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的老马路(魔都的老马路们)
距离魔幻2020年剩下不到4个月
我们除了向一些因疫情倒闭的小店告别外
也迎来了早在计划中的
老马路和老城厢的拆迁整改
金陵东路、黄河路、寿宁路、云南路
......
面对昔日的热闹、如今的落寞、未来的何去何从
无数人感慨,无数人叹息
这些陪伴一代又一代上海人成长的地方
希望永远不说再见!
金陵东路:建于1860年
魔都唯一的南国风韵骑楼大街
金陵东路老照片
东起中山东一路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和西藏南路,全长约1.5公里左右的金陵东路,诞生于1860年,曾和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并称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四大商业街”。
因其被人津津乐道的骑楼样式建筑,成为魔都唯一一条富有南国风韵的骑楼大街!
金陵东路8号的居民楼,原来是上海开埠以来第一家法国洋行——雷米洋行,这栋四层砖木结构体系大楼,平面形式呈梯形,走的是折中主义风格。
上海首个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居委会“宝兴里”,也是在金陵东路诞生;这一片红色屋顶的石库门弄堂房子,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无数变迁。
曾经的“四大商业街”不复热闹
作为在黄浦区长大的上海小囡,对金陵东路总是带着爱和回忆。
如今再逛金陵东路,早已不见昔日光景,随处可见的脚手架和拆迁建筑,仿佛将这条街的人声鼎沸,一同盖了个严实。
虽然大部分居民已经逐步搬离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但仍有不少家庭还住在这条街上;小辰光趿拉着凉拖,在骑楼走廊里奔跑打闹的日子,说起来是又怀念又唏嘘。
只有走到靠近云南南路段才稍显热闹,一面是人声、一面是施工声;混杂着旁边餐饮店铺传来的食物香气,和灰蒙蒙的尘土颗粒;阿宝炸猪排、大壶春、沈大成、德兴馆......这些旧日里的老味道,还坚挺依旧。
“颠覆性重塑”,三个阶段、十大地块
©SOM上海老城厢总体规划图
据小资君了解,金陵东路的整体改造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豫园路地铁站上盖土地的拆迁;第二阶段是金陵东路以南5个地块的征收,三个阶段共将涉及的土地占地面积高达70000㎡,未来开发总体量将超60万㎡!
未来的整体规划会以老城厢建筑风貌的保护性开发为主;早前披露的14号线豫园站上海地块开发方案,就是在保留历史建筑风貌的情况下,新建地标办公建筑,以达到现代与历史相融合。
将来整个区域将涵盖商业、住宅、办公、酒店、文化等设施,建成后甚至可以媲美徐家汇中心及绿地外滩中心!
黄河路:建于1887年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传奇往事
南起南京西路、北至南苏州路的黄河路,全长不过短短755米;从1887年的“东台路”、1904年的“派克路”,到1943年才正式改名为“黄河路”。
过去在上海滩,你要说自己住在黄河路,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哟,国际饭店”;这栋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不仅是黄河路的“门面担当”,也是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如果说国际饭店是黄河路的第一块门面,那曾经住过张爱玲的长江公寓,则是黄河路的第二块招牌;黄河路65号的长江公寓,原名为“卡尔登公寓”,如今已被列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
对立而建的长江剧场,前身便是建立于1923年2月的“卡尔登大戏院”,也是曾经名声赫然的“上海第一影戏院”;要知道,当年郁达夫在上海追王映霞,认识的第一天晚上,就乘着黄包车请王映霞到卡尔登大戏院看话剧嘞!
