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写取一枝清瘦竹)

郑板桥画竹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主竿细长,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同、苏东坡、赵孟頫、吴镇、柯九思、石涛等,都喜欢画细竹文同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苏轼对文同画竹的样貌早有“瘦节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郑板桥画的竹竿更细,突出“细”,不是画刚从地里抽长出来的嫩竹,从竹节处劲挺的勾画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二是疏,关于画竹,民间画诀中有一种说法,一根“够”,两枝“凑”,三枝“成”有人说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他自己在一幅画的题款中写道:“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不需要画很多竹子,竹叶也不用多,自然有一股清风在纸上飘;三是竹叶的画法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看上去干脆爽利,感觉叶叶发于枝上,不管是表现风晴雨露的意境,还是新生竹篁的朝气,笔笔不乱;四是画竹时,多与石、兰相配,郑板桥对“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心向往之,他一辈子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劲如竹、清如兰,坚如石”,就像他画的《竹石图》,寄情于竹石,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在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劈皱技法修竹数枝,傲然挺拔竹浓石淡,既瘦且硬;五是集诗书画于一体,画上多有以“板桥体”题写的诗句,书画本同源,这一点在郑板桥身上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风吹竹叶的飒飒声,联想到民间的疾苦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让我们看到一个耿介的“硬骨头”形象,这都是体现人竹品性相辉的名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郑板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郑板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写取一枝清瘦竹)

郑板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

郑板桥画竹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主竿细长,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同、苏东坡、赵孟頫、吴镇、柯九思、石涛等,都喜欢画细竹。文同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苏轼对文同画竹的样貌早有“瘦节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郑板桥画的竹竿更细,突出“细”,不是画刚从地里抽长出来的嫩竹,从竹节处劲挺的勾画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二是疏,关于画竹,民间画诀中有一种说法,一根“够”,两枝“凑”,三枝“成”。有人说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他自己在一幅画的题款中写道:“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不需要画很多竹子,竹叶也不用多,自然有一股清风在纸上飘;三是竹叶的画法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看上去干脆爽利,感觉叶叶发于枝上,不管是表现风晴雨露的意境,还是新生竹篁的朝气,笔笔不乱;四是画竹时,多与石、兰相配,郑板桥对“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心向往之,他一辈子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劲如竹、清如兰,坚如石”,就像他画的《竹石图》,寄情于竹石,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在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劈皱技法。修竹数枝,傲然挺拔。竹浓石淡,既瘦且硬;五是集诗书画于一体,画上多有以“板桥体”题写的诗句,书画本同源,这一点在郑板桥身上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风吹竹叶的飒飒声,联想到民间的疾苦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让我们看到一个耿介的“硬骨头”形象,这都是体现人竹品性相辉的名句。

准确地说,郑板桥画的是“瘦竹”,而不是简单的“细竹”,“瘦”和“细”不一样,“细”是形,“瘦”是神,郑板桥是通过大胆的变形,提炼一种精神性的内在气质。犹如诗词中有很多带“瘦”字的名句,比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秦观的“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苏轼的“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辛弃疾的“人共青山都瘦”。这些诗句里面的“瘦”字,带有更多那个时代诗人的无奈和落寞之情。

“瘦”在郑板桥的诗句中则是和“瘦劲”“清瘦”联系在一起,少了一点惆怅,多了一些坚毅卓绝!比如郑板桥72岁时的题诗:“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这里的“瘦劲”背后是“孤高”,更强调作为一个君子的坚守。“两枝痩竹叶无多,何处移来小节科。须知地下龙孙劲,穿透石根爬薜萝”,表面看上去,就只有两竿瘦竹,几片叶子,但你要知道在地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的根脉却能够穿透岩石,深厚的积蓄、沉淀是竹之力量的源泉,又何尝不是一个人能有后劲的原因呢!而在另一首《题画竹》中郑板桥写道:“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一时的精瘦、弱小,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看来年怎么超越你呢!时间是一条长河,有一段是涓涓细流,但只要不断积累,总会有奔腾不息的时刻。郑板桥61岁罢官回乡时,他画竹告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为官一方,问心无愧,虽然两袖清风,没有攒下什么家当,但至少还可以画一杆“清瘦竹”,来日当作独钓寒江的用具,这是何等洒脱的人生态度呀!

最能够说明画理的是郑板桥晚年在一幅《竹石图》上的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光是画竹,前面有多少名家、大师站立在那里,不论是学古人,还是师造化,就是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画竹之道,日思夜想,郑板桥深悟的结果就是,简化,再简化,直至“冗繁削尽”,直取精神内核,更加坚定了“留清瘦”的决心!

“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骨气,喜欢画“瘦”,也是郑板桥做人风骨的映照。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明,离开潍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想悄然离去,不料城内前来送行的百姓不计其数,“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这样的画面就是对他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秉性最好的肯定。

郑板桥作为一个以鬻艺为生的人,照理应对买画的人来者不拒,当年扬州一带富商云集,想用他的画装点门面的大有人在,但他却不趋风迎雅,而是抱定“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创作宗旨,郑板桥认为农夫辛勤劳动,耕种收获,应为“天地间第一等人”。郑板桥曾书“兰有嘲芳、竹有劲节”八字自励,不管风吹雨打还是处于严寒烈日中,都要像竹子一般身板挺直!竹子有“节”,人更要学它经得起磨难不“变节”,无论是画画,还是为官,竹子的品格与郑板桥的脾性契合,早已物我交融!

郑板桥爱竹,“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竹子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也是精神符号。画竹,与其说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描绘,不如说是画家洁身自爱的表现。千百年来,人们赏竹、画竹、咏竹,就是崇尚竹子般的风骨。郑板桥画竹四十余年,他的“瘦竹”不是自然的翻版,而是通过“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化,形成注入画家情思后的“精神之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