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馆长事迹(385个花圈背后的故事)
都市快报
作者:杭报集团记者 张姝 王紫微 金洁洁 编辑李师礼
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社区主任陈浩办公桌上放着他的工作牌。 本报资料照片
陈浩(1987年-2017年),浙江杭州人;2007年4月起参加工作;2010年4月起历任上城区小营街道城管协管员、紫阳街道太庙社区卫生委员、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卫生委员、社区副主任、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社区主任;201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2年以来,陈浩多次被评为上城区紫阳街道优秀社工、上城区十佳社工,2016年荣获浙江省G20杭州峰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7年9月23日,陈浩心脏骤停离世。2017年9月27日,上城区委追授陈浩为上城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12月2日,中共杭州市委追授陈浩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2017年9月23日,周六,10:35左右,一只年轻的手,一只本来握着手机的手,突然软了下来!并且再也不能握起来——
直到今天,马近晓——陈浩的妻子回想起那一刻,仍泪流满面。
那一刻,陈浩本来要给方老大面馆的老板回个电话,因为前一晚答应了要给他店面何时开工的答复。
但这个电话终究没有拨出去。
这一天,离他30岁的生日,还差74天。
噩耗传出,吊唁的人流络绎不绝。有人从小区大门一直哭到陈家。扫地的阿姨来不及换下工作衣,一路喊着他的名字哭进四楼的灵堂。毕业分别很多年的同学连着几夜为他守灵。
人们手捧花圈来,眼含热泪去。385个花圈,密密麻麻地铺满了陈家楼下的花坛,一直延伸到了外面的马路上。花圈店写挽联的人感慨万千地说:这是18年来写得最多的一次。
许多居民选择了用送别亲人的方式来向陈浩告别——到殡仪馆参加追悼会。好多素不相识的市民看了报纸后赶来送别。祭奠的人们挤满了悼念大厅,长长的队伍排到了大门外台阶下。
认识的人记下了“陈浩二三事”;给他手机再发一条永远不会回复的短信;素不相识的人写了悼念诗发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有人打进都市快报的热线电话倾诉思念,陈浩的故事由此被广为人知,陈浩这个名字被一遍遍念叨。
陈浩走了,走得太突然。但他平日里点点滴滴的好,如同渗透宣纸的墨汁,让人再也无法抹去——他已经深深地走进了居民的心里。
这385个花圈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不满30岁的陈浩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竟能赢得那么多人的心?他又是凭着怎样的精神在社工这个普通的岗位上收获了这般尊崇?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日前在批示中将这份“真情”概括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心系群众、甘于奉献、认真负责、扎实苦干的精神品质”。
连日来,我们几度走进他的社区、家庭。走访越多,了解越深,对这位年轻社工的尊重与不舍也就更长一分——
陈浩工作照:文明城市检查铲小广告,细看额头上有很多汗。上羊市街社区同事提供
群众贴心人
在社区工作过程中,我面对的全是最需要帮助的居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所困,这成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摘自陈浩生前党员思想汇报
说陈浩的好,我真说不完,我不累,我也睡不着。
——紫阳山居民周兴永
老周住山上,消息知道得晚。
“不知道啊,本来么,说什么也要送一只花圈去啊。”住在紫阳山半山腰的周兴永一说到这份遗憾,就连连叹息。
“万松岭隧道开通之后,山上其他住户陆续搬走了,还住在这里的没几家了。”太庙社区书记张莉说,上山的路是铺了一条,但去老周家,还得走一段林间小路。
这是一条狭窄的山路,容不下两人并行。最要命的是,这条有117个台阶的路却没有一只路灯。老周家便备了各式“武器”——大号手电筒、手提马灯,甚至矿井里用的头戴矿灯。但无论什么灯,山上的夜色还是像泼了墨一样的黑。
一条路把“三高”、心脏病、骨刺等等缠身的“老病号”困在了山上。“没什么要紧事,我就不下山。”
但是,那一年,女儿开始上中班了,要半夜回家了,老周这颗心就拎到了喉咙口。有一夜,女儿在山脚打来求救电话:“路口有两个陌生人坐着,我不敢上山。”
一想到女儿带着哭腔的声音,留着络腮胡子、看似“硬汉”的老周真的怕了、坐不住了。轻易不下山的他气喘吁吁地奔进社区,一再要求装路灯。
“装路灯,需要协调市政、路灯办等好些部门,跑起来相当烦;老周家的地盘又归风景名胜区管。对社区来说,这件事难度相当大。”社区书记张莉回忆道。
当时接手这摊工作的陈浩却把它放在了心头。那夜,他特地等到天墨墨黑时上山。才爬到半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和脚下崎岖坑洼的小路,让他下定了决心。一个电话打出:“老周,你放心,我一定帮你们把路灯跑下来。”
直到今天,谁也说不清楚,为了这路灯,陈浩到底在多少部门之间跑了多少次。老周只知道,等了没多长时间,陈浩的电话来了:申请批出来了!
