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继东演员(专访我要和你在一起导演林继东)
由黄磊监制,林继东执导,柴碧云、孙绍龙、万思维、沈陶然领衔主演的年度情感大戏《我要和你在一起》将于本周迎来大结局。《我要和你在一起》自开播以来,收获一系列好评,口碑持续走高,收视全国同时段第二位,稳居黄金档前三,并一度跃升榜首。
这对于今年的都市情感剧来说,可谓十分难得的景象,同时也引发观众热议。林美雅拒绝前男友陈哲,欧阳身世反转,每个剧情的小高潮,都能引发追剧热潮。而这部聚焦都市青年现实生活的剧集,正是曾任北影学院老师,后涉及演员、制片人、导演等多类创作角色的林继东执导。《我要和你在一起》是他联合北影三代师生打造出的都市正能量轻喜剧作品。
近日,我们对《我要和你在一起》导演林继东进行专访,听他解答《我要和你在一起》这部剧的成功因素。
人物塑造:从剧本内核出发
都市爱情故事一直有造梦机的说法。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留学归来的林美雅,一个则是富家公子欧阳,在都市间悄然相逢,从表层来看,《我要和你在一起》似乎也是洋溢着浪漫泡泡的甜蜜爱情故事。
但《我要和你在一起》内核并非如此简单。在剧本写作初期,林继东就与编剧敲定,以商战爱情等快节奏强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同时林继东深耕故事内核。他着力于在情感共鸣之上发力,在极致的人物事件中,探讨人与人之间重新建立的表达方式,聚焦时代新青年情感观与价值观,更希望这种故事能够跨越本身的时代特征,也跨越人物所代表的阶层属性,直接建立情感层面的共通。
“所有的故事都有相似性,如同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都有相似点,但因为性格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而角色的人物弧光,也恰好在曲折的拐点得以展现。”
落实到《我要和你在一起》中,林继东试图追求真实感。当都市感情故事返璞归真,对于主题的寻找,则落实到爱情的原始状态:当剧集真正具备共通性,直击生活痛点,探讨现代都市人最真切的情感诉求时,如何将人物打磨至最真实最初始的状态?又该如何将这份初心传达给观众?
任何感情的传递都需要真实作为媒介来传达。“怎么去更好地牵动观众的喜怒哀乐?怎么通过剧情来更好地把控这个比例?这是在前期最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剧本中有许多起“反作用力”的桥段:明明很痛苦的故事,演员也在表现这一点,但观众从中感受到了暗藏的风趣和幽默。在播出之后,许多观众也给出了同样的反馈:明明前一秒还在因为悲伤的剧情而流泪,下一秒就情不自禁地笑了。
“主角的失恋情绪,自然会带动观众的悲伤情绪;但如果将这种情绪通过轻松的方式渲染,观众也能感受到这份轻松。因为这种情节来自于观众真实的人生体验。而在创作过程中,重新归置,进行放大,对真实情绪的展露,都是角色与观众互动的过程。我们希望,观众在笑的过程中,回味一番,还能有一点酸涩的余味,这是我们试图达到的情感目标:让观众能体会到情绪的真实复杂,这是现实风味的人生。”
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林继东和编剧沈陶然基本上每场戏都在共同探讨。到最后,有些戏仍有分歧。“在剧本创作的前期,因为我和沈老师都是演员出身,时常会自己试着切身体会人物,进入到表演状态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来体会台词是否合适。”
“我们首先要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角色要像人一样活在故事里。人物的行为和剧情是表层,而灵魂的鲜活决定了这部剧的关键,一个关于木偶和道具的故事不能感动观众。”
他最娴熟的创作模式,是从人物小传开始组织群像节奏,发生故事,将不同性格的人、不同行为方式的人放到一起来交叉。先梳理人物关系线,试图展现出一个能表现人间百态的好看故事,让“好看”的人发生碰撞,就无须担心没有真实的现代故事。
“当故事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单场戏会有自然的‘戏核’跳出来。在这样的状态下,再来设计他们的外部元素:每个人应该穿什么衣服?拥有什么社会身份?只有在一个完善的情感网络交织下,剧情的推进、情感的共振才是自然的。”
如何与演员谈表演?
