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南人要抬神(你们闽南人怎么有这么多神要拜)
在闽南,转角遇到神。
▲ 泉州 开元寺(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院)
今天,可能很多人知道了一个冷知识:在闽南,各路神明都是有自己的身份证号的。
网络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有趣的话题:闽南人不追星吗?
▲ 图源网络
虽然这看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在神明信仰发达的闽南,“早起(甚至通宵)接神明”可再正常不过了,恐怕再资深的研究者也无法说清这里有多少神仙。
举头三尺有神明,是闽南民众日常生活的精神格局。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在闽南,不必说散落于乡间村野的各路神仙,城市中亦是众神云集。
老城区中三步一宫、五步一庙;新城林立的高楼中间,总有华丽雕饰的歇山顶一角“飞出”,其下信众往来不绝,香火直入苍穹。
▲ 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的闽南
闽南神祠众多,单单泉州城区就有三十六铺、七十二境。铺境有空间,有边界,有各自的铺主公和境主公,每位神明的诞辰都要举行庙会。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只是闽南信众精神生活的冰山一角。
宋元鼎盛时期,泉州佛教、道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并存,大小寺庙有近千个。
▲ 泉州一角
然而除了这些制度性宗教外,闽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其实是体系庞大的民间信仰,这里一年到头都是人与神的“狂欢”。
拜天公,酬神狂欢
如果你有个闽南朋友,那过年时你一定会听对方频繁说起“拜天公”,因为这是闽南人一年中最为重视的祭祀。
▲ 漳州一户人家为拜天公做的准备/供图:葡萄大仙
民间俗称的“天公”是玉皇大帝,而每年正月初九是“天公生”,闽南人会在初八夜里便得设好供桌,初九子时便需焚香向虚空祭拜。
设祭的八仙桌得围好桌围,三牲、五果、六斋,龟粿、发糕一应献上,且会烧特制的“天公金”。
▲ 八仙桌/供图:葡萄大仙
入厝、结婚、祝寿等重要日子闽南人都要拜天公,漳州、泉州地区都有设置天公灯的惯例,样式稍有不同。
泉式的天公灯上会写“一心诚敬”,所以也称“心灯”。
▲ 泉州的天公灯/图:[探索发现]《手艺》第七季 灯满泉州
除祭拜外,闽南的酬神活动多样繁杂,歌舞、杂技、娱乐、戏曲,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戏曲表演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闽南的民间戏班生意兴隆,戏曲种类繁多:温雅委婉的梨园戏,是中原贵族的“七子班”、寻常巷陌的“下南戏”以及从温州南戏演变而来的“上路戏”的集合;铿锵有力的高甲戏,源自民间游艺的“宋江阵”和田间小戏“竹马戏”。
▲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的得主曾静萍演绎梨园戏《玉真行》
闽南的民间戏班生意兴隆,戏台上公子王孙、才子佳人演绎着家国情仇、人间悲欢;戏台下村野凡夫、游客行人其乐融融,沉醉在闽南古韵中,为戏中人叹息,为千秋功过而叹惋。
而要说起民间酬神活动的高潮,就一定得是神明的出巡或进香。
▲ 漳州 :天代社王醮庆典/供图:葡萄大仙
仪仗、旗帜、蜈蚣阁、大鼓凉伞、大鼓吹、宋江阵、高跷、马队等穿街串户,挨家祈福,请火刈香。
每到这种时候往往万人空巷,闽南人把“神灵”请出来,近距离沟通,与神同乐的同时表达对神明的虔诚。
值得一提的是:在闽南,神明并非都高高在上。反之,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柴米油盐,神明都能够参与。
那么,为何闽南人这么喜欢拜神?
不仅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直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也对中国的宗教体系抱有强大的好奇心和持久的新鲜感。
早在1877年,荷兰人高延来到厦门并被各色各样的宫庙以及琳琅满目的宗教仪式吸引,整理出《中国宗教体系》、《厦门的佛教丧葬仪式》等西方汉学专著,由此开启欧陆汉学的新传统。
闽南社会的神明信仰超越了神圣-世俗的二分逻辑,这是西方宗教理念无法解释的谜团。
在早期,闽南文化首以敬“天”为主,人人从民族道德孕育而出的奋斗精神,由于观乎闽中多丘陵起伏,开垦阻力大于平原,是以沿海乡人多往海洋发展,活跃于海洋文化。
这种“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海洋生涯风险较大,故多数拜仰神明来保佑,尤其航海人依靠“妈祖”导航,宽慰旅怀,祈求平安。
▲ 莆田 湄洲妈祖祖庙
妈祖的神格演变十分具有代表性:莆田林默娘,从贤良港民女变成湄洲神女,随后通过王朝敕封,升格为圣妃、天妃、天后,如今已有“海峡女神”的美誉。
这个标准化历程,也反映了国家正统在地方社会不断延伸整合的进程。
由此可见,闽南人拜神不仅仅是由于信仰,更是有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影响。
▲ 厦门 南普陀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无论在城坊还是乡村,民众共同信奉的中心庙宇,除了有信仰中心的功能,还可以对社区人群的生活实施有效控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土绅精英、家族组织与庙宇体系整合,建构起了社区权力中心。
一座特殊的“桥梁”
不仅如此,庙宇神灵也是连接海外华人华侨与闽南人的重要纽带。
比如厦门海沧区青礁慈济宫右壁上的碑文《吧国缘主碑记》,文中叙述明清鼎革之际,海沧因清军与明郑拉锯而导致慈济宫损毁。
待局势安定后,侨居巴达维亚的华侨首领从吧城(全称“巴达维亚城”)保生大帝神明会的祭祀基金中抽出部分,用来重修青礁慈济宫。
▲ 青礁慈济宫
▲ 《吧国缘主碑记》/图:《海沧古韵》
直至如今,青礁慈济宫的历代捐助者众多,多是来自东南亚各国的海外华侨。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庙宇为中心,海外华人华侨不仅能保持与原乡的联系,甚至能加入到原乡的社会建设中去。
在闽南,与神仙的互动既是整个社群不吝钱财、倾尽心力的最要紧的大事,也是家家有神龛,遇事掷筊(一种占卜工具)卜天意,见庙合掌求保佑的日常。
闽南人祝祷常愿“香火万年”,香火的概念在他们的世界里,不止于血脉,还在于文明。
闽南人与神为邻,有灵在畔。
民间社会的活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内在动力,表现出的对生命历史细节的珍惜、对自然与天地的敬畏、对畅快生活的向往与歌颂,让人见之惊叹,深受感染。
-END-
文丨陈芷晴
审核校对丨武治宇
未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
封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引用部分内容来源:[1]《地道风物 闽南》
[2]高龚书绵. 天地人神圆融的闽南文化——探索精神家园之幽趣[A].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1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