而金碧辉煌的乾隆美食、老牌本帮菜馆悦来酒家、原名“金米萝”的金八仙大酒楼、盛名在外的粤味馆,都是黄河路上陪伴一代人长大和老去的饭店。
黄河路美食休闲街已拆牌
前几个月突然传得沸沸扬扬的黄河路拆牌事件,其实在去年年底就已动工,那么大一个牌子不见了,还真是空落落的,心里不是滋味。
尽管不复当年盛况,但并不妨碍黄河路老字号的门前人头攒动;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依旧是畅销货,男女老少人手五袋起。
隔路相望的杏花楼和功德林是上海滩数一数二的老字号,不仅深受老一辈喜欢,如今也能见得不少90后往里头钻。
当然,网红董记庐春面馆、上过星尚美食的大王锅贴、冒着香气儿的老上海葱油饼,依旧在正常营业,虽然不比当年的热闹景象,但不乏人前来光顾。
穿过热闹的北京西路,就是稍显冷清的黄河路居民区,三三两两穿插着一些饭店、餐厅。
每年夏天例行休假的月星羊肉面馆,是魔都羊肉地图里不可缺少的一家店;老板是苏州人,羊肉的味道自然有所保证,每年秋冬来这嗦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羊肉汤面,配上一盘白切羊肉,享受二字不过如此!
隔壁就是被误传关门的汤锅居私房菜,小窗口里摆着各种家常熟小菜,附近的阿姨爷叔要是不高兴烧菜,买点回去就能凑出一桌晚饭。
四川北路:建于1877年
曾经辉煌的老上海商业名街
兴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四川北路,原名为“北四川路”,南起四川路桥、北堍北苏州路、中经横滨桥至东江湾路,全长3.7公里。
在这条命运多舛的商业街上,曾藏着无数老上海人的烟火气、曾汇聚了无数文人、曾建立起无数繁华百货商店......
“走走逛逛其他路,买卖请到四川路”这句响当当的广告,见证了这条商业街的繁华。
曾经的第七百货、一定好食品店、永安电影院、邮电俱乐部......还有陪伴无数虹口人长大的21路电车,动不动就要“翘辫子”。
商业不再,烟火气荡然无存
随着拆迁整改,以及五角场、徐家汇等新兴商圈的崛起,让四川北路不复昔日辉煌。
究竟是从哪一刻开始,四川北路变成了如今的落拓样?是三角地菜场的拆除?是虬江路的衰落?还是七浦路的整改?亦或是,从21路再无“辫子”的那天。
只有多伦路好像还静悄悄地在那,藏着无数名人故居、藏着历史文化,看着来来往往拍婚纱照的年轻男女。
小时候常去的鲁迅公园也冷清了不少,现在的小孩子只喜欢迪士尼,哪还瞧得上这破败的游乐场。
云南中路:建于1866年
曾经上海美食街的代表之一
云南中路全长741米,1866年修筑此路南北两段、1870年代打通此路,直到1946年才正式改名为云南中路。
而其中不过短短250米的云南南路,曾经是老上海红极一时的美食街代表之一!最早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以小吃排档为主,供应串烤、面、馄饨、莲心汤、春卷、小笼包等数十种风味小吃,逐步形成了上海滩有名的美食一条街。
在2008年的改造后,更是专心打造“老字号上海牌”,小绍兴、鲜得来、小金陵、大壶春、成昌园子店、洪长兴、燕云楼......统统都是阿拉从小吃到大的老味道!
老上海今非昔比
然而距离上一次改造已然过去12年,如今的云南中路也不得不面对拆迁整改,作为连接大世界和南京路步行街的重要支路,门窗紧闭的墙上,只剩一个又一个“拆”字。
云南路可能不那么与时俱进,却能让你真真实实感受一把老上海风情;在黄浦区旧改征收之下,不少小区、商户门口,都贴出了旧改范围和横幅标语。
云南中路福州路附近,目前只有舒蔡记生煎还在坚持营业,可能是收到周围征收的影响,如今店内生意不同以往,不过免去了排队的顾虑。
根据示意图上的板块划分,其他一些老字号经典也都在征收范围内,但具体时间还不得而知,确实是且吃且珍惜了。
西宫:建于1959年
60后-90后的共同回忆
从1959年建造开放,到1979年正式定名为“沪西工人文化宫”,前前后后总共经过了20年。作为上海“三大宫”之一,西宫的面积是最大的,名气那也是鼎鼎响!
