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荒野感受自然(它们让越来越多人相信)
“请相信,大山已充满生机。”
文 / 华商韬略 李延磊
你的家乡变样了吗?
每一分变化的背后,是时代的浪潮,和推动时代浪潮的力量。
【“不言弃,即使牺牲”】
2019年1月31日,离农历新年只剩4天。本该是佳节将至、阖家团圆之际,全村728人,282人为贫困户的深度贫困村——云南省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双河村,却被压抑的悲伤氛围所笼罩。
他们的当家人、扶贫干部杨学奎在环境卫生整治的过程中,突然说了句“好晕呀”,就倒在地上,再没能醒来。
就在出事前几天,杨学奎曾说,“最近好累,身体有点不舒服”,甚至还跟搭档、村主任余勇说:“年纪大了,扶贫也累,19年村两委换届,咱们就可以休息了。”
与杨学奎共事六年的余勇面对采访数度哽咽,称:“他就这么走了,我怎么办?”
杨学奎去世前半个月,中国青年网曾收到双河扶贫村扶贫工作队的扶贫组诗投稿,其中一首正是杨学奎所作。
诗中写道:“大地勃发生机,风过,山香。祖祖辈辈的梦想,实现时,亲人们沉浸在梦中。满怀疲惫,又迈征程。不言弃,不掉队。即使在途中,牺牲!”
没想到,一语成谶。
获评“感动中国2018年年度人物”的张渠伟,同样是一名坚守在扶贫一线的干部。
谈起张渠伟,妻子忍不住抱怨:“办公室才是他的家。”
2014年3月,张渠伟开始担任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也肩起渠县130个贫困村脱贫、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的重担。
长期熬夜、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严重的青光眼和少见的耳石症,一度差点失明。
家人得知后,劝张渠伟赶紧治疗。他却笑着说:“瞎了再说嘛,等‘摘帽’任务完成之后就去手术。”
可在医院,他还是待不住,三次拔掉输液管,偷偷溜回工作岗位,又风尘仆仆地工作起来。
就这样,1600多个日日夜夜,他推动57个贫困村摘帽,12.3万人脱贫,易地扶贫搬迁35295人。
去年曾在网上刷屏,扎根基层扶贫十年、满头白发的“80后”干部李忠凯,奋战在扶贫一线12年、双休日连续加班心梗猝死的扶贫办干部胡景峰等,他们尝尽酸甜苦辣,都是扶贫的先锋和英雄。
去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扶贫办相关领导曾透露一个数据:脱贫攻坚战以来,已有500多位基层同志倒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甚至付出了生命。
据悉,2018年,全国培训扶贫干部779万人次。数百万扶贫干部,他们尝尽酸甜苦辣,在国家的感召下,激荡起扶贫的时代浪潮。
【扶贫的时代浪潮】
28、125、280,这是近三年我国摘掉贫困县帽子的一组数字。这成倍增长的数字背后,是扶贫的时代浪潮。
时间回到2013年11月3日,在穷得叮当响的湖南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被首次提出,正是这四个字,让扶贫的时代浪潮更加激扬澎湃。
第二年的建军节当天,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国家扶贫日”。继续向贫困宣战,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消除绝对贫困。
2016年1月18日,国务院扶贫办等三部门发起的“万企帮万村”行动正式实施。旨在力争用3到5年时间,动员全国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1万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
十九大则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时代浪潮中,扶贫成效迎来开花结果。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在“精准扶贫”首次被提出的前一年,我国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2018年末减少为1660万。这意味着六年时间,8000多万人实现脱贫,与整个四川省人口数量相当,几乎是四个北京市的人口。
两会召开期间,有网友在“我国6年减贫8000多万”的话题下留言:“脱贫这一点我和很多人说过,国家真的棒,我的家乡是广东省贫困区。这次过年回家变化真的超级无敌大”。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阿根廷驻华大使盖铁戈直言:“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社会进步”。我国6年减贫8000多万,这相当于两个阿根廷的人口。
同为人口大国,印度网友在看到“世界部分国家20年极贫人口变化趋势”后表示,中国真的值得赞扬,它将大量人口从贫困中拉出来的速度是空前绝后的。
这一切,源于我国扶贫的时代浪潮。而时代的浪潮是由引领者,由杨学奎一样的千万个个体激流而上,凝聚成的合力形成。
【跨过大山大海的返乡路】
时代的浪潮中,政府是引领者和感召者,企业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助力,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2018企业扶贫50佳案例”,多个众人熟知的行业巨头名列其中。
碧桂园的“助力精准扶贫,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京东的“跑步鸡,让老乡在脱贫的路上跑起来”、腾讯为村的“以网络扶智促乡村脱贫攻坚”等,都成为国务院扶贫办宣传推广的典型案例。
这,只是企业扶贫的缩影。
去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中国社科院共同发布《企业扶贫蓝皮书(2018)》。
