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运动发展潜力(农业农村部体育总局)
澎湃新闻记者 韩声江9月29日, 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提出探索推广赛马运动研究制定出台全国速度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赛马赛事分级制度,完善国家赛马赛事体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赛马运动发展潜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赛马运动发展潜力
澎湃新闻记者 韩声江
9月29日, 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提出探索推广赛马运动。研究制定出台全国速度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赛马赛事分级制度,完善国家赛马赛事体系。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现代马产业发展的框架和体系将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马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形成相对完备的现代化育种、高效养殖、诊疗保健、疫病防控、调教训练、性能测定、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和产业服务体系。
《规划》提出,要探索推广赛马运动。研究制定出台全国速度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赛马赛事分级制度,完善国家赛马赛事体系。提升赛马赛事公信力,优化赛事听证制度,推行职业从业人员准入考核制度,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完善马匹药品及违禁物品管控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马匹福利制度,发布中国赛马运动公信力年度报告。按照“小步、分步、稳步”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依照即开型体育和大型体育赛事竞猜型发展规律及监管要求,推进速度赛马赛事试点工作。
《规划》还提出,将复兴马球运动。行业协会结合工作需要依法依规设立马球分支机构,发挥马球专业委员会作用,制定马球运动场地、竞赛、马匹、骑手和教练标准体系,指导地方有序开展马球运动,推动马球运动加快复兴。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全文
马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马产业,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牧民增收,培育体育和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我国马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马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养马历史悠久,马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马作为重要畜力和交通工具,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马传统役用和交通功能被逐步取代,现代马产业逐渐兴起,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与马产业紧密相关的体育运动、休闲骑乘、文化旅游、专业化马产品开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马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
(一)饲养总量较大、区域相对集中
我国是养马大国,马匹数量居世界前列。2019年,全国马存栏367.1万匹,占世界总存栏的6%,位居第5位。据行业统计,马业全产业链产值约700亿元。马养殖区域布局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内蒙古、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其中新疆、四川、内蒙古分别存栏95.5万匹、75.6万匹、67.1万匹,合计占全国的65%。
(二)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是世界马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29个地方马品种资源,其中德保矮马、蒙古马、鄂伦春马、晋江马、宁强马、岔口驿马、焉耆马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行重点保护。培育的伊犁马、三河马、锡林郭勒马等群体规模稳步扩大,运动性能持续改善。纯血马、温血马等品种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我国马品种培育的遗传素材,而且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赛事用马群体。以种马场、人工授精站等为重点的扩繁体系加快建设,马品种登记逐步规范,纯血马登记与国际接轨。
(三)专业化养殖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现代马业快速发展,马的养殖区域由传统草原牧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延伸,饲养方式也从传统放牧模式逐步向舍饲圈养为主的规模化养殖转型。新发展起来的马术俱乐部开始引入标准化饲养、专业化调教、一体化防疫的先进养马理念,优选优育、科学饲喂、精细护理等一批实用技术逐步推广。马专用饲料研发进程加快,中西医结合的马医技术不断普及,骑手(骑师)、裁判、教练、马医、钉蹄师、繁殖员、马工等专业队伍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四)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马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实用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马育种中得到应用,马疫苗与生物制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孕马尿提取结合雌激素、马胚胎移植等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违禁药物检测技术研究开始起步。启动实施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马驴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马产业项目等重点项目。北京、内蒙古、湖北、新疆等地设立马产业研究中心,组建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创新团队,建立研究示范推广基地。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马专业课程,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数千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五)马术运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马术及赛马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场地障碍、盛装舞步、三项赛、速度赛马和群众性、民族性赛事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成绩明显提高。每年举办国家级及以上级别赛事100多场,区域性各类赛事数量达数千场。马术运动社会普及加快,马主、骑手、骑乘爱好者规模达100万以上,特别是青少年骑乘爱好者占较大比重。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各级马业协会、马术协会、马术俱乐部超过2000家,马术装备用品、场地建设供应商300余家,部分马术装备用品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
(六)马文化旅游日益繁荣
