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1)

电影《母亲》(1956)中国版海报

1955年上影投拍的电影《母亲》(1956)于次年“三八”节公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舆论的好评。影片描写一个普通妇女,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影片既着力表现“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性,也注意刻画她对亲人、对战友的高尚情怀。

张瑞芳(1918-2012)在电影《母亲》中扮演为革命者“守门”的母亲。这部影片以张瑞芳母亲的革命经历为蓝本。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2)

电影《母亲》(1956)剧照,张瑞芳

导演凌子风(1917-1999)当时指定要张瑞芳主演,他有充分的理由:“母亲”的原型就是张瑞芳的母亲杜廉维,母亲的人生经历和革命事迹,成了张瑞芳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不必担心找不到革命母亲的感觉;在此之前38岁的张瑞芳从来没有演过这类角色,所以可能演出独到之处。事实正如他所料。《母亲》是著名电影剧作家海默(1923-1968)的代表作之一。

担任《母亲》导演的是凌子风,此前他曾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苏联考察访问,在基辅电影制片厂参观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母亲Мать》(1956)现场,并与担任编导的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马克·顿斯阔依Mark Donskoy(1901-1981)进行交流。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3)

导演凌子风

看到这部曾对俄国及国际工人运动产生极大影响,也曾感召包括自身在内的无数中国青年走向革命的名著,将转化成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他心中充满感慨,有机会也在中国拍一部这样电影的念头油然而生。因此,当他看到海默刚刚完成的电影剧本《母亲》,当即认领了执导任务。

凌子风导演艺术的风格,在《母亲》的演员选择上体现得很为突出。主人公母亲原来选定由舒绣文(1915-1969)扮演,这是基于她先行参加了苏联《母亲》一片的译制工作,而且就是担任母亲角色的配音。不料就在开拍前夕,她突发严重心脏病住进了医院。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4)

从左至右:秦怡、白杨、张瑞芳、邓颖超和舒绣文

张瑞芳曾撰文就此“换角”一事加以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后,五十年代初,我和绣文大姐都分配在上影厂,住得也很靠近。她当时已经接受了影片《母亲》的任务,没想到她的心脏病严重发作,厂里想让她换演《祝福》(1956),认为母亲的戏份太集中了,怕绣文大姐身体顶不住。

当时,我正拍完《南征北战》(1952)后,陪同印度电影代表团参观长春电影厂,我接到厂里的长途电话,要我在回上海时就近在唐山下火车,因为《母亲》摄制组正在唐山体验生活,我已经被选为母亲一角的扮演者了。那时正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年代。”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5)

电影《南征北战》(1952)剧照,左为仲星火,右为张瑞芳

当我从唐山回到上海之后,立即打电话给绣文大姐要去看望她,她说:“我不愿意见到你!”我说:“我一定要见到你!”当我告诉她,导演凌子风因为她的病情不稳定才忍痛换人,并因为我有一位革命的母亲才考虑换我。我从来没有演过老年人,正在紧张、发愁,她的表情变得缓和了,不再生我的气,说:“看来《祝福》我也演不了了,祥林嫂有撞头寻死的戏。”她被反复无常的病困扰着,不久便离开电影厂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话剧舞台上开创新天地。”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6)

电影《母亲》(1956)剧照

凌子风果断决定换人,并指定要张瑞芳主演。不少人表示怀疑:影片前后跨越二十多年,“母亲”经历了一次次生离死别与血火考验,张瑞芳虽然有较长表演生涯,但舞台实践多、从影时间短,而且没有养育过孩子,平时爱说爱笑,一点母亲感觉都找不到,能演好这位质朴善良而又坚强的革命母亲吗?

张瑞芳自己也感突然和担心,自己一向演的是年轻的角色,演年轻时期的母亲可以没有任何负担,但是从来没演过老年的母亲,更没演过老年的革命母亲,就怕演得不像。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7)

电影《母亲》(1956)剧照,张瑞芳

但凌子风却有他独特的眼力和充分的理由:一、演员本人就有一位革命的母亲,母女连心,所以不必担心找不到革命母亲的感觉;二、恰恰因为演员从来没有演过这类角色,所以可能演出独到之处。这一回答不仅平息了争议,也给了张瑞芳很大鼓励。

正如凌子风所强调与预期的,母亲的人生经历和革命事迹,成了张瑞芳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是党史也是家史”的激励与帮助下,她终于在银幕上树立起一位活生生的革命母亲形象,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坚强革命者的过程展示得极为自然、可信而又非常亲切、动人。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8)

电影《母亲》(1956)剧照

毕竟生活体验只是提供了进行艺术创造的必要基础,要衍化成真实而鲜明的人物形象还须付出勤奋扎实而富于创造的努力,分别扮演母亲及颜佳的张瑞芳、秦文,因在该片之前所饰角色都不同程度遭遇失败,因而在拍摄中更为用功。

张瑞芳此前在电影《三年》(1954)中扮演了一个私营纱厂的工会主席赵秀妹,她还曾到上棉十七厂参加劳动,把深入生活的体验认真写入“角色自传”和“表演计划”中。但因《三年》政治性很强,所描写的轰轰烈烈的“五反”斗争,待到影片拍摄完成早已过去,已进入公私合营高潮,形势和政策都发生了变化,影片虽经修改但还是很快就停止放映了。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9)

电影《三年》(1954)剧照,张瑞芳

张瑞芳扮演的赵秀妹在观众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业内评价也认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仍然处于封闭状态”。