蓝皮书显示,2016年1月18日开始实施的“万企帮万村”行动,当时旨在动员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加,最终参与的民营企业超过5万家,共帮扶6.28万个村,产业投入近600亿,安置就业超过50万人。中央企业结对帮扶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最近一档名为《千里归途》的纪录片在网间流传开。它展现的,就是乡村振兴的奋进,和在脱贫攻坚路上努力付出的人和事。
纪录片中,一位扶贫人员名叫张韬,曾是原碧桂园兰碧区域项目投资开发经理,后来调任碧桂园东乡县扶贫项目部负责人。
这是一个苦差,一系列挑战纷至沓来。
张韬称,来到东乡才知道,那山有多大,沟有多深。一次倒车,他差一点就翻到沟里,东乡县环绕的群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东乡地处全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的临夏州,为深度贫困县。当地的“东乡贡羊”据说是成吉思汗西征时传入,但未形成规模化,无法变成老百姓的“真金白银”。
张韬和团队进驻东乡后,通过调研,决定依托企业自有扶贫品牌“碧乡”电商的平台资源,为东乡羊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作为负责人,张韬每天早上最早醒来,晚上最晚休息。全天不厌其烦地跟贫困户沟通,以高于市场价向他们收羊,就这仍然会受到当地村民的质疑。
冰天雪地,张韬开车行走在这个被称为“大山开会的地方”,凌晨1点将羊交到30公里以外的屠宰场,之后踏上雪路返回驻地,凌晨2点统计养殖户收入与补贴,安排打款、联系线上销售渠道。第二天,又接着战斗。
他希望,早一天帮贫困户解决打款,孩子们或许早一天能上学。他希望,打造东乡羊品牌效应,帮贫困户养羊增收,缩短脱贫时间。
他在谈扶贫时声情并茂,可当记者刚要问其家庭时,他断然摆手拒绝,只留下一句:“家庭你别问,遗憾多的是。”
经常无法陪伴家人,这是他心底的遗憾,也是许多扶贫人的痛楚。
“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
车上播放着郑智化的《水手》,他以此摆脱枯燥、孤独,行走在东乡冰天雪地的山道上,行走在扶贫攻坚的路上。
这只是碧桂园结对帮扶的9省区14县之一,是全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角。
目前,全国共有逾280万名像张韬一样的一线基层工作人员,他们访农村、入深山、进大漠,为贫困村输入造血功能,在脱贫攻坚路上奔走,推动乡村振兴。
廖志其,人称其叔,广东鱼咀村人。
因为农业、民生凋敝,上世纪90年代鱼咀村掀起外出务工潮,最终成为众多空心村中的一个,去年仅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约30人居住。
上世纪90年代末,廖志其选择外出经商,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他和儿子的冬瓜生意一年可以收入一两百万。
近几年,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得知碧桂园将到鱼咀村帮助建设美丽乡村时,身处异乡的廖志其难抑兴奋,预感家乡“有了一次复兴机会”的他与儿子一起踏上返乡之路。
其叔心愿是:整个鱼咀建设好,村民有钱收,关键要大家好。
无数人家乡的变化,得益于无数个张韬,得益于返乡的其叔,以及每一个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努力的人和企业。
【待你归来,繁华再现】
距离2020年全国脱贫这道红线越来越近。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
庆幸的是,扶贫的时代浪潮下,许多人正积极拥抱乡村,回报乡村,助力乡村。
杨国强自幼家贫,2017年,他创办的碧桂园销售额5508亿。此后,他宣布“40年前我种田,40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进军现代农业,联手袁隆平助力乡村振兴。
碧桂园集团自1992年起积极投身公益及扶贫事业,截止2018年底,公益捐赠达到48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超36万人次。
2018年,碧桂园启动了“三个寻找计划”,寻找一批返乡扎根创业青年、寻找一批老村长、寻找一批深度贫困户。计划到2020年之前培养一万名返乡创业青年,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储备乡村治理的人才。
2015年、2017年,马云分别启动“乡村教师计划”“乡村校长计划”,去年又启动“乡村师范生计划”,打算10年投3亿,鼓励青年教师下乡。
在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2018企业扶贫50佳案例”可以发现,碧桂园、中国移动、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顺丰快递等等,几乎遍布各个行业。
在扶贫方面,走过“直接给钱,但贫困地区自身缺乏造血功能,越扶越贫”的弯路。
但如今,各行各业的企业积极扶贫,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积极探索、奔走前行,甚至碧桂园等企业把扶贫上升到了主业高度,这种“扶贫、扶业、扶志”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无限可能。
得益于此,近年来掀起一股“返乡创业潮”。
第一代留守儿童、深圳漂了10年返乡创业的“灰鹅大王”吴永柏,唐县带动周边500名村民就业致富的80后返乡大学生等,都成为返乡创业的榜样。
2018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初步统计返乡创业的人数大体达到740万。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乡村的明天,相信离开家乡不再是更好的选择,甚至踏上归途。
《千里归来》纪录片因此写道:“请相信,大山已充满生机。千里万里,待你归来,待你归来,繁华再现”。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