以马为主题的艺术文创、观光旅游、休闲骑乘逐步兴起,马文化博物馆、主题公园、大型演艺活动等不断涌现,马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断丰富,全国马术及休闲骑乘等用马达50万匹以上。马主题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带动了马文化的传播,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中国马文化节、世界马文化论坛、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新疆伊犁天马节、广西德保红枫矮马节、云南大理三月街赛马节等马文化节庆活动,集体育竞技和文体表演于一体,搭建起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马文化旅游平台。
(七)国际交流不断加深
我国与国际马术联合会、亚洲速度赛马联合会等组织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向世界讲好中国马产业故事。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等包含马术竞技项目的重大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功举办2014世界汗血马大会、第十五届世界马医大会。与马相关的体育、旅游、文化、科技、经贸等领域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内外马业专业机构和马术组织、院校和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外籍马术教练比例增加,马医、骑手、科研等出国培训交流日益频繁。
二、马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新时期,我国现代马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一)马品种资源挖掘利用不足
地方马品种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优良种质特征未得到充分挖掘。马匹遗传改良工作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系统的规划引导,改良目标和方向不明确,适应现代马产业发展的专门化品系缺乏。赛事用马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国产运动马供给不足。
(二)生产方式整体落后
我国马多以草原散养为主,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野性强、难驯服。规模化饲养场精细饲养、专业调教和科学选育水平不高,马匹调教和马术运动专业人员数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马诊疗机构短缺,临床马医和赛事马医不足。马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等基础性科研工作严重滞后,比赛用马专用饲料、疫苗、保健药物等大多依赖进口。
(三)产业链各环节联结不紧密
马饲养环节与马术运动、体育健身、民族文化、休闲旅游、保健康养等利用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针对国产马性能特点的赛事体系设计尚需完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未能与现有赛事对接,马品种登记与赛事登记未能紧密衔接。马产业各环节互动互促的机制尚未形成。
(四)市场培育尚不成熟
现有马术运动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的赛事观赏和休闲健身需求,马术竞赛表演、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细分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马产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众消费习惯仍需长期培养。马产业发展在带动乡村振兴和农牧民增收中的潜力需进一步挖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马产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都对马术运动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马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和体育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马术爱好者规模不断扩大,马术运动逐步成为大众参与、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必将带动整个马产业的提档升级。二是以马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旅游、教育深度融合,大众骑马健身休闲娱乐更加多元,马文化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三是以马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业态。四是发达国家马产业发展理念、先进管理技术及装备的引入,为我国马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马乳、马脂护肤品、马血清、孕马尿结合雌激素等产品不断开发,市场需求潜力大。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以发展现代马产业为目标,加快马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标准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发挥赛事活动、文化旅游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立现代马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提升马产业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马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现代马产业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顺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发挥马术运动、马文化活动、骑马旅游等新兴市场的引领作用,强化宏观政策引导,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马产业各领域共享融通,形成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国内发展实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分类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作用,统筹各环节利益诉求,推动马匹养殖、利用各链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考虑我国地方马品种资源优良特性、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消费习惯以及市场偏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匹养殖体系和马术运动规则标准,打造符合中国马特点的专属赛事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发展中国特色马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国现代马产业发展的框架和体系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马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形成相对完备的现代化育种、高效养殖、诊疗保健、疫病防控、调教训练、性能测定、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和产业服务体系。
——自主育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选育3个专门化品系,马匹鉴定和登记更加规范和普及,国内外马种登记品种数达到36个。
——优良马匹规模大幅增加。马术运动和休闲骑乘用国产马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运动用马数量达到10万匹。
——赛事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马匹初级调教和赛事训练基地,举办国家级国际级赛事达到150项,打造一批优势产区和主要马种的自主品牌赛事和活动。
