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

杜牧的《赤壁》中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著名的宫怨诗,其中出现了汉末时期的著名宫殿"铜雀台",而这样的现象在的唐代宫怨诗中非常常见,比如,汪遵的《铜雀台》中也有"铜雀台成玉座空,短歌长袖尽悲风。"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

铜雀台是汉末曹操建造的著名宫殿,曾因为华丽在建造之初就被当时的很多文人争相歌颂。曹操还在此蓄养了大量的铜雀妓来享乐,可是,在曹操离世后他的随从妾室、以及他豢养的铜雀妓却要依"铜雀遗命"为他守陵侍奉他的魂魄。在此基础上,"铜雀台"有了哀怨的历史文化意蕴。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2)

同时,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两个高峰,唐代对汉代十分推崇,还重新恢复了汉代的活人守陵制度,加上唐代的科举取士的政治环境下,唐代仕宦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铜雀遗命制度"曾经的发生地"铜雀台",就引起了让唐代文人的关注,"铜雀台"成为文人在宫怨诗中借古讽今的主要意象之一:一来,唐代的诗人们借"铜雀台"和唐代宫廷舞姬的生活进行对比,来表达对两朝宫女不幸生活的同情与悲叹;二来,唐代诗人们也从奉陵宫女的悲惨遭遇中对比自身仕途无望的心理,从宫女对帝王宠爱的渴望,延伸到文人对帝王重用的渴望。于是,"铜雀台"成为了唐代诗人笔下的精神载体,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有时事的描摹。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3)

第一,唐代宫怨诗中出现汉末"铜雀台"的原因

1,"铜雀台"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首先,唐代宫怨诗中出现汉代铜雀台的原因,和铜雀台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有关。铜雀台由曹操建造于东汉末年,十分的华丽,曾引起当时众多文人的吟咏,借此来夸奖曹操的功绩,所以,铜雀台在诞生之初就有文人追求仕途的象征意蕴。比如,曹丕作赋并序:"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其词日: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就夸奖了铜雀台的巍峨和雄伟。曹植也曾作赋:"聊登台以娱情。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蹇我兮,浮双阙乎太清",既夸奖了铜雀台的华丽,也赞扬了他父亲曹操的功绩。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4)

同时,铜雀台在曹操去世之后,成为了废弃宫人、嫔妃的居住地,再加上汉末实行宫人"守陵制度",铜雀台由昔日的名流汇聚地,成了歌妓、皇室内部被淘汰的妃、妾的安居之处,和宫人、姬妾为曹操守陵的地方。比如,《邺都故事》记载:"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说曹操不要求自己随葬多少珠宝,只要求宫人姬妾每月十五,要在自己的墓前做舞。如此一来,"铜雀台"名为宫殿,实际上却成为了陵园的一部分。因此,为曹操守陵的铜雀妓就成为了后代关注的重点,铜雀台也因此有了哀怨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才在唐代宫怨诗中频频出现。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5)

2,唐代继承了汉末宫人奉陵的制度

其次,唐代宫怨诗中出现汉代铜雀台的原因,和唐代继承了汉代的宫人守陵制度有关。上文已经讲过,汉末有宫人守陵制度,只是这一制度在后来曾被废止,可到了唐代因为崇汉的情结过于严重,重新推行了宫人守陵制度。比如,《资治通鉴》记载:"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衾枕,事死如事生。"《旧唐书》中也记载了嫔妃为帝王守陵的情况:"韦贤妃性敏惠......德宗深重之,及德宗崩,请於崇陵终丧纪,因侍于寝园。"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6)

足见,唐代的奉陵制度和汉末曹操的铜雀台遗命一样,都是要求宫人、妃嫔为死去的帝王守陵。还要求他们按照帝王生前的生活模式生活,而史书中的多种情况证明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唐代被送入陵园守陵的女性,与汉末铜雀台中为曹操奉陵的歌妓、嫔妃的生活处境并无差别。并且,唐代奉陵宫人和铜雀台歌妓的命运与一般宫中女子失宠被冷落的宫怨之情是大不相同的,她们在君王去逝后仍要强做欢歌侍奉先王,其失落与痛苦是真正的绝望无力。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7)