虽然这一次角色塑造失败主要在于剧本存在缺陷,但张瑞芳在拍摄《母亲》时还是吸取了教训,从做案头准备起就很注意剧本中规定情境和人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由于剧本原来太长,加之各方面提出一些意见,不断有所修改,张瑞芳都随即落实到人物塑造中,不致脱离剧情提供的轨道,而且遇有好的设想及时向导演提出。

她对每场戏中母亲心理过程的体验尤其重视,因为在巨大的电影幕布上,人物面部极细微的一点动作,都可以表达无穷的含义。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10)

电影《母亲》(1956)剧照,张瑞芳和金焰

比如母亲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很多悲痛的场面都需要流泪,她把这些地方逐一排列起来加以推敲比较,从中找出心理的差别和表达分寸的不同……经过这些充分准备,张瑞芳感到对母亲的基调、性格的生长、人物关系的发展、规定情景的细节等方方面面已形成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拍起来心中有底,不致再重蹈赵秀妹生硬的覆辙。

不过临到开拍前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戏中老年母亲的年龄跨度比她的真实年龄长30岁,首先是面部的皱纹如何处理?当时还没有高超的化妆技术,经反复试验效果还是不理想,最后决定不在面部过多加工,而是要她从神态和体态上逐渐显出年轮的老迈来。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11)

电影《母亲》(1956)剧照

这又促使她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和模仿老年人的一举一动,甚至有时走在街上,就会尾随着某个路过的老太太,模仿着她的步态跟她走上一段。

秦文(1928-2008)进入《母亲》摄制组之初所背“包袱”更重,因为相继参与《斩断魔爪》(1954)、《为了和平》(1956)两片的表演均告失利。不甘服输的秦文从竞选《母亲》颜佳试镜头开始,就尝试力改过多从外形上“演地下工作者”的毛病,要把角色感情丰富的一面突出来。

她对颜佳一角作了深入分析,出场初始颜佳是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刚做党的地下交通员,战斗经验并不丰富。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12)

电影《母亲》(1956)剧照,秦文

十年后重到矿区领导罢工斗争时,已是一个老练的干部,对敌斗争坚决,与叛徒不共戴天,与母亲之间既有革命工作的联系,又有一层未过门的媳妇与婆婆的关系,因此颜佳对这位为革命献出儿子、含辛茹苦的党员母亲既充满敬爱,又饱含婆媳的亲切之情,自己的任务就是把这种恨与爱具体化。

要做到形象动人,秦文首先要了解那个时代和人物,尤其是革命知识分子的具体生活情形。她下决心绝不能把颜佳再演成一个只是“嘴把式”那样的干瘪人物,为了缩短与角色的历史距离,一头扎进了上海图书馆,翻阅了1927年到解放前的画报,阅读革命斗争回忆录,详尽了解当年的人、景、情。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13)

电影《母亲》(1956)剧照,张瑞芳和秦文

在研究人物造型的过程中,凌子风导演亲自为颜佳设计了毛线罗宋小帽,而秦文与搞服装的同志又共同设计了有长穗和图案花纹的长大围巾及旗袍等。秦文穿戴上这些衣物在镜子前走动,终于找到了角色信念,相信自己就是在1920年代后期的上海外白渡桥上徘徊的女学生了。

形象只是帮助自己对角色树立信念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人物思想脉络演出感情。秦文除了充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如片中的地下接头有好几处,她对每一次秘密接头都作出具体设计,此时此地颜佳想的是什么,该做什么动作,怎么表演才恰如其分,而且虚心求教,从导演以及同场演员的指点、交流中获取教益。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14)

电影《母亲》(1956)剧照,张瑞芳和张子良

凌子风谈及亲身经历曾说,那时的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有一种浪漫色彩,譬如被捕了不仅不害怕,反而以谛听自己脚镣的响声为自豪。这个生动例子启发秦文从人物的精神世界入手塑造角色,在表现颜佳接受新任务与心爱的人分别前,让其面带欢欣,即使在白色恐怖下接头,也注意体现颜佳从容不迫,从而增添了人物的时代特征。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瑞芳、秦文都圆满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创造任务。《母亲》作为1957年“三八”节献映影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她们所倾心塑造的融满腔柔情与坚贞品格于一体的感人形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爱和崇敬。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15)

电影《母亲》(1956)剧照,金焰

而在《母亲》中饰演老邓的金焰(1910-1983),至解放后以为他这个“电影皇帝”从此可以多拍些影片。岂料新片一部部开拍,很少有他的份。他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将近两年,只拍过一部《大地重光》(1950) ,是一部歌颂七个革命战士坚持斗争的影片。7个战士等于是7个主角,以群戏为主,演起来不过瘾。

后来又拍过《伟大的起点》(1954) 、《母亲》和《暴风雨中的雄鹰》(1957),也多是配角,难以发挥他的演技。秦怡的妹妹秦文,与姐夫金焰一起参演过的这部《母亲》,只是没有对手戏,金焰牺牲后,秦文才正式出场。

张瑞芳儿子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张瑞芳被指定主演母亲舒绣文因身体原因被凌子风换角)(16)

电影《母亲》(1956)中国内容版海报

  1. 吴贻弓和《城南旧事》大时代的小故事 一曲离别的童年挽歌
  2. 《女人,四十》许鞍华展现浓郁的老港余味 萧芳芳获柏林影后之作
  3. 光芒绽放——阮玲玉背后的民国“联华影业”的辉煌时代
  4. 《国魂》影史上被“视而不见”的佳片 歌颂文天祥爱国气节被曲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