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技术发展分析(漫谈航空互联技术发展)

1 引 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航运输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止2014年末,中国民航运输飞机达到2365架,同比上年度增加11%,全年航空旅客3.9亿人次,同比上年度增加11%,中国在民航业全球比重越来越大。

随着3G快速发展以及4G牌照发放,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猛,人们越来越习惯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享受移动互联网快捷生活。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飞机飞行途中,人们只能阅读纸质媒体、收听收看少数吊屏上录像节目,乘客完全处于离线状态,乘机体验差已成为业界共识。飞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最后一个盲区,如何解决航空互联网接入难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 航空互联网发展现状

2.1 美国航空互联网发展现状

2008年11月, Aircell公司在维珍美国公司的一个航班上第一次推出了基于地面专用基站Gogo空中上网服务,到2012年底,Aircell总共给全美大约2000架飞机安装了上网设备。Aircell在美国全国建立了大量天线指向天空的基站。在飞行途中,飞机上用户的Wi-Fi流量经机载调制解调器,传输至CDMA EV-DO基站。Aircell实现了高空EV-DO网络的成功运营。

Row44、松下、Fly-Fi等公司利用Ku、Ka波段地球静止卫星的系统,也成功在美国西南航空、JetBlue等公司实现航空互联网卫星接入。

2.2 我国航空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航空公司客舱娱乐系统升级驱动,国内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着手布局客舱Wi-Fi系统,一些航空公司开始着手向乘客免费发放PAD,满足乘客空中飞行过程中娱乐需求,飞机局域网运营逐渐起步,航空互联网仍处于试验验证阶段。可以把航空互联网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航空技术发展分析(漫谈航空互联技术发展)(1)

我国大部分航空公司处于第一阶段,纸介媒体时代,也有一些航空公司进入离线PAD电子时代,也有航空公司通过PAD WI-FI进入局域网时代,而美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3 航空互联网技术介绍

(1)Ku卫星方式

利用位于赤道上空Ku 频段同步卫星(上行:14.00 -14.50 GHz ;下行:12.25-12.75 GHz) 空间资源,通过卫星地面主站,连接飞机终端与其它地面网络系统。

机载Ku卫星设备主流有Aerosat、Panasonic、Row44等国外供应商。美国已有500架飞机采用该解决方案。可实现30Mbps下载速率。

(2)ATG方式

ATG(Air to Ground)技术,采用在航线沿线部署基站,向空中覆盖方式,实现地空高速数据链路建立,美国目前采用3G技术实现,已部署250个基站进行对美国空域实现立体覆盖,并已实现2000多架飞机的改装。可实现3.1Mbps下载速率。

我国国内积极开展将4G LTE技术应用在ATG相关试验。可实现15Mbps下载速率。

(3)海事卫星方式

利用位于赤道上空L 波段(俗称:黄金频段。接收频率: 1525.0-1559.0MHz;发送频率:1626.5MHz-1660.5MHz) 空间资源,通过卫星地面主站,连接飞机终端与其它地面网络系统。

机载海事卫星设备主流有Collins、Honeywell、Thales、Cobham等国外供应商。其主要应用于前舱通信,宽体机几乎都安装有海事卫星设备,欧洲Onair也将海事卫星用于后舱通信。可实现N*432Kbps下载速率。

海事卫星未来将推出Global Xpress宽带解决方案,将采用Ka技术实现。

(4)Ka卫星方式

利用位于赤道上空Ka 频段同步卫星(26.5-40GHz) 空间资源,通过卫星地面主站,连接飞机终端与其它地面网络系统。

机载Ka卫星设备主流有Viasat、Honeywell等国外供应商。美国已有200架飞机采用该解决方案。可实现70Mbps下载速率。中国目前没有Ka频段卫星,预计2018年发射Ka商用卫星。

(5)低轨卫星方式

利用中低轨道卫星实现地空数据互联,目前有铱星系统(1998年建成,频率与我国北斗系统有冲突,且我国没有落地地面站);美国Google公司宣称将投资10亿美金构建180颗星的全球卫星通信系统;我国也推出了“灵巧”工程等中国版“铱星”计划。老一代铱星停留在语音业务为主,新一代的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面向数据业务,但目前大都停留在试验、概念阶段。

(6)气球方式

平流层气球通信也是未来地空通信选项之一,美国谷歌气球Project Loon以及我国光启科技也都有平流层气球技术实现地空通信构想,该技术目前仅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

4 航空互联技术对比分析

无论是Ku、Ka、ATG、海事技术在欧美均有成熟应用,解决欧美60%以上飞机的上网需求,新一代的低轨卫星、平流层气球通信目前均在研究探讨阶段,属于未来可能的地空通信技术。

对于我国,由于Ka卫星尚未发射,Ka技术仍是未来技术的选项,目前海事、Ku、ATG均是航空互联技术的可选项:

l海事能提供窄带通信接入,现有宽体机均已安装,对于数据流量需求不大的业务,海事方案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快速实现接入,但由于带宽有限,只适合中低速航空互联业务的开展;

lKu卫星方式,无需布网,非常适用于跨国、跨洋覆盖,受限于卫星转发器带宽限制,容量小,卫星转发器费用高昂。同时由于卫星天线伺服系统体积大、重量大,安装改造成本高,适用于大型飞机,对于中小型飞机卫星方案可行性较差。

lATG依托于地面网络,采用少量建设向天空覆盖的基站,构建一张地空立体覆盖网络,依托成熟的3G、4G技术,网络容量大。沿航线建设,同时可以有效利用运营商站址资源进行共站建设,降低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但相比卫星方案也面临网络部署、无线频谱使用许可等难题。

对比以上航空互联技术,各有优缺,真正实现天地互联,开启航空互联网时代,让乘客畅享航空移动互联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客舱Wi-Fi是构建航空互联的基础,先行构建客舱Wi-Fi局域网,建立客舱生态系统,开启客舱联网时代,满足乘客娱乐休闲需求,分享内容增值收益,为未来航空互联网爆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航空互联技术有限公司CTO 谢鹰供稿)

转载权限:保护作者版权从转载做起,作者一栏请写“航佳技术”文章底部粘贴航佳技术二维码,阅读原文粘贴航佳原文地址。

投稿事宜:航佳技术坚持以原创为特色,如果您有飞机排故经验总结,机务管理类论文,原创视频,组图,机务生涯感想等欢迎投稿,与全国民航人一起分享!

投稿邮箱yangmh@aero-expert.com(长按复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