所以,唐代的宫怨诗中才会出现大量的"铜雀台"。这是对当时唐代要求活人为帝王守陵制度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唐宫中奉陵宫人的同情和对君王推行此制度的讽刺和批判。比如,白居易的《陵园妾》中有:"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描写了这些守陵女子的凄惨生活。比如,杜牧的《奉陵宫人》有:"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其中的"寿宫"就是"铜雀台",写出了守陵宫人泪撒铜雀台的凄惨场景。唐代宫怨诗中的"铜雀台",揭示出唐代奉陵宫人的悲剧命运与历史上的汉末在"铜雀台"守陵的宫人命运,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双重悲剧性质。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8)

3,唐代的科举取士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文人的心理产生了变化

再则,唐代宫怨诗中出现汉代铜雀台的原因,和唐代的科举取士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文人的心理变化有关。唐代的社会政治大背景是科举取士,这样的制度让多数的底层文人看到了跨越阶层的希望,可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为,科举取士的人数是有限的,科举失败后的文人之心情与宫女宫女待宠而不得、或得宠复失宠的心理形成了"异质同构",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共鸣。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9)

只是,直接抨击当朝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取的。而汉代的铜雀台宫人和唐代的奉陵宫人她们的遭遇一致、性质相同,于是,唐代的诗人们开始用代言体的形式寄寓内心之情感,借"铜雀台"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不得志的心情。同时,铜雀台建造之初,巍峨宏大,成为文人追求仕途的象征意蕴,不久就逐渐落寞,沦为弃妃贬斥之所,这样的变化也引起了唐代文人的共鸣。所以,唐代的文人们才会在宫怨诗中大量使用"铜雀台"的意象。这也丰富了"铜雀台"的文化象征内涵,其宫怨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也更加深沉。比如,袁晖的《铜雀妓》中就有:"君爱本相饶,从来事舞腰。那堪攀玉座,肠断陵朝。怨著情无主,哀凝曲不调。况临松日暮,悲吹坐萧萧。" 先描述宫女曾经对帝王的深情,再写失宠后的失意,而结尾直接指出这一切都是因为君王的薄情,不仅描写了奉陵宫人的凄惨,也写了唐代的科举取士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唐代文人的心境变化。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0)

第二,唐代宫怨诗中,汉末"铜雀台"被征引的形式

1,唐代宫怨诗以"铜雀妓"代"铜雀台"

首先,汉末"铜雀台"被征引的形式,是唐代诗人以"铜雀妓"代"铜雀台",还运用双重回忆模式。它既追忆魏武帝时的铜雀妓,也再现唐代宫廷歌舞妓生活,是诗歌和社会现实相联系的体现,独特地承载了唐人对奉陵宫人的同情和对活人配陵制度的批判。汉末的铜雀妓是生活在铜雀台的歌舞伎,她们用自己的歌舞技艺来娱乐曹操,曹操生前为之歌舞,曹操死后仍要为之歌舞。早期有关汉末的铜雀妓诗歌只是单纯描写其在曹操死后的孤独,到了唐代的独特社会背景下,以"铜雀妓"代"铜雀台"的铜雀台诗不仅追忆了曹操铜雀妓的悲苦,还展示了唐代歌舞妓的生活画面。比如,袁晖的《铜雀妓》中就写了:"君爱本相饶,从来事舞腰。那堪攀玉座,肠断望陵朝。怨著情无主,哀凝曲不调。况临松日暮,悲吹坐萧萧。"从主要内容来看,是在描述汉末在铜雀台为曹操守陵的铜雀妓的生活和情感,只是,曹操一朝身死,她们仍要为其歌舞,没有自由十分凄惨。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1)

但是,诗中的"君"不仅指代曹操,也指唐代帝王。因为,唐代帝王用舞女助兴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常一日离帝左右......宫妓中帝之钟爱也。"写的就是唐玄宗宠爱舞女的事情。这在唐代的铜雀台诗中也有体现,比如,王勃的《铜雀妓》写到:"妾本深宫妓,曾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说的就是汉末铜雀妓的生活,失宠后无人缝衣,默默流泪,指代的不仅是曹操,更是唐代的帝王。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2)