“装路灯那天,陈浩给工人师傅们分香烟。他那个高兴的样子,就像是自家办喜事一样。”回忆到这里时,老周很难为情地说:“其实,直到装路灯那天,我都还不知道这个小伙子叫什么名字。”
后来,老周下山看病,陈浩看到,一声声喊着“老周”追上来。再后来,已经调到上羊市街社区的陈浩,还特意爬上山来看老周,问有啥要帮忙的。
说起陈浩,前一天因为剪脚指甲弯了下腰就喘不过气来、不得不进医院的老周却关不住话匣子。本来正是他的午睡时间,他却一口气说了一个多小时。就在这点时间里,他先后三次吞下了老伴递来的药。我们劝他休息一会,他却说:“不用。说陈浩的好,我说不完,我不累,我也睡不着。”
临下山时,老周一定要我们带上30只土鸡蛋。我们知道,这鸡蛋里深含着老周对陈浩的感激之情,我们托社区干部把这些蛋带给陈浩家人。
今天,编号为“大马场弄010-013”的四杆路灯,屹立在紫阳山上,它的明亮温暖着居民;而在陈浩并不漫长的人生路上,送出的温暖又何止这四杆路灯。
在社区环卫工张爱娟阿姨的心里,小陈主任在寒冷雨雪天里送来的那一碗腊八粥,暖手更暖心。
腊八节那天,雨夹雪,很冷。小陈主任打来电话,招呼她去金狮苑26幢城管室领腊八粥,“他自己送过来的,送到手还是温的”。
张阿姨不知道的是,那天一早,陈浩一个人开了辆面包车去了灵隐。社工秦婷说,“拿回来1000份腊八粥啊,也不知道他一个人搬了多少趟,才从庙里搬到车上”。
热腾腾的腊八粥拉到社区后,大家便分片去发。陈浩和社工李舰骑着电动三轮车出发了。“没想到半路上车竟然坏了,他们两个只好下来拉车。当时雨雪越下越大,拉着车跑了四五百米,浑身湿透。”说起当时的情景,城管员郁淇和吴利君都记忆深刻。
“那么冷的天,一件薄薄的黑羽绒服,淋得烂烂湿——真当任何人看到都要流眼泪的。陈浩倒说,送粥要紧。”61岁的城管员吴利君师傅回忆说。
而郁淇心痛的是,“那天陈浩送粥回来特别迟,都快下午2点了,才吃上中饭”。
自己饿着、冷着,却要把温暖送给别人。陈浩,就是这样子一步步走进大家的心里,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新风示范人
自己不做,怎么叫别人做?只有我自己带头做,人家才会跟着做。
——陈浩
小陈啊,我孙女和你同是28岁。她在家里,我们是一个碗也舍不得她洗。你这么为我扑心扑肝,我心疼死了。
——金狮苑居民包侠芬奶奶
沈雪鸿是上羊市街社区的老书记,他说一起工作时听陈浩说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我来”“我去”。
碰到台风和寒潮等恶劣天气,社区需要加班值班的,陈浩总是第一个说:“我来”。
社区碰上难啃的骨头,比如拆违等工作需要上门,陈浩总是说:“我去”。
说起来,还是小时候,陈浩有时会跟着爸爸去上班。本来可以“坐办公室”的爸爸,常常会下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小陈浩当时问爸爸,“你为什么要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爸爸说:“爸爸下去做与不下去做,差别是很大的——带头做了,工人们干劲会更大。几十个人,多干一个小时,不好说嘞。”
或许,一颗小小的种子,就此在陈浩心中萌发。在社区工作,无论是城管线、卫生线,还是担任副主任、公共服务站站长、主任,他一直都在带头干。
2016年1月,历史罕见寒潮席卷杭城,全城进入“速冻”模式。24日,杭州最低气温跌破历史极值,达到-9℃!清晨,金狮苑11幢主水管爆裂,喷薄而出的水柱高达三四米,很快把必经的通道平台淹没。积水高达三四十厘米,人踩进去,水漫到了膝盖上。
108户人家不但停了水,连出行也成了难题。
“陈浩急死了,7点多就带着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社工秦婷回忆道。当天8点半,陈浩和她到了2单元203室83岁的包侠芬奶奶家里。