——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马术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与马术运动有关的赛事竞猜研究和实施取得新进展,赛事和休闲娱乐对马匹繁育与饲养环节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在育马、马匹交易与经纪、马术俱乐部运营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马乳、马脂护肤品等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四、区域布局
充分考虑我国自然地理、资源分布、文化传统、马术运动发展特点,将全国马产业发展划分为三大发展区域。
(一)传统特色优势区
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省区。该区域草原广阔,马术旅游资源丰富,马品种众多,马文化厚重,是我国传统的养马区域。该区域既有传统民间民族马术活动和表演,也有现代马术比赛和马术表演,特色鲜明。重点打造以我国草原马品种为主的特色赛事和活动,突出耐力赛和走马赛,加强蒙古马、岔口驿马、焉耆马等地方品种的专门化品系选育和调教训练,更好满足休闲骑乘用马需求;加强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提高马匹繁殖效率;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建设一批马术运动用马和休闲骑乘用马繁育基地,打造一批马产业强镇和产业集群,丰富民间民族特色马术运动和文化旅游活动;因地制宜发展肉用马、乳用马和生物制品马,提高马乳、马肉等产量和质量。
(二)城郊新兴发展区
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城市周边地区。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市场空间大,马术赛事多,马术俱乐部数量增长快,已成为运动用马数量需求最多的地区,对我国马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该区域运动用马以纯血马与地方马杂交的半血马和高血马为主,纯血马、温血马、阿拉伯马、汗血马(阿哈—捷金马)等数量也较多。重点打造速度赛、障碍赛、耐力赛和青少年马术等品牌赛事,发挥区域人才、资金和市场优势,充分挖掘马术运动消费潜能,提升马术运动综合经济效益,推广青少年马术运动。加强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培育中国温血马、耐力马、马球马,规范开展马匹性能测定和调教训练,促进现代马产业与国际接轨。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马产业集群,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同时加强与传统特色优势区联动,南北呼应、东西贯通、协同发展。
(三)其他区域
包括西南和东北等区域。该区域马匹多以产品用马和役用为主,市场开发不足,马匹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地方马品种资源特点鲜明,其中,德保矮马具有独特的矮化基因,以体小灵活著称,鄂伦春马等林间骑乘性能突出。重点举办民族特色马文化活动,健全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化品系繁育种群,加快特色马品种开发利用,立足矮马资源培育儿童骑乘和伴侣用马,开发宠物马市场;立足挽用马资源培育观光马车用马和森林康养休闲用马。同时,利用地方马产奶量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和适应性强的特性,加快产品马(肉、乳及生物制品)培育,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五、重点任务
(一)建立现代养殖体系
一是加强地方马遗传资源保护。组织开展地方马遗传资源调查,进一步查清存栏数量、分布和特性,全面掌握地方马遗传资源状况。制定我国地方马遗传资源保护方案,国家级保种场实现“一场一策”,分级分类实施精准保种。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马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保种主体责任。完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护体系,建设国家马种质基因库,加强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群数量,因地制宜建立保护区,组织带动周边农牧民开展联合保种。完善马遗传资源保护方式,研究应用胚胎、精子、细胞等遗传物质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
二是加快马匹育种创新。制定发布全国马遗传改良计划,明确马术运动用马、休闲骑乘用马和产品用马选育目标和改良方向,提高我国马自主育种创新能力。成立全国马匹育种专家组,指导全国马匹育种工作。完善马生产性能测定标准,指导生产性能测定工作规范开展。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力度,加强马育种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加快纯血马、温血马的本土化选育和扩繁,提高种质水平和供种能力,满足高级别马术运动用马需要。发掘地方马品种资源优良特性,开展专门化品系培育。以现有培育品种为基础群,通过现代育种手段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温血马、耐力马和乳用马等专用品系。加快地方马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性能,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是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饲养。制定马标准化饲养技术规程,将马纳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范围,在全国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管理先进的国家级马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马饲料营养、疾病诊治、饲养管理等基础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专用饲草饲料、兽药等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技术体系,提升马产业标准化养殖水平。制定马不同用途、不同品种调教训练及性能测定规程和标准。逐步改善马匹饲养设施装备条件,加快专用设备研发,提高国产化水平。
四是规范开展全国马匹登记。结合马匹育种和马术比赛需求,组织开展全国马匹登记工作,推广应用电子芯片,探索“一马一证”信息化管理。组织制定马匹登记实施细则,完善马匹登记体系,提高马匹登记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推动与国际接轨。在品种登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动马匹和旅游用马的登记工作。组织开展马品种选秀、种公马评定和拍卖等活动。对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实施专门化品系培育的品种和国外进口主要品种优先开展登记,以品种登记促进赛事联动和产业融合。
五是加强马匹疫病防治与诊疗。加快推进马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消灭行动,严防境外非洲马瘟等疫病的传入,做好马流感等多发疫病防控工作。对竞技娱乐用马以及高风险区域的马属动物进行重点监测,支持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和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建设国家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研究中心,推进中国高健康高性能(HHP)马匹认可。推广马匹疫病快速诊断、监测、控制、净化等新技术,加快马属动物疫苗的研发。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检测方法的研究,完善检测技术,加强马匹专用药品检测和违禁物质检测。加强马匹用药管理,鼓励研制马属动物专用药品、疫苗,规范药品使用。鼓励在马匹饲养集中区域建设马医院和马病诊断实验室,提供马急腹症和运动损伤等疾病的专业医疗护理产品和服务。支持传统中兽药在马病防治和医疗护理中的推广应用。
