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感悟文章(记录时代行者常至)

记者节感悟文章(记录时代行者常至)(1)

“《江海记者》百期,是否有幸得你作品一篇?”某日,《江海记者》执行主编、老友肖嵩微信我。让我一下子惊奇回眸:100期了?那应该是走过了25年的历程!一位位老师熟悉的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一篇篇旧文依稀翻腾在我的脑海。那书写着一个记者的成长生涯,虽然我已于去年秋天调离了新闻单位,但毕竟记忆犹在,老友犹在,梳理自己与《江海记者》的点点滴滴,青春犹在!

记者节感悟文章(记录时代行者常至)(2)

初相遇:激励年轻记者成长

1996年,《江海记者》第三期出刊,我当记者后的第一篇业务研讨文章刊发了:《“四季歌”要唱到农民心坎里》。那是两年农业记者的采写实践心得,浅谈农业发展报道的“角度转换”——“多采写一些贴近农民心理、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的新闻”,同时结合新闻采写实际提炼了三个观点:“通过热点报道体现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领导”;“通过典型人物报道释疑解惑”;“通过农事的动态描述宣传典型经验”。当年,《江海记者》问世不久,给我们这些年轻记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业务交流平台。那一期杂志,第一篇是时任南通市委书记陈根兴的特稿,第二篇是老作家龚德的专稿,我的那篇文章被排在了第四篇,极靠前的位置,这对一位年轻记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那一年秋天,我在报社里策划了一个“小康村写真”系列报道,时任《启东报》总编辑袁志冲大力支持,亲自带我采访了几个村,现场指导。这组报道以生动、细腻、活泼、风趣的笔触,全方位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新气象,使报纸更贴近于广大农民读者。回味这个颇具特色的系列报道,我们又写就了《深入生活,用心勾勒》的经验交流文章,提炼了几点启示:“讲究新闻的可读性不等于抛弃鲜明的导向”;“县市报的办报方向还是要贴近农民群众”;“新闻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下乡锻炼”。这被文章不久后刊发于《江海记者》第六、七期合刊,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作为一名一线记者,自我感觉视野更广了,思考更深了,而这样的平台、这样的文章就是一个鲜明的标记。

再续缘:推进广电节目创新

2008年秋,我调到了广播电视台工作,虽是新闻人,但广播电视台于我来说只是“面熟”而已,对于节目形态还是比较陌生。对此,我们开办“广电论坛”,在思想理论和业务技能上加强学习研讨,多次邀请《江海记者》执行主编钱广裕、周健,以及顾晓冬先生来启做讲座,并在新闻创优、节目创新上进行指导。2011年、2012年,启东广播电视台共有6篇新闻作品获评省二等奖,其中,广播专题《加油!安徽娘子》还获得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走转改”好新闻一等奖。

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加强节目创新,把改版变为常态,一步步提高节目质量,打造频道频率新形象。启东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和社会生活频道定位优势显现,两频道各自主打新闻节目《启东新闻》和方言节目《东疆闲话》,同时形成了访谈类节目《社会关注》、民生类节目《民生热线》、社教类节目《百姓人家》、法制类节目《法治广场》等电视专题节目群,彰显黄金频道、黄金栏目、黄金时段的节目推介理念,从而提升了优质节目的覆盖面和收视率。广播节目改版更加贴近市民,面向社会征集了广播FM106.3平面LoGo和音频标志,在精办《金色大地》、《政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的同时,立足服务城市、服务市民,推出交通服务类直播节目《你好启东》、访谈类直播节目《1063会客厅》、音乐类直播节目《音乐心情》,凸显主持人、大板块的广播直播理念,借助新媒体,加强节目互动,展示了广播的清新魅力。

总结实践经验,我撰写的论文《强化四种意识,提升广电宣传新境界》先后发表于《江海记者》(2013年第1期)、《广播影视研究》(2013年第2期)。其后撰写的论文《在提高舆论引导力中彰显价值》在南通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舆论引导”论文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论文《在改革创新中提升舆论引导力》在2016年度南通市新闻界论文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两篇论文先后发表于《江海记者》。

