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虚词解释(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虚词解释(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1)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今天,小七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我们一起学习下!

1、之

“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之”

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 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

“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依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把)

徐喷以烟(用)

以衾拥覆。(拿)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虚词解释(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2)

3、于

"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

②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给” 、“对” 、“同” 、“到”等。

例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或不译。

例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贤于材人远矣。

④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如:受制于人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⑤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 。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而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 、“又” 。

例如: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起坐而喧哗者。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 、“接着” 、“然后” ,或不译。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 、“可是” 、“却” 。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代表转折关系)

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递进关系,译作“而且” 、“并且” 或不译。

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⑤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着” ,或不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虚词解释(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3)

5、焉

“焉”可作代词,相当于“之” 、“哪里”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且焉置土石” 。这里只讲其作助词、兼词时的用法和意义。

(1)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 “了” ,也可不译。

例如: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

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兼词。 相当于“于之” ,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那)里” 、“从这(那)里 ” 。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那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这里)

6、为

“为”可作动词,表判断,相等于“是” 。如“中轩敞者为舱” ;或可译为“做” 、“成为”“认为” ,如“孰为汝多知乎” 。下面讲“为”作介词、连词、助词的用法。

(1)介词

①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 、“替”等。

例如:为天下唱。(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等。

例如:愿为市鞍马。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表示被动,译为“被” ,有时与“所”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

例如:士卒多为用者。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山峦为晴雪所洗。

(2)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

例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语尾助词,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例如:夫子何命焉为?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虚词解释(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4)

7、其

“其”可作代词,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 、 “他(她、它)们的”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 “其中”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 。这里着重讲“其”作副词时的用法。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与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或许” 、“恐怕” 、“可要” 、“怎么” 、“难道”等,或不译。

例如:其恕乎(大概)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不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译为“可要” )

8、乃

“乃”作代词时,相当于“你” 、“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

(1)副词

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

例如:乃悟前狼假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

例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③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 、“竟然” 。

例如: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就是” 。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

蒙乃始就学。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虚词解释(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5)

9、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译出。

例如:卜者知其指意。(……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的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东西)

中轩敞者为舱。(……的地方)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指人,不译出)

(2)用在主语之后表达停顿,一般不译出,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引出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

(3)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 、“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 、“……似的” 。

例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4)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纵然” 。

例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欲言,无可进者。

故虽有名马,祈辱于奴隶人之手。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

例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11、然

“然”作实词时,可以作形容词,相当于“对的” ,如“吴广以为然” 。它还可以作指示代词,这在文言文中很常用,因此这里着重提出来加以说明。“然”作指示代词时,译作“这样” 、“如此” 。例如:“父利其然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 “子墨子自曰:‘然,胡不已乎?’”。

“然”作虚词有下面两种用法:

(1)连词,表转折关系 ,评作“然而”“但是”等。

例如: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志犹未已。

(2)助词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或“……的样子” 。

例如:杂然相许。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 、“若”连用,构成“如……然” 、“若……然” 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补充:由指示代词“然”组成的固定结构主要有:

①虽然:两个词,连词“虽”意为“虽然” 、“即使” ,代词“然”意为“这样” ,合起来意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

例如: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受地于先王。

②然后:即“这之后” 、“这样以后” ,表示承接,也可大致译为现代汉语“然后” 、“然后才” 。

例如: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③然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那么(就)” 。

例如: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乐耶?

④然而:“然”是“这样” ,总结上文的内容,“而”引起下文的转折,组合起来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

例如:夫环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希望以上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同学们能常记于心,日常学习中好好消化理解,相信中考语文文言文区块定能发挥得很好!

初中三年必考文言文虚词解释(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