包奶奶和老伴是美籍华人,户口不在社区,子女孙辈都在国外。
“小陈敲我家门时,我正愁着呢,”包奶奶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陈浩当场给我吃定心丸,说社区管送水。”
包奶奶从家里搜罗出5只水桶,觉得要麻烦人还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陈浩却问她:“您算算看,要喝的水、洗的水,5桶够不够?”最后,陈浩还帮她借了两只桶,总共7只。
这送水的事应承下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辛苦。从社区的邻里食堂打水,要穿过一条马路,爬上两层楼,趟水过一个平台,再上两层楼,才能到包奶奶家。那天,记者照着同样的路线走了一趟,单趟要451步,光台阶就有74级。
包奶奶是个很爱干净的人,水用得也快。陈浩带着两位同事,每天要送两趟水,早上8点半一次,下午4点半一次。
秦婷说:“每次送水后,都要缓很长的时间,手掌的红印才会消掉。”“送水第3天,有个男社工嘟囔了一句,说送一趟差不多了。困难时期,除了要喝的水,其他方面克服一下算了。我记得陈浩很坚决地说,大灾的时候,大家每天都只能待在家里,厕所臭烘烘的,不舒服的。”
送水的天数比想象中要长久,老小区的房屋设计图纸缺失,一直找不到破裂口,水管一时不能修复,水也自然没通。
送水第5天。包奶奶哭了,她说:“小陈啊,我孙女和你同是28岁。她在家里,我们是一个碗也舍不得她洗。你这么为我扑心扑肝,我心疼死了。”陈浩回答说,“我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爸说,家有老人,如有一宝。孩子就应该帮老人干活的。”
送水第7天。包奶奶忍不住把陈浩拉进里屋,心疼地说:“傻孩子,你每天来,也不跟人换换?这样埋头苦干,要吃力煞的!”
陈浩笑笑说:“我带头做,别人才会跟着做。”
整整十天,光为一个包奶奶,陈浩就每天多走2700多步。要知道,同时停水的还有107家居民,而这还只是一个金狮苑小区。而陈浩和他的同事们要服务的却是整个社区。
所以,打开陈浩手机上的计步记录,他每个工作日的步数都是上万的,很多时候超过2万步。
包奶奶是在被采访时才得知陈浩离去的消息。沉默很久后,眼泪顺着脸上的皱褶往下流。
这一滴滴饱含感情的热泪,正是对陈浩这一代80后年轻人传承美德、引领新风的无声肯定。
和谐引领人
应该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攻克工作中的难题。
——摘自陈浩生前党员思想汇报
我平常一大早的任务是去看望三位老人。但是,大雨后的第二天,我爬起后就往社区跑。我要去看看陈浩有没有感冒。前一夜的雨实在太大了。
——袁井巷居民冯水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繁杂琐碎,特别是拆违、立面整治等工作涉及家家户户的利益时,难免会受到阻力。轻则牢骚发发,重则武力相向。社区,往往成为矛盾的丛生地。作为社区工作者,怎么去有效解决矛盾、引领社会和谐?陈浩抱着一颗为民之心,创新思维,用真心用真情,也用技巧用方法,一个个地去攻克难题。
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袁井巷6幢顶楼,冯水泉站在自家的卧室里发愁。因为天花板正不断地流下水来。床头梁上挂了5只水桶,水正不断地满出来。冯师傅爬上爬下地倒水,腰么酸煞,心里头的火么噌噌地往上蹿。
这老房子已有20多个年头了,本来就有点漏。白天,社区来拆了违法的阳光房。想不到晚上就来了场大风大雨。没了遮挡,这雨水便从滴水慢慢地变成了哗哗流水。
“这个样子,怎么睡觉?”本身就因阳光房被拆,窝了一肚皮的火,现在又漏成这样,冯师傅抓起电话打给陈浩。狠话是放了几句的,但心里还是有点忐忑:“9点多了,又介大的雨,会来吗?”