记者节感悟文章(记录时代行者常至)(3)

记者节感悟文章(记录时代行者常至)(4)

喜结伴:引领媒体融合实践

2017年春,我刚到新闻信息中心不久,与《江海记者》新上任的执行主编相约。黄俊生与肖嵩老师果然应约而来,到我们单位来做新闻业务讲座,并就相关论文进行点评,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意见。此后,《江海记者》的几位编辑老师成为启东市新闻信息中心的“智囊团”,深入指导媒体融合实践。

当时,移动互联网快速兴起,推动新闻传播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作为老报人,我们并不守成,而是坚定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按照全媒体、多中心、多产品的总体思路,不断推出传播新平台,打通内容制作和发布渠道,实现一“端”两“网”三“报”四“微”统一调度、同期声传播。

针对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前沿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我们又实施“融媒小厨”项目,将工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中央厨房”生产与分发模式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形成报道流程平台化、内容定制化、形式故事化、数据可视化的产品生产机制。适时引进微信视频直播和“新云媒”微信直播系统,采购了摄像机等相关设备,组建起了微信直播团队,实现多机位户外直播;同时大胆试水,强化音频视频制作,抢抓短视频的风口,拉长报媒的这条“短腿”。

2018年6月,我撰写的论文《在融合发展中重塑县域报媒优势》发表于《江海记者》总第91期,总结了新闻信息中心加快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了县域报媒发展的新路:坚持移动优先,推进平台融合,提升县域报媒影响力;紧跟发展新潮,加快技术融合,提升县域报媒传播力;重组采编流程,实行人员融合,提升县域报媒战斗力。

怅回首:细品古典音乐流韵

2019年2月,我的工作有了调整。就在此际,肖嵩老师打电话来,约我一篇“综艺大观”专栏的文章。作为一个二三十年的爱乐者,与古典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并于2015年出版了《与音乐对话》一书。当我调到新闻信息中心工作时,个人爱好与新闻工作碰撞出了火花,借着媒体融合契机,2018年3月,我们在《你早启东》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悦听越好听”节目,其中每周五开设“聆听古典”专题,由我撰写赏析推文,主播知性解读,音频视频展播,重点推介西方古典音乐,兼有部分中国交响乐作品。依托新媒体把在报纸副刊上的“聆听古典”专栏办成了一个立体多元的古典音乐欣赏节目,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得到了一群爱乐者的欢迎,让高雅音乐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将这样的创新实践作了一个小结,写就了《聆听古典,开一朵优雅的小花》,有赖南通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金宗伟先生的支持,他也特地写了篇文章《在“对话”中领悟音乐之美》,给《与音乐对话》作了个书评,编辑们又给了一个封三页面,刊用了6幅照片。“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这是我坚持写下去的一个理由,相信聆听古典这个专栏能越办越精彩,也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喜爱,从高雅的古典音乐中体会爱与忧,汲取人生的营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专栏还是在去年国庆前划上了句号。最后一期节目,我选择的音乐是简约主义作曲家阿沃·帕特的《镜中镜》,写下了几行诗:

“时光,一条简约而神圣的河

缓缓流动,乐音依稀

任它消磨了青春

流水,一面照见皱纹的镜子

也照亮你的声音,绵绵无绝期

对着镜,像得到更像失去

别了!于寂静中回归孤独

却在孤独中守望永恒……

就在那期节目播出后不久,我也真正离开了新闻工作者的岗位,怅回首,点点滴滴,无以言说。感谢《江海记者》100期这个特刊,给我一个细细回眸的机会!

最后献上一首乐曲《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世事短如春梦,方才记得春暖花开,眼前却见落花满地,春去秋又来,花已不是记忆中的花。

记者节感悟文章(记录时代行者常至)(5)


文:木 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