神农文化的考证和研究。

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年仅26岁的范钦中进士,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出任湖广随州知州,后由随州知州升工部员外郎。

范钦为人忠直,做官清正,多次以政绩升迁,也屡因直言而得罪权贵被贬。在人生的中晚期虽遇朝政腐败,但他始终秉公办事,勤政为民。

在处理政事之余,范钦酷爱藏书,每到一处都留心当地善本,广罗书卷。据统计,他毕生藏书达7万余卷,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因受攻讦去官归里,这一年他44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创建了名垂青史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天一”意为生水,取自汉代经学家郑玄所注《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天一阁创造了多个第一,在中华文化史影响巨大。

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

它的藏书是被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直接收录古籍最多的藏书楼之一。

它是四百多年唯一未遭火灾的藏书楼。范钦在藏书阁前开凿蓄水池以备救火,修建防火巷将生活区与藏书区分隔。建成至今,天一阁未遭受一次火灾,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天一阁藏书收集时间之长、内容之广泛、收藏的孤本和稀世文献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天一阁以其悠久精深的藏书文化、宛如天开的园林艺术、古朴典雅的古建风格闻名于世。

有人这样评论:如果没有天一阁,范钦虽有同时代张居正、戚继光等名臣这样的履历,也有一些人生起伏,却终究还是波澜不惊;如果没有天一阁,这样的人生,有一点光彩,却终究不是灿烂辉煌

范钦一手打造了天一阁,天一阁也让范钦名垂青史。

能与范钦在时空上交集、碰撞是随州之幸。范钦被同治版《随州志》卷二十一收录为名宦。

现存最早的《随州志》是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的刻本,屡遭兵燹战火洗劫,随州本土无一藏本,幸赖天一阁藏书馆收藏保存得以重见天日。这是范钦为保存随州文化火种作出的巨大贡献。

史载,范钦任随州知州近五年,政声卓著,他非常重视研究和弘扬随州的地方文化,亲自督修了神农洞遗址和神农庙。

他亲自撰写碑文《神农洞天碑记》。

在记述神农功绩时写道:“神农氏姓姜,以赭鞭草木,亲尝百草,方乃医药救生之功。斫木为耒耜,教民稼穑。以济民饥。(缺一字)务则教民衣食,(缺一字)所足矣”。

在记述神农遗址所在地时写道:“《古迹》著本州黄连村、大河冲东有神农观,西耸棋盘山,山下有神农庙,中有神农洞即号洞天之所,皆为上古遗踪。其势岹峣,其形磅礴。水绕山环,地灵人杰,斯迹正与在侧民程仲安住基相近”。

在记述他举持修建神农庙时写道:“喜舍木植砖瓦财银谷帛命匠建修神农洞、庙,焕然(缺四字)华矣。(缺八字)真所谓浩浩其天,(缺六字)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姑撰镌斯文,庶以记世知耳”。

程仲安,明代殷店黄连村一介村民,因为与神农洞比邻,因为范钦这篇碑记,就这样一不小心进入了随州的志书中,这难到不是历史中的冥冥天意吗?如今随州市随县殷店天河口人和店的程氏家族是否为程仲安的后人,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证过。

曾大志真实故事(他26岁出任随州知州)(2)

本文来源于汉东志,国片来源于网络,特向原作者致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