比如,崔道融《铜雀妓二 首》:"严妆垂玉箸,妙舞对清风。无复君王顾,春来起渐慵。"写的就是君王去世之后,她们孤苦的生活。可见,唐代铜雀台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较为丰富,描写模式一改前朝对铜雀妓的单一咏叹,转为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有时事的描摹。既写出了对奉陵宫女的同情,也揭示了唐人对奉陵宫人的同情和对活人配陵制度的批判,更揭示铜雀妓悲剧的原因是帝王的实行的暴政之虚无与荒谬。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3)

2,唐代宫怨诗人,借"铜雀妓"婉托自身的失意幽怨

其次,汉末"铜雀台"被征引的形式,是唐代宫怨诗人借"铜雀妓"婉托自身的失意幽怨。比如李贺的《追和何、谢铜雀妓》写到:"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长裾压高台,泪眼看花机。"写的就是宫女泪眼朦胧后的凄惨心境,而此心境也是他自己怀才不遇,抑郁寡欢的境遇和心态的写照。比如,罗隐的《铜雀台》有:" 强歌强舞竞难胜,花落花开泪满缯。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作者罗隐是唐代的移民,朱温篡唐后,欲以罗隐为谏议大夫,罗隐不答应之余写下这首诗,以铜雀妓在帝王死后仍要为之歌舞的不幸,来自比自己无主的境遇,和自身投报无门的心境。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4)

3,唐代宫怨诗人,借对"铜雀妓"的同情,抨击悲剧制造者、感悟世事沧桑

再则,汉末"铜雀台"被征引的形式,是唐代宫怨诗人借对铜雀妓的同情,抨击悲剧制造者、感悟世事沧桑。比如,顾非熊的《铜雀妓》写到:"婵娟宠休妒,歌舞怨来同。往事与尘化,新愁生曲终。"他感慨道宫人其实无需争宠,也无需为失宠失意,因为大家的遭遇是一样的,最后在帝王逝去之后,都要去做奉陵宫人,之前的荣宠也会烟消云散。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对铜雀妓的同情,也表现了帝王推行奉陵宫人制度后,宫人难逃奉陵的凄惨命运,暗暗抨击了帝王的冷酷。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5)

同时,唐代诗人还借对铜雀妓的同情,感悟世事沧桑。比如,刘商的《铜雀妓》写到:"高台无昼夜,歌舞竞未足。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这首诗写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原本日夜歌舞不休之事戛然而止,诉说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转变,也感慨了世事沧桑的多变,更讽刺了帝王的纵欲和强权终将落入虚空。在此基础上,唐代的"铜雀台诗",已经摆脱单纯的同情铜雀妓的命运、和文人本身怀才不遇的怨怼之情,转为唐代宫怨诗人利用历史题材,表达自己对史事的评价以及对历史沧桑之变的哲理思考,这是宫怨诗文化内涵加深的体现。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6)

第三,唐代宫怨诗中,频频出现汉末"铜雀台"的意义

综上所述,唐代宫怨诗中,频频出现汉末"铜雀台",和唐代恢复汉代的活人奉陵制度有关。一来,铜雀台在诞生之初就有文人追求仕途的象征意蕴;而曹操遗令铜雀分香、铜雀妓守陵后,铜雀妓就成为了后代诗人关注的重点,铜雀台也因此有了哀怨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来,唐代恢复了汉末宫人奉陵的制度,使得唐代的文人开始将汉末铜雀妓的遭遇和唐代奉陵宫人的遭遇放在一起比较,表达了唐代诗人对奉陵宫人的同情和对活人守陵制度的批判。三来,唐代的科举取士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文人的心理产生了变化,科举失败后的文人之心情与宫女宫女待宠而不得、或得宠复失宠的心理形成了"异质同构",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共鸣。

汉唐时期都出现盛世的表现(汉唐两朝相距几百年)(17)

于是,唐代的宫怨诗人们,以"铜雀妓"代"铜雀台";唐代宫怨诗人,借"铜雀妓"婉托自身的失意幽怨;唐代宫怨诗人,借对"铜雀妓"的同情,抨击悲剧制造者、感悟世事沧桑。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唐代宫怨诗内容的日渐丰富,是诗人们在关心自身际遇的同时,对其他宫人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国家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深思,是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