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五个特征(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变通,是门学问。刘邦突出的素质之一就是懂得变通,而不是坚持原则。业务骨干必须坚持原则,而作为团队领导的刘邦则不需要。为什么刘邦会击败项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自始至终都是楚国贵族,而刘邦的身份则不断在变化。
很多人说刘邦是布衣天子,实际上并不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丰沛地区出名的财主,且和当地的很多人都有联系,比如卢绾的父亲卢员外和刘太公就是好友,因此刘邦和卢绾,这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成了关系莫逆的兄弟,有什么事都是刘邦替卢绾出头摆平,这就是卢绾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原因。单纯从功劳上来讲,卢绾乏善可陈,但他却享受了超常待遇,连萧何、曹参都未封王,而卢绾却做到了。有人说刘太公不喜欢刘邦这个儿子,实际上恰恰说反了,刘太公十分看重自己这个儿子,因此才费尽心思让刘邦读书识字。正因为刘邦的家境不错,才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而后来他云游四方,试想一下如果没点积蓄,你就能满世界去游荡?恐怕只能是痴人说梦。在游历的过程中,刘邦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他就是燕赵之地的大佬张耳,张耳曾是信陵君的门客,在秦灭六国的时候,他更是成为秦通缉的对象。
因为跟随张耳的缘故,刘邦知道了很多关于信陵君魏无忌的逸闻趣事,在他年少的心中,产生了对魏无忌无限的景仰。他多次在梦中梦到自己成为一位游侠,快意恩仇何其潇洒,但父亲刘太公的召唤,让刘邦不得不从梦境回到现实,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父亲的帮助下,谋得了一个沛县的公职,进了体制成为泗水亭长,那是一个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的基层干部。
刘邦也想做一个好官,但他发现在沛县这个地方你想做点事实在是太难了。县令大人居高位而不为,底下基层官吏则个个游手好闲鱼肉乡里,沛县负责考核官员进退的主吏萧何,更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在看透了这一切之后,刘邦开始沉沦了,他和萧何、曹参称兄道弟。和市井无赖混迹在一起,和沛县的官吏打成了一片。史书上说的仁而爱人恐怕是不存在的,但鱼肉乡里却是存在的,刘邦利用自己泗水亭长的身份,经常在酒馆中组织聚会,一定要喝的酩酊大醉才会离开,而每次都打白条赊账不给钱。酒家为什么不去告官?怎么告官?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就是负责地方治安的官,你告刘邦那不是打脸吗?史书上明确说过,萧何曾经多次维护刘邦,因此刘邦才能在丰沛之地混得顺风顺水,而这多次维护恐怕就体现在阻塞言路上吧。
刘邦每次外出公干,沛县的官吏们都会送些钱给他做盘缠,这里面主吏萧何送的最多,如果别人送三百钱的话,那么萧何就会送五百钱。在一次刘邦去咸阳出差的时候,因为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车架,他不禁感叹道:“大丈夫应当如此!”他的内心再次产生了变化,整日浑浑噩噩,做个贪污腐化之人,一辈子就此度过,难道有什么价值吗?大丈夫就要顶天立地,像秦始皇嬴政那样开创出自己的事业。打破这个旧秩序去建立一个新世界,这种想法在刘邦的脑子里不断的萦绕,这是少年时跟随张耳便有过的想法。但他不敢做那个最先吃螃蟹的人,在一次押解囚徒去戍边的时候,随着囚徒的不断逃亡,刘邦也选择了逃亡隐匿在芒砀山中,利用萧何、曹参作为自己的眼线,观察着天下的动态。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一时之间天下皆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连沛县令都跃跃欲试。县令并不舒坦,哪比得过自己称王来的自在呢!但是这位沛县令有贼心没有贼胆,他找到萧何、曹参,想听一听他们的建议,这正中二人下怀。他们说:“你是秦朝的官吏,带领百姓反秦,恐怕大家不会信服,按我们的主意,你应该召回沛县在外的一些反秦义士,这样才有说服力!”沛县令问道:“你们说谁有这样的本领呢?”萧何说:“原来的泗水亭长刘邦此刻正隐居在芒砀山中,而且他手下聚集了几百的青壮,可以随时为您效命!”沛县令大喜,对萧何、曹参说:“你们快安排人把他找来!”
