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进士王观(如皋王观03王观的进士考官)

第三章 王观的进士考官

嘉祐二年(1057)的贡举,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大事件。被称为“千年进士第一榜”!这一年,如皋王观23岁。在年前的秋闱中,他刚刚成为开封解元。开春即将举行进士考试。

一、嘉祐二年的贡举考官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一一》载:

嘉祐二年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

天章阁侍讲卢士宗、集贤校理张师中封印卷首,馆阁校勘张洞、王俨充覆考官,梅尧臣、张子谅、张唐民、董参、吴秉、鲜于烍充点检试卷,张师颜、刘坦、李昌言、孙固、崔台符充诸科考试官。

兴化进士王观(如皋王观03王观的进士考官)(1)

欧阳修

“知贡举”:是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即主考官)。嘉祐二年知贡举的是:翰林学士欧阳修。

“权同知贡举”:是宋代省试(礼部试)中协助知贡举主持本届考试的官员。在六部侍郎、台谏官中临时选差,一般每举两至三员(最多达九员),协助主持考试,评定试卷,决定去取、高下。嘉祐二年同知贡举的是: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

“点检试卷官”:由馆职、学官选充。后,各级考试均置此官,按课题不同,分别考校举人试卷,批定分数,初定等第进呈;在知举官决定合格与否及等第后,再检查试卷中有无杂犯事项。

不止这些。点检试卷的还有一位大明星:梅尧臣。对!就是那个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都官。

这是嘉祐二年贡举的全明星阵容。我将重点介绍几位,与王观以及如皋关系比较密切的考试官。

二、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吉州永丰(今吉安市永丰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1、与如皋有关。北宋景德四年(1007)六月二十一日,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他的父亲叫欧阳观,49岁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欧阳观一生担任地方官吏11年,先后任道州判官,泗州、绵州推官。

大中祥符三年(1010),欧阳观调任泰州判官,莅任不久,不幸身染重病不治而亡。泰州成为欧阳修父亡之地

2、科举之路。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天圣元年(1023)和天圣四年(1026)两次参加科考都意外落榜。天圣七年(1029)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最高学府国子监。秋,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天圣八年(1030),殿试由宋仁宗赵祯主持,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王拱辰中了状元,此人后来数任三司使(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税务总局局长、央行行长?),累拜御史中丞(监委主任?)。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3、步入官场。欧阳修没中状元,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确定为自己的女婿。

天圣九年(1031)三月,欧阳修抵达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同年,在东武县迎娶新娘胥氏。当时他的上司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西京留守钱惟演。当时文坛上流行骈文,文风华丽,但是免不了说大话、套话,欧阳修他们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我们现在所称的“古文”。

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此时的欧阳修,毕竟不再是那个享受青春的少年,他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

4、仕途崎岖。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1036),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欧阳修高中进士时所娶的胥氏夫人,新婚不久便去世了。被贬后不久,欧阳修娶了已故宰相薛奎的三女儿。薛奎的二女婿不是别人,就是跟欧阳修一起参加殿试而获得状元的王拱辰。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了,他又娶了薛奎的四女儿,继续做薛家的女婿、欧阳修的连襟。欧阳修写诗调侃:“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六月,《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知越州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范仲淹未至永兴,改为陕西都转运使。辛亥(十八),复权武成军节度判官欧阳修以馆阁校勘。始,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辟修掌书记,修以亲老为辞。

这一段文字记载的是: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的范仲淹,原本要带欧阳修随同他去西北戍边前线,任掌书记的。后来实际随范仲淹出征的是滕宗谅和如皋胡瑗。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安定先生胡瑗的长女嫁縢宗谅的次子、大理寺丞滕希鲁;次女嫁泰州进士王伯起,王觌为其撰墓志铭;范仲淹外孙、范纯仁外甥周锷,娶王觌之女。

兴化进士王观(如皋王观03王观的进士考官)(2)

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

庆历五年(1045),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在滁州他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一千卷夏商周金石遗文,一张琴,一盘棋,一壶酒,再加一老头,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后来自号“六一居士”。饮酒绝对属于高端文化活动。

5、修史两部。至和元年(1054)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皇帝亲口挽留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中一人修史两部的仅欧阳修一人。

