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西红花真假(之二西红花有真伪)
四年前所作
西红花青瑶丛中,含苞初绽藏风韵;
天然标格,纤红翩翩窈窕身,擢擢绰绰不染尘。
惜取英华,煮水烹茶啜为饮;
芳菲歇去,一缕清香沁素心,仙草精华若有神。
因为西红花价格珍贵,所以伪品并不乏见;即使是真品,在品质上的差异也很大。一些不良商家,用工业染料对伪品(红花、菊花、玉米黍、莲须等)、次品藏红花染色,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不但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甚至会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损害。所以,教大家一些传统的鉴别方法。
(1)察形观色
颜色明黄
细长而红
藏红花体轻,干燥后质脆易断。花柱细长(一般不超过2cm),细端是根部,顶端呈不整齐的喇叭状、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国产藏红花花蕊更大,颜色更深一些。完整的一根红花,顶部没有喇叭状的为伪品。
藏红花颜色暗红,表里如一。但是,泡水后,花柱头会膨胀,可见橙黄色呈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整杯水慢慢地呈现出金黄色;水色红者,皆属伪品。或者以之蘸水,在白纸上碾压、涂抹,出现黄色痕迹,且没有油痕的为真,红色或无色者为伪。所以,用藏红花作为染料,染出的布料是黄色的,不是想当然的红色。在古印度,藏红花染出的布料一直是王室的专用物品。另外,据传说,释迦牟尼因其王子的身份,用藏红花水浸染的布料为其法衣。在其圆寂之后,藏红花水的正黄色正式成为佛教法衣的颜色。随后,藏红花作为吉祥圣洁的象征也被用来供佛。
(2)嗅气尝味
藏红花气香而浓郁,古有“郁金香”的美誉,泡水为茶气香、味淡;而伪品的气味闻起来就浅浅的,甚至没有香气。每个人对香味的感觉和描述都不太一样,我的描述也措辞困难,大概就是花香兼草药香的混合。随着藏红花储存时间越长,其香味也容易变淡,所以保存时应该密封,并在阴凉处放置。
除了上面提到了传统的鉴别方法外,还有化学的方法,如:取几根藏红花,加一滴碘酒,不变色的为真,如果变蓝色、蓝黑色或紫色,则是伪品。另外,更有针对人为添加染料及化学成分的专业检测技术,因为专业性、技术性太强,在日常生活中又难以应用,这里就不介绍了。
藏红花的真伪辨别出来了,那么品质怎么区分呢?
在正规的药材市场、药店、医院的药房里,一般都可以放心的买到真品。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品质和价格差别也是很大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简单粗暴,就得承担偶尔不靠谱的风险。传统的方法,是从柱长、颜色、味道和香气上分别,结合上面介绍的方法,还是比较可靠的。采用化学方法,则是从物质基础的含量来评价藏红花品质的优劣。在《中国药典》(2015 年版)将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含量之和作为西红花品质评价的指标,但是也有研究指出,除了西红花苷类成分外,西红花酸、藏红花醛、藏红花苦素等化学成分也具有药理活性。问题来了,其它化学成分有没有起到药理作用?在药物的物质世界里,是否是“少数服从多数”,含量多成分的主导药物的药性呢?以物质基础的含量来评价藏红花品质的优劣,是否那么的可靠?中药讲究道地药材,“南橘北枳”的差异,在藏红花的品质上影响有多大?目前,似乎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检索文献,读到一篇《西红花品质评价研究进展》[],作者对藏红花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介绍了几种代表性的方法,同时在文末指出,虽然藏红花已在中国移植多年,但有关国产西红花与国外传统产区西红花品质的比较研究还少见。
或许传统的“辨状论质”认识方法,加上实验数据分析,能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藏红花与菊科红花
菊科红花
菊科红花色浅而短
菊科红花,因花红,叶似蓝,故古称红蓝花。
《证类本草》载:“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堪作燕脂。其苗生捣碎,敷游肿。其子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其燕脂,主小儿聤耳,滴耳中。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博物志》云:黄蓝,张骞所得。今仓魏地亦种之。”
红花也能染颜色,其色鲜红古人有用作胭脂者,与藏红花染黄色大为不同。在功效上,二者都有通行血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为藏红花价格昂贵,所以在处方中用菊科红花的为多。红花惟入血分,尤其在女科用的最多,少用可行血,多用则破血通经。
清代的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藏红花”一药中述曰:
出西藏,形如菊。干之可治诸痞。试验之法:将一朵入滚水内,色如血,又入色亦然,可冲四次者真。《纲目》有番红花,又大蓟曰野红花,皆与此别。
治各种痞结:每服一朵,冲汤下,忌食油荤盐,宜食淡粥。
治吐血:王士瑶云:不论虚实何经所吐之血,只须用藏红花。将无灰酒一盏,花一朵,入酒内,隔汤炖出汁服之,入口血即止,屡试皆效。
看描述“形如菊”“一朵”“入滚水内,色如血”,很明显说的是菊科红花无疑,只是用了藏红花的名称。人家自己也说了《本草纲目》有番红花,与此有别。另外,就这段文字再多讲一点,其言“治吐血不论虚实”也显露出了其业余爱好与专业素养的差别。必然是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致的吐血才是适应证,若是气虚不摄血或者血热妄行的吐血,恐怕不是“入口血即止”而是入口病加重了吧。无论是红花,还是藏红花,治疗血证,哪能不辨证就用呢!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讲到“夏草冬虫”,我们现在一般叫“冬虫夏草”,提到“以番红花同藏则不蛀”,说的是藏红花。
文/张立平
声明:①文章为作者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构成任何医疗、学术建议。②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写明来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