爸爸妈妈辈时,西宫无疑是精神文化的地标!门口的这座武宁路天桥,是当时的地标性建筑,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在大剧院里看看电影、人工湖上划划船,乐惠得不得了;悄悄告诉你,6070后劈情操、轧朋友的圣地,就是在这!
80年代后,西宫更是增加了一大票娱乐设施!老里八早的激流勇进,不晓得你还记得伐?还有各种游艺设施,相信许多魔都小囡的游乐园启蒙,就是这里!
西宫后门的花鸟市场曾经也是生意兴隆,虽然环境差了点,却是上海热闹的花鸟市场之一!整排鱼缸的金鱼和乌龟,那是小时候开始养宠物的第一步!
作为90后,小资君对西宫的记忆,那必须是各种饰品、文具、小零食啊!周五一放学,就要约上同学去西宫瞎逛!背着爸爸妈妈偷偷买的化妆品、小首饰,第一次打耳洞、接头发......老西宫可以说是课余生活集散地了!还有新西宫4楼的大头贴,在读书那个年代可是火得不行!
官宣:明年即将回归!
自从2016年10月,沪西工人文化宫宣布关张改造以来,已经过去4年了。这座承载了无数老上海人青春记忆的文化地标,终于宣布全新回归!
听说这个消息的小资君,赶紧查了一下,毕竟4年来都只听说个方案,什么时候建成,开成什么样,都没个准确说法!这次终于定了,最迟2021年,上海小囡心中“永远的西宫”就回来了!
从官宣看,一改原来接地气的风格,妥妥走高大上路线,简直焕然一新!在保留原先绿地、中心湖的基础上,又添了4座塔楼、共计12w平方米;同时,原来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的历史记忆继续保留,与现状水面形成整体绿化空间,目测是下一个地标了!
寿宁路:建于1902年
其实它真的不只有小龙虾
很多人对寿宁路的第一印象都是“小龙虾夜宵美食一条街”,要怎么形容当时的寿宁路呢?就是只要你的脚踏进去了,必定会有一群人围上来和你说,“来我们家吃呀,小龙虾很新鲜的”。
小资君顶顶钟爱的,应该还是长寿面馆的小龙虾,也不是味道真的称霸整条街,但是吃惯了就不想换咯。
但其实寿宁路的诞生时间远比你想得更早,早在1902年就已建成,那时它还叫做“湘江路”,后有改为“少耐路”,直至1943年才更名为如今的寿宁路。
这条马路几乎没怎么经历过大改,始终是这么条小而短的马路,挤满了人声鼎沸、挤满了自行车助动车、挤满了随地摆设的摊贩、挤满了无数人的回忆。
拆迁进行时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寿宁路终是迎来了与过去“脏乱差”告别的日子。
对于很多爱吃小龙虾的人来说,可能是失去了一个食夜宵的好去处;但对于居住在寿宁路的居民来说,没有了时不时传来的油耗气、没有了噪音扰民,未尝不是件好事。
小南门: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上海的老城厢代表,属于310102的回忆
提到上海的老城厢,第一时间就想到老西门和小南门。作为曾经为了防御倭寇而修筑的城墙之一,迄今为止也有百年历史了。
曾属于老南市的小南门,里面弯弯曲曲藏着好多弄堂:中华路、董家渡路、王家码头路、乔家路、小石桥弄、糖坊弄、南硝皮弄、西钩玉弄、药局弄、天灯弄......