(二)完善马术运动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马术竞赛表演。打造“业余—专业—职业”分层级马术运动赛事体系,夯实群众基础,提升竞技水平。培育一批职业化、商业化的马术运动赛事品牌。持续办好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马术比赛以及全国马术锦标赛等专业赛事。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制定业余赛事等级标准,支持举办以我国地方马种为主的马术赛事,带动国产马匹品种繁育、调训与推广。鼓励和支持各级协会组织、龙头企业打造业余俱乐部马术联赛、青少年马术联赛,丰富赛事供给。培育和推广民族民间马术赛事,弘扬传统马术运动。加快马术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攻关,建立马术场地设施、马术服装装备及相关用品、马术培训服务等系列标准,孵化培育国内有影响力的马术装备、场地设施建设供应商。
二是拓展马术健身休闲。建立中国马术俱乐部等级评定制度,促进马术俱乐部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品牌马术俱乐部。培育国产运动马匹用于体育旅游服务,整合国内马术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与马术运动融合,支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马术小镇和马业强镇,鼓励开发马术文化旅游产品。支持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开展马术旅游、推广长距离赛马比赛。加大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文化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有影响力的马文化表演娱乐节目,利用国产马打造一批国内知名马文化演出娱乐节目和产品,激活国内马文化消费市场。
三是探索推广赛马运动。研究制定出台全国速度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赛马赛事分级制度,完善国家赛马赛事体系。提升赛马赛事公信力,优化赛事听证制度,推行职业从业人员准入考核制度,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完善马匹药品及违禁物品管控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马匹福利制度,发布中国赛马运动公信力年度报告。按照“小步、分步、稳步”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依照即开型体育和大型体育赛事竞猜型发展规律及监管要求,推进速度赛马赛事试点工作。
四是复兴马球运动。行业协会结合工作需要依法依规设立马球分支机构,发挥马球专业委员会作用,制定马球运动场地、竞赛、马匹、骑手和教练标准体系,指导地方有序开展马球运动,推动马球运动加快复兴。
(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马产业文化、体育、娱乐的功能和价值,倡导“马业 ”的发展模式,促进马匹繁育、马术运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将马品种、马术运动、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马业产值比重,促进马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二是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增强行业内信息共享、互认,开发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繁育—登记—调教—性能测定—训练—拍卖—参赛—退役等完整的运动马发展模式。推动专业化马匹拍卖交易中心建设。
三是弘扬民族马文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建设马文化博物馆、马文化为主题的影视、演艺等新型业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马文化资源。探索发展育马、马术、旅游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马产业发展综合体,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马文化品牌,提高群众参与度。
四是推动马产业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发展主题、特色骑马旅游,遴选一批骑马旅游精品路线,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茶马古道生态旅游、草原景观带旅游等国家精品骑马旅游路线。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攻关。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特色基因发掘、高效繁育、健康养殖、临床诊疗、疫病防控、调教训练和性能测定等先进实用技术攻关,鼓励第三方机构建立国家马匹违禁物品检测中心。加强马乳、马脂、马血、孕马尿等研究应用,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升马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马科学、马医教育和执业马医继续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从业人员认证体系。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我国马工、骑手、教练员、马医、调教师、钉蹄师、裁判员、赛事监管等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地方开展马术进校园活动、青少年马术素质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加强青少年马术人才储备,支持开展青少年马术教育的“马术育人”工程。
三是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在主要养马区域,依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和高校科研机构,利用现代网络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开展养马实用技术下乡活动,提高马匹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和调教训练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马产业主产区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本区域的马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措施保障,为推动马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研究设立马产业发展基金,多渠道建立马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马产业发展部际会商机制,统筹研究解决马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在马匹饲养、登记、赛事组织、市场开发和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强化协会在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分工有序、开放共享、密切配合的行业发展氛围。强化行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共享,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
用好新媒体手段,加强马产业发展的正面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我国地方优良马遗传资源、民族经典赛事和传统马文化,大力宣传各地在推动马产业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中国马产业发展故事,共同营造支持现代马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学习借鉴国外马产业先进发展理念,鼓励引进优良马种、先进装备和高端人才,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相关活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与发达国家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我国马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李跃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