6、主考礼部。嘉祐二年(1057)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还有王观),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早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已肇其端,始作俑者是以激烈讨伐时文出名的太学讲官石介。此人与如皋胡瑗、泰山先生孙复合称“宋初三先生”。学生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放榜的时候,那些写“太学体”而自高自大的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没有被取中,纷纷闹事,甚至有人说要到街上截住欧阳修痛打。但皇帝充分相信欧阳修的人品和判断力,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历史也最终证明了欧阳修的正确,北宋文风自此一振。就连“太学体”的领袖刘几,也改过自新,更名刘辉,重新参加考试,并获取了功名。

嘉祐三年(1058)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7、四子齐考。欧阳修四个儿子,按伯仲叔季排序,最大的18岁,最小的9岁,据说全都参加了本届考试。

长子欧阳发(1040~1089),字伯和,少好学,师事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究历朝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等,以父恩,补将作监主簿,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次子欧阳奕(1044~?)字仲纯,曾任光禄丞(掌管宫廷膳食物资供应),官正八品;三子欧阳棐fěi(1047~1113),字叔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知襄、潞、蔡州。后以坐党籍废十余年;四子欧阳辩(1049~1102),乳名和尚,字季默。官至承议郎、宝德所监澶州河北酒税。

伯仲叔三子都在如皋胡瑗那里读太学,四公子小和尚特别聪明,问胡瑗这小孩能不能参加考试?胡瑗的意见要突击备考一下。于是,欧阳修请了在国家养马场管事、特别闲散的王安石,作为欧阳辩的指导老师。事实上,长子欧阳发随胡师安定,以音律见长;四子欧阳辩随王安石,擅长经营经济政治。

三、同知贡举的王珪

王珪(1019-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他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的贡举,王珪进士及第。状元的是:杨寘(音zhì,义同“置”),乡试即为第一,国子监、礼部试皆为第一,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王珪高中第二名(榜眼);探花就是韩绛;同科的王安石则登进士第四名。看看都是何等人物!

兴化进士王观(如皋王观03王观的进士考官)(3)

王珪

王观与苏轼都是嘉祐二年进士及第。王珪为副主考官,与苏轼应有师生之情。可是,王珪“乌台诗案”也曾向神宗苏轼,终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经此一事,王珪名望为之大损。

四、同知贡举的梅挚

梅挚(994-1059年,一说997-1061年秋)字公仪。勤政爱民 言事有体;爱憎分明 足智多谋;他劝皇帝“躬责修德”;景祐年间,梅挚到昭州(广西平乐)做官,他热爱昭州的峰林曲流、人情风土、美酒佳果,他憎恨那些封建官吏的贪赃枉法,横征暴敛,腐化堕落。写下了《十爱诗》五律十首和《五瘴说》,他努力革除地方弊政,为大众百姓多做好事。

兴化进士王观(如皋王观03王观的进士考官)(4)

梅摰

五、同知贡举的韩绛

韩绛(1012—1088年),字子华。参知政事韩亿第三子。韩亿有八子,其中韩绛、韩缜、韩维做到宰相。历史学家王称评价:绛适于同,维适于正,缜适于严。呜呼,维其贤哉!

1073年当王觌主动提出,要从王安石领导的三司条例司(“深改组”办公室?)三司令式删定官岗位,下基层锻炼,就是这个宰相韩绛看出了王觌是个有思想的角儿,1074年亲自留任王觌为三司会计司检详三司会计;1075年八月他又又一次辞去首相,把王觌带回自己家乡,任颍昌府签书判官(带个亲信回去做二把手)。

兴化进士王观(如皋王观03王观的进士考官)(5)

韩绛

六、同知贡举的范镇

他与王惟熙于皇祐元年(1049)同任贡举考官,范镇充点检试卷官,王惟熙充诸科考试官。

七、点检试卷官梅尧臣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宣州宣城人。梅尧臣出身农家,幼时家贫,但他酷爱读书。梅尧臣深受当时著名的诗人、西京留守钱惟演的赞赏,二人成为忘年交。凭借钱惟演的提携,梅尧臣结交了欧阳修。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与赵概联名奏荐,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充任《唐书》编修官及国子监直讲。梅尧臣在京任职,不登权门,即使好友欧阳修家,他也不愿前往。

嘉祐二年正月,欧阳修权知贡举,梅尧臣充任点检试卷官。就是他,在阅卷时首先发现了一篇政论并赏识,拿给主考官欧阳修评鉴。苏轼有《上梅直讲书》,以孔子与其弟子来比拟欧、梅与自己的关系,热烈地推崇他们,充分地表达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以及自己内心高远的抱负。情商那是没说的!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三十六章:王观进士考试 主考官欧阳修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三十七章:王观进士考试 另外几位考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