陈浩的同事陈立对那一天的印象也很深——
那是个星期天,值完班的他刚好跟陈浩在一起。晚上9点多时,陈浩的手机响起来,正是冯水泉打来的。放下电话,陈浩拉起他就跑。
陈立来不及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陈浩拉上了出租车。陈立回忆说:“那天不光雨大,风也刮得猛,路边有棵大树被风吹倒了。”他们俩跑得快,来不及带雨具,只好顶着大雨找到一家还没打烊的五金店,陈浩自己掏钱买了13米雨布——“挺大一卷,我们两个人抬着都吃力。”
当冯师傅打开家门时,眼前是两个浑身湿淋淋的小伙子,肩上扛着沉甸甸的雨布。看到冯家五只水桶挂床头的情形,大家二话不说,翻过一米多高的露台栏杆,踩着滑溜溜的梯子,爬上三米多高的屋顶,盖上雨布。
好不容易,几个人一身雨水地回进了屋里,陈浩却说:“不能走,再等半个钟头,看看还会不会漏。” 几个雨人站在客厅里,地板上立马积了几摊水。
桶里的哗哗水声倒是没了,但天花板上还有水隐隐地渗出来。几个人再次冲进雨里、爬上楼顶。终于弄妥,他们离开时,“我看了看表,快12点了。”冯师傅回忆说。
冯家有三位近百岁的老人分住在其他两个地方,所以,冯师傅跟老伴每天一大早的任务就是分头去看望。但是,“大雨后的第二天,我爬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社区跑,我要去看看陈浩有没有感冒。前一夜的雨实在太大了。”冯师傅说。
“冯家严重漏水的事,陈浩一直放在心上。后来排修屋顶的名单时,陈浩特别关照要把冯家排在第一个。”陈立说,“施工那几天,陈浩每天都要去,特别盯牢做防水这件事。”
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块雨布让冯师傅看清了这几个年轻社工的真心。后来要付楼顶建筑垃圾清运费时,开始说好的2000元清运费,因路程增加翻了倍。冯师傅二话不说带头付清自己那部分,还主动帮助做其他邻居的工作,凑齐4000元,把楼顶清理得干干净净。
现在,一到雨天,一看到家里还留着的那些水桶,冯师傅就会想起陈浩。
袁井巷6幢的居民戴大伯和陈浩相识,缘于去年的立面整治——五颜六色的雨篷要统一改为白色。戴大伯患有青光眼,特别是正月里刚刚因为严重的日光性皮炎,住院治疗了七八天,不能见强光。现在要把他家原先的蓝色雨篷换成白色的,强光更容易透进家里,他自然很不乐意。
所以陈浩一进门,戴大伯就实话实说:“你们改造,我是支持的,但也要实事求是。我这特殊情况是不是应该特殊对待?你们一定要换的话,那过几天我就往白色雨篷上喷漆。”陈浩不恼,好声好气地劝:“大伯你别急,我们想想办法看。”
最后,陈浩还真想出了好办法——给大伯家的白色雨篷特别覆盖上一层反光膜,既不影响整体外观,又解决了他怕光的问题。
“我跟陈浩就这么认识了。后来,几次出门都看到他在社区忙。有段时间预防登革热,我看到他在清理杂物、倒花盆积水、喷药,人么晒得墨墨黑。这小伙子做事情很用心的。唉,可惜了。”采访时,戴大伯一直念叨着。
发展带头人
作为社区的一名基层干部,我深知自己虽然职位微小,但是肩膀上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和义务却是极其重要的。
——摘自陈浩生前党员思想汇报
就在陈浩“走”的前一天,小区新换的自来水管通水了,我们终于喝上了放心水。可是,他却不在了……
——金狮苑居民杨利天
社区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1949年,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在上羊市街成立,“第一居委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翻看陈浩留下的工作笔记,片言只语记录下他一直在努力思考的问题:做社区干部,只会做些好事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带头促进社区方方面面的发展。那才是对居民最大的帮助。
68年前的10月23日,200多名居民代表在西牌楼小学会场投下庄严的一票,黄包车夫陈福林当选为上羊市街居委会主任。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居委会”,成为中国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起点。这些年,上羊市街社区成功打造了“左邻右舍”社区治理创新园,成为全国社区工作不断突破创新的典型。
