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生平可以参照的依据只有其本人留下的两篇文字:《太史公自序》中的记载以及遭李陵之祸身受腐刑出狱之后写给朋友的《报任安书》。文中记载司马迁出生于陕西韩城,“迁生龙门”,韩城以北实有龙门山。王国维梁启超等一干学者考证司马迁是汉武帝同一时期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年十岁诵古诗文”。关于司马公生年还有一个主张认为是在汉武帝元丰初年(前135年),持此观点的是史学大家顾颉刚和郭沫若及日本学者桑原鸷藏。司马迁的卒年,据学者推测,是在写完《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即武帝太始四年53岁或武帝征和二年迁55岁)之后,与武帝相始终,王国维考证给出的准确卒年为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司马迁60岁左右。
司马迁墓上亭亭如盖的古木
司马迁少年时期随父在任上,曾经受父命,出行江南游历江淮会稽、沅湘齐鲁,经由徐沛彭楚鄱阳梁宋诸名山大川,遍览古今遗迹考察各地风土民情,回归长安后又奉派出使巴蜀云贵,复命后又随扈封禅。司马迁子承父职担任太史令的年限较长,对皇家档案文薄典藏整理校勘,著成《太史公书》凡130篇,52万余字,采《世本》之长,开创了纪传体这种体例,为秦汉之史学集大成者。父子相承,终一己之力毕其一生完成这一恢弘巨著。司马迁著史记受到家庭影响很大,迁父司马谈曾为太史令,在临终之时留下遗嘱,“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遗言中的"论著"即是指司马谈计划要写的历史著作。司马迁,子承父志,他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强调,在孔子之后,应该有人写出一部像《春秋》一样的史书,使文采彰于后世。少年时期个人的遍访名山大川的经历和才学积淀,所担任太史令之后得以阅读“金匮石室”皇家藏书的条件,都为其写作《史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当其时书写材料以竹木居多,纸张丝帛无法广泛使用,撰写52万字的史书,需要检索考定各种库存竹木资料,搜罗史事传说,稽考地方时政,寒冬酷暑悬梁刺股披阅十载个中艰辛绝非后世之人所能想象。
韩城司马迁祠
司马迁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古代文化史的巨人,世界文化名人等冠名所能涵盖的。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及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30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这里的“此祸”指李陵之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之孙李陵善骑射爱士卒,受皇帝之命,率五千士兵配合贰师将军李广利夹击匈奴,出居延,兵败为匈奴所俘,匈奴以女妻之,李陵归降。汉武帝杀陵母及妻儿老小,又把为之辩解的司马迁下狱处以腐刑。此后,司马迁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变化,忍受痛苦的煎熬和愤恨屈辱,“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著成千古奇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韩城司马迁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