寻找刘邦,这一光荣而艰巨任务落到了樊哙的头上,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关系自然非比寻常。刘邦返回沛县途中,萧何、曹参也赶来了,原来沛县令改变了主意,不仅不想迎接刘邦进沛县,还要把萧何、曹参除掉以除后患。面对失魂落魄的萧河曹村,满脸迷茫的屠夫樊哙,刘邦镇静的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他亲笔写下了一封信,信中说:“沛县令昏庸无能鱼肉乡里,跟随暴秦奴役百姓,如今天下皆反,沛县父老乡亲可以和我一起,除掉这个狗官,我与大家共享富贵!”当夜这封信便被绑在弓箭上,射进了沛县城里,刘邦的信不是一封,而是抄写了很多,这就确保了信不会被人拦截。至此,刘邦已经与自己的旧身份彻底划清了界限,他从泗水亭长到统领沛县百姓起义的沛公,完成了向一位农民起领袖身份的转变。
不过随着陈胜的败亡,刘邦意识到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自居,恐怕最后自己不会比陈胜强到哪里去。加上这个时候,六国的旧贵族卷土重来,让刘邦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他准备去投靠景驹。在路上就把你听说景驹被项梁所杀,于是他立刻改变主意投靠到项梁麾下。项梁很慷慨,面对落魄来投的刘邦,一开始就给了他五千人马和十员大将。但刘邦并不安分,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从民间寻回放牛娃雄心继位后,楚怀王熊心成了天下共主。而刘邦也不甘心久居人下,在让一个饭桶做老大,还是让项梁做老大之间,刘邦选择了前者,他投了楚怀王熊心,不是因为熊心可靠但是因为他无能,这样刘邦才有更多的机会没有改变身份,却改换了门厅。
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项梁开始“自我膨胀”起来,他遇到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秦将章邯。定陶成为了项梁的伤心之地,因为“轻敌”,他被章邯击杀,项氏失去了主心骨,从表面上来看,楚怀王熊心成了最大的受益人。但只有刘邦知道项梁并不是因为自大,而是因为他的兵被调走的缘故,项梁能掌控的部队并不多,只是在虚张声势拖延时间想脱离战场。但章邯并没有给他机会,趁着夜色发动突袭,项梁退无可退,只好拼力死战,援兵是不可能来的,楚怀王看着项梁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成为了章邯的手下败将。项梁死后楚军失去了主将,楚怀王熊心不失时机地安排自己的心腹宋义成为新的统帅,而刘邦也获得了更大的权力。项羽成为了宋义的手下,被安排开往了巨鹿主战场,而“大人长者”刘邦则通过游说老将们,获得了楚怀王的信任,率兵西进咸阳。
进入咸阳后的刘邦,通过“约法三章”,获得了关中父老的支持,他们都恨不得刘邦留在关中称王。这时的刘邦背弃了六国贵族,背叛了楚怀王,因为他知道六国没落的贵族除了内斗,并没有什么本事,如果自己替他们卖命,恐怕下场只会比项梁更加凄惨。此刻的刘邦,再也不是那曾经的泗水亭长,也不是沛公,而是成为了商人地主阶级的代表,成了秦的代言人,推翻了暴秦,自己成了秦政的延续者,汉承秦制就是最好的证明。鸿门宴上,尽管表面上还和项羽称兄道弟,暗地里刘邦已经拿定了主意,项羽这小子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他太看重身份,太注重情义,就算他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最终也必将为自己所击败。当然首先自己一定要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讨伐这个不守规矩的年轻人,而最好的办法便是让他背上弑君的罪名,成为破坏秩序的罪人。于是在项羽的罪名中就有了一条弑君的罪名,楚怀王熊心被项羽的部将英布所杀,成为了刘邦的借口和天下的共识,但那并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
从刘邦身上,我看到: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则通,通则达。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