2014年9月,当陈浩主动报名考进上羊市街社区时,大家正在挑战全国性的难题:解决业委会成立难、换届难、运作难等“老大难”,创新居民自治,让居民从看客变成主人。
今年1月,这个工作上的难题又一次变成实实在在的矛盾突然降临。
金狮苑7幢、8幢原有的物业突然撤走,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社区不得不临时托管。
在追着跟物业公司交接、处理善后工作的同时,社区要把居民这盘散沙聚拢来:让有爱心、有能力的居民自己来管理自己的家园,业主委员会选举就提上日程。于是,从报名、登记、公示、选举,陈浩事事操心、牢牢把关。终于,几位热心居民挑起了大梁。比如,陈彩英阿姨负责收缴水费、停车费等所有收费事宜,退休老师杨利天则主要负责小区改造项目等。
“烂摊子”得一点一点地收拾。陈浩带着业委会委员们一件件地做。
地下车库垃圾成堆,起草认领通知,清理无主垃圾。电动车容易被偷,就减少部分进出口以方便管理;电线乱拉、充电很不安全,就设置专门充电位规范管理。最复杂的是水管老化锈蚀,严重影响水质,需要动用维修基金更换水管,涉及审批等多项事宜,陈浩就以社区的名义写报告,一趟趟地帮着跑部门、联系施工单位等。
站在干净的地下车库入口,陈彩英回忆道:“足足运了5卡车啊!破床垫、破沙发,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光是运费就要2500元!还是陈浩灵光,一口气帮我们砍到了2100元。你看,现在这里干净得可以跳舞。天热时,居民们喜欢到这里来乘凉聊天”。
陈浩走的当晚,杨利天含泪写下了给陈浩的长信。采访时,杨老师朗读了这封信。他第一次读到陈浩名字时就红了眼眶。读完信,泪水已沾湿了他的眼镜。
“就在陈浩'走'的前一天,小区新换的自来水管通水了,我们终于喝上了放心水。可是,他却不在了……”
今年7月,社区托管结束了,当小区管理的责任要移交给业委会时,陈彩英阿姨因为压力大哭了,陈浩马上给她鼓劲:“陈阿姨,放心,我肯定会管你们的。”这段声音至今还存在陈阿姨的微信里。
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陈阿姨坚持了下来。陈阿姨有不会的,就去找陈浩,陈浩每次都会出手帮忙。“我手抄好的水费表,数字小,密密麻麻,不容易看清,我又不会用电脑,就交给陈浩。让他帮忙做成电子版,再打印出来。不管他多少忙,他都会说:'陈阿姨,好的,我一歇歇工夫就弄好哦。'”
陈阿姨记得,最后一次表格是9月19日傍晚拿到社区、托社工转交给陈浩的。没多久,就接到陈浩的电话,“陈阿姨,表格收到了,你放心,我今天晚上就弄好”。第二天一上班,陈阿姨就收到了打印好的水费分摊表,账目一目了然。
正因为类似的一桩桩小事,居民们对业委会的工作满意了。以前怎么都收不上来的物业费,现在是——8幢的上交率100%,7幢的上交率也直线攀升。
对于这个成功案例,当年来社区亲自带着社区干部探索的“老民政”、原上城区民政局副局长马丽华说:“我看了许多照片,见得最多的身影就是陈浩。”
所以,当9月23日晚上马丽华听到“陈浩走了”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陈浩走了?他能走到哪里?他多少热爱社区这份工作啊。”当来电人说“是人没了”,她才听明白,潸然泪下,一夜无眠。
尾声
2006年5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调研新农村建设时,要求基层干部成为四种人:“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而陈浩正是从点点滴滴做起,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在与居民、社工们的一次次交流中,在还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陈浩打心眼里爱着社工这份事业,在婆婆妈妈的社区工作中,追求卓越价值观,践行着无悔青春。我们也深深地明白,陈浩赢得的尊重与喜爱有多深沉、有多厚重。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百姓在他心中有多重,他在百姓心中就有多重。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勤勉敬业,历练人生,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这是陈浩去年写下的党员思想汇报中的一段话。
他不仅写了,而且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