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怎么很少说话(丁元英为什么要争辩)
天道中有一段话很绕口,表面看,很容易懂,但是内在却很有玄机。就是这一段,
丁伟;(美女是魔,老和尚的经也白念了,还不如我呢。”)
美女都知道,就是面容较好的女人,魔。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之说,这里应该指的是名词,多指邪恶的势力,佛语中把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者和一切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障碍,简称为魔,也就是我们简称的心魔,
丁伟的意思很清楚,他的认知里,魔就是扰乱心神的根源,老和尚把美女看成自己的心魔,证明他没有达到六根清净
丁元英就问了,
(何以见得)
简单解释就是,你凭什么认为,这句话就是老和尚认为,美女是扰乱他修行的心魔,
其实美女是魔这句话的出处很有意思,一个唱片机本不是和尚会使用的,那么也就说明,把和尚融合进来是,就是为了制造这句话本身的矛盾,既然是六根清净的和尚,就一定不会把美女看成心魔,也就是说,这里故意用老和尚说女人是魔,是要告诉我们,先要把女人和魔分离,
我们看丁伟怎么说,
(如实关照吗,我看美女就是美女,和魔没有关系)
如实观照,我们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如,解释为依照,实,就是事实,观,就是看,照,对比,合并起来就是依照事实去对比观看,丁伟就是用看美女的眼光看待美女,并没有用把美女是魔的眼光看待,
,这是丁伟认为的实事求是,也就是美女在他眼中的本质
丁元英又说了,
(你认为美女不是魔,那美女就不是魔了吗?)
当然,丁元英并不是说美女一定是魔,而是用这个例子告诉丁伟一个事实,和尚看美女是魔,有他的道理,你看美女不是魔,也有你的道理,认知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但是丁伟问道,
(那你的意思,甭管我怎么看,美女都是魔啦?”)
他在问丁元英,你的意思是说,美女的本质就是魔了?无论谁看美女,都应该把美女看成魔?他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质疑自己的认知,等待丁元英给出答案,所以丁元英回答,,,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魔是魔的本质,美女是美女的本质,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在用的时候,他才有价值,
这和丁元英说的是一个道理,魔和美女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只有在美女影响某人心神的时候,才能和魔扯上关系,
接下来的一段话才是精髓,
(你可以说北京是中国的城市,但是你能说中国的城市就是北京吗?)
针对好友的询问,丁元英用城市回应,我们这样看更易懂
美女就是魔 魔就是美女北京就是中国 中国就是北京其实,这样对比,就概括了丁元英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再说为什么认为美女是魔,这里大概意思就是,女人是修行路上的心魔,那么形成心魔的首要条件就是内心产生欲望,要有欲望,先有欣赏,然后迷恋,然后想拥有,拥有之后干什么?
回到前面说老和尚说美女是魔的话题上,老和尚说美女是魔代表了什么?应该老和尚心里,一直有女人,一直对女人有那种原始欲望,他就是六根不净,他见到美女就起心动念,但是和尚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强迫他不能起心动念,他只有强制性戒除这个原始欲望,但是越想戒除,就越会受到这个戒除烦恼的苦,这就说明,美女就是老和尚的心魔,所以,老和尚才说,美女是魔,如果他一直这样这样认为,而不寻找这个心魔的因,那么他永远也得不了道,说句题外话,唱片机上有老和尚留下的四个字,唱片机属于物质享受, 这不是和尚应该享受的,所以,这个老和尚不只是在美女上有执念,他在其他物质享受上也有执念,所以这个老和尚不可能得道,我不知道这一点,作者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这确实是一个细节,
我们回到他们两个前面的一个话题,
丁伟说,老唱机我见过几个,一会你要看上,就给我使个眼色,我跟他砍价,丁元英说,东西合适,价格也行,你就帮我垫上,丁元英为什么不正面回答丁伟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丁元英的一个认知,丁伟注重的是唱片机外在的价值,他的背景是一个古董商人,看东西会潜意识的考虑这个东西值不值得花这个钱,一旦购买这个东西花的钱不符合自己的原有期望,就会纠结和痛苦,从而产生亏本的心魔,而丁元英注重的是这个东西对于他而言,有没有留下收藏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值不值这个价,而是东西好不好,直白点说,如果东西不行,价格再低丁元英也不会购买,如果东西可以,即使价格高点也没关系,他心里不会出现因为买亏不舒服的问题,这是一个潜意识的定位心理,
我们用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说这个美女、一个出家的老和尚带着他的小徒弟过河,这时走过来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怕水,不敢过河,犹犹豫豫,老和尚走过去,背着女人就过了河,他的徒弟对于自己师傅的做法十分不解,问道,你不是教我们男女授受不亲吗?我们不是不应该和女人有肢体接触吗?老和尚说,我还交说过色即是空,心中没有色,我看他就是一个等待帮助的普通人,只是你把他看成了女人,认为不应该和他接触,正是因为小徒弟心中有女人的概念,所以他走不出自己内心的观点和欲望,而老和尚心中没有美女,只有需要帮助的普通人,也就不会把女人和欲望结合在一起,
讲这么多大家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会认为和我们的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大有关系,这个例子也和我上一期讲的孔子的故事相似,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实事求是的目的,才会避免很多误解和矛盾,以及避免一些弯路的产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