林继东于1997年进入电影学院,是黄磊的第一批学生。在上大学时,是97级表演班的班长,他是黄磊“三大得意门生”之一,也一直被认为是“全才”。在毕业之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在电影学院里当了16年的教师,同时,林继东在2004年与老师黄磊共同执导《天一生水》,后又开始涉足动画,由他编剧执导的《精灵世纪》,目前在豆瓣评分上有9.4分。
在2010年底,林继东重回电视剧领域,在这期间出演了《永不回头》《山楂树之恋》《AA制婚姻》《我在北京·挺好的》等多部作品,在经历过多重角色的转换后,林继东坦言,身为导演,在选择自己的演员时,他相信演员对一个角色的理解最为关键。
“在学校里,老师教的是表演的技巧。一个真正的好演员不应当强调简单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理解力。演员理解作品和人物深度的不同,会让角色有质的飞跃。”
他与演员们的沟通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次见面时的选择;第二阶段,读剧本,在开机前,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和所有演员通读剧本,推动更深入的判断和磨合;到拍戏现场时,所有人进入到单场戏实践,开始第三层判断。
“第三层判断更多的是交流、给予和开掘。导演并不是教演员怎么去演这个角色,而是把演员原本就会的东西,一点点开掘出来。”
《我要和你在一起》的现场很轻松,林继东作为导演,有自己独有的方式保护这种气氛。“要尽可能给演员更多的自我发展和表现空间。好的氛围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产生了分歧,我们再来一起找寻年轻演员能接受的方式。”
他比别人更了解演员有多脆弱:“演员很敏感,敏感到导演在摄像机前叹口气,就可能会动摇演员的表演能力、表演尊严和众人面前的表现力。好演员也需要自信,真正的好演员也是需要导演保护的。”
但在表演方面,林继东也比其他导演要求更高。在拍摄前几集的泼面条戏中,黎薇薇不仅要和林美雅在湿滑的环境中厮打,摔倒,甚至还要将一整碗面条都泼到对方身上。为了追求合适的效果,这一条拍了近六次。由于拍摄时间紧任务重,拍完这一场戏,演员立刻更换衣服,准备下一场戏。
此类故事在拍摄中多不胜数,林继东不仅对主角的表演有着严格的要求,对摄像机难以收入的细节也同样关注。在故事开始的第一集,饰演主角父亲的林志国有着长期在烟火熏染下的职业技能,由于演员本身并不是职业厨师,于是在林继东的安排下,寻找到专业厨师,学习颠勺技能。
虽然这一幕并未用特写来刻意展示,但在林继东心里,细节的价值正是通过在背景里反复叠加,方能构建起现实生活的质感。
林继东把这类细微之处称为“烟火气”:“如果在一个戏里,观众看不到生活里的东西,那么镜头在捕捉什么呢?难道只是把台词拍完就结束吗?如果要衡量价值,那么人物的行为,内心感受的价值,会远远超过词汇和语言。”
从演员到导演:迈出一小步
林继东和表演因缘颇深。作为黄磊的亲传弟子,拍摄《我要跟你在一起》时,一个电话,就请来了黄磊做监制。作为演员,他的表演经验十分丰富。但林继东也意识到了单一身份带来的局限性。如果长期被表演身份所固化,那么就只能从一个角色的主题去表达、靠近角色。
“一个演员的使命是贴近角色,而非改变角色。常见的表演模式是改变角色,让角色贴近自我。但这就引发许多问题,有的时候,自我和角色之间有不可跨越的沟壑。”
为了跨越这道做演员难以逾越的沟壑,他迈出了一步,成为了导演。迈出这一步,最初的目标是有更多的途径来表达。同时,林继东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演绎层次更为丰厚。
“做导演,也是通过其他演员来学习的一种模式。现在我跳出来一步,就能更好地去体会学习表演的过程,虽然演而优则导,但做导演之后,便可能比原来演得更好一点。身份的转换不是一个固化和单线的过程,它可以互相交融,达到相辅相成的状态。”
然而任何表达都有镣铐和约束,林继东也坦言,做导演并不是随意而为,去表达任何想表达的东西。但迈出导演这一步,是他从心而为。他自己的性情本质,正推动他不断地在演艺的路上向前。
结语:
一直以来,林继东都有着“全才”之称,在经历了导演、制片人、出品人、演员的多重转化后,他似乎永远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全新的定义。在未来,他希望能尝试更为类型化的剧集,显然,在《我要和你在一起》之后,他又为自己锚定了新的目标,他似乎总有着充沛的精力,支撑着自己向从未涉足的方向不断迈进。
在采访结束之时,我们谈到了他多次迈出“第一步”的尝试,而林继东回答:
“这一步其实不多,但是多一点是一点。应当奔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哪怕像蚂蚁一样,前进一步都是前进。”
-F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