不仅有着很深厚的老城厢市井文化底蕴,也是属于310102老上海人的集体回忆。
住在小南门的人应该都很熟悉11路公交车,它是绕着原上海县城的护城河(即今中华路、人民路)行驶的公交车,可以直达老西门。
车站对面的警钟楼、建于1910年,有“小埃菲尔铁塔”之称,曾用于火灾瞭望鸣钟示警。
老上海残存的烟火气
从地铁9号线小南门站2号口出来,往西面走就先到了热闹的中华路,红砖白瓦的房子个个都大门紧闭,有些甚至已经落满好厚的一层灰了;墙上随处可见的“拆”字,好像在催促着那些还没搬的人家。
据了解,整个乔家路西弄的签约率已达97.5%,大部分住户都已经搬走了。
一边听着交谈声,一边往前走,看到了乔家路上很有名的佳佳小笼;但此佳佳不是连锁店佳家,是附近的居民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尤其是那碗用大骨汤做底的小馄饨,鲜得让人难以忘怀!
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梓园,如今还是被保护得很好,由吴昌硕先生题额的“梓园”二字,自带威慑力和气派;而西式骑门楼、罗马柱上的浮雕装饰,经过百年依然留有光辉。
以烧制麦芽糖而出名的糖坊弄,依旧保留着深厚的老城厢文化,和小南门独特的烟火气。
从糖坊弄转弯,闻着香味就找到了府古街上的人气王——开了30多年的南门烤鸭王。每天下午3点不到,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除了附近的居民,不少人还是特意前来打卡的。
逛完一圈小南门后,即便很多地方已经进行了拆迁改造,但那些藏在弄堂里的烟火气和市井味,都还保留了几分,闹忙的感觉还在!
文庙:始建于1294年、重建于1855年
承载着90后上海小囡的集体回忆
对于大部分8090后上海小囡来说,文庙可以说承载了童年回忆;旧书市、小吃、动漫手办店、文具店、明星周边店......几乎贯穿了小资君的学生时代。
而藏在文庙的“真·文庙”——上海文庙,可是魔都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有着700多年的历史。
图片来自小红书@Backey
始建于1993年的文庙书市,应该是不少人淘书的启蒙地,只要花上一块钱买入场券,就可以到书市尽情淘货。
小辰光被爷爷带去逛文庙书市的时候,头一回见到那么大的排场;大大小小摆满了将近200多个摊位不说,熙熙攘攘间人头攒动,热闹的时候脚都没地儿放!
对于像小资君这样的90后来说,很多人的二次元入门就是从文庙开始,整条街上一字排开的动漫店、玩具店、模型店,看着就颇有排面。
那时候为了买一个手办模型,可是得存上好一阵子零花钱,要不就是和妈妈约法三章,考到班里前三就给奖励一个高达!
更别说在那个哈韩哈日的年代,哪个追星女孩没有在文庙淘过哥哥的光碟、明星卡片、相册、海报呢?
而那些停留在记忆深处的各色小吃,人均几乎都不超过10元,擦头司机超爱的文庙菜饭、曾经人手一杯的奶茶冰淇淋、10块钱一大份的婷婷香酥鸡......说起来都带着爱呀。
旧书市已搬离
然而就像其他老城厢区域一样,随着黄浦区旧改项目的进行,文庙也终究难逃被拆改修缮的命运。
曾经有多热闹,现在就有多落寞,记忆中略显狭窄的道路如今变得空荡荡,以前呱噪吵闹的文庙如今分外静谧,仿佛一个过气网红般、令人心疼又难受。
整个中华路外侧都被灰蒙蒙的脚手架,里里外外包了个严实。
许多店几乎都生意冷清,只有几家小吃店门口还围着四五个学生,看见他们买炸串买奶茶的模样,才有几分过去的光景。
去年已经闭门搬迁至城隍庙福佑路的书市,如今成为了老西门房屋征收事务所,萧条之感溢于言表。
走着走着,你就能看到头顶上飘着居民们晾晒的五彩风景线,也只有在这样的老城厢和里弄间,才能窥得如此一隅。
在探访老马路和老城厢的过程里
小资君遇见过搬离几十年的老人前来回忆
见过吐槽“这么破有撒好拍”的爷叔
太多不舍、溢于言表
不说再见不是任性,而是期盼这些旧地
能有更好的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