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

仙居,神仙悠居处。

最美的山水间,遗落着7个美好的村落。

一起来寻访这仙人居处古村落。

1 高迁村:马头墙里传统时光流韵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

建于元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四合院式的建筑一个连着一个,白墙黛瓦,窄窄的弄堂宅院、门堂,巷道深深,很有江南的韵致。村民纯朴和蔼,会很自豪地跟你说这些宅院的故事。此外,在门堂里、窗棂上随处可见的雕刻,做工十分精细,或古拙、或飘逸、或简、或繁复,无一不恰到好处。

▲仙居县白塔镇,毗邻神仙居景区

2 李宅村:耕读传家寻进士村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2)

永安溪畔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马头墙高耸、近百间房子连绵的三透九门堂,在李宅村,时光仿佛在瞬间穿越了千年。李宅村是仙居李氏的主要聚居地,先祖李守贞原本居住在温州永嘉苍破村,南宋时为了避战乱,从温州迁到此处,至今已历经了17代,生活了近1000年。李氏家族自古文风鼎盛,永嘉“耕读传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南宋以来,李宅曾出现过六位进士,堪称“一门六进士”,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进士村”。

▲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

3 高迁村

高迁位于距仙居县城20公里的白塔镇东南,始建于元代,现存村落格局成于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总面积约35公顷。该村古建筑由吴白岩、吴应岩两兄弟及其后裔构筑,相继建成六翼马头宅院13座,目前这些古宅除少数一两座毁于火灾外,基本上保存完好。高迁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前身)。

高迁的地理位置按照风水的讲法特别优越:她背靠永安溪,笔架山,前有景星岩好似屏风挡在前,旁边有一条河流流过。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3)

村庄布局也很有讲究,从航拍图中还依稀可辨村里的水塘按照北斗七星排列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4)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5)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6)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7)

高迁是仙居吴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高迁村自古以来文脉兴盛,建村以来,科举中举者不甚枚举,在朝为官者为数众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谬误的说法,把仙居历史上的吴姓名臣比如吴芾、吴坚、吴时来都说成是高迁人确实是牵强附会。据史料考证,吴芾是现在官路镇后里吴人,吴时来是白塔厚仁人。

高迁在盛产文人和官员之外,历史上也出过一个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吴克明。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8)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9)

“耕读传家”是整个高迁文化的灵魂,几百年来,高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读,创造了高迁的辉煌历史。

斯美堂后壁墙上的墙画,描绘了一幅传统中国文人心中的乌托邦景象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0)

4 皤滩:龙形古街繁华旧梦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1)

永安溪畔的皤滩古镇,因水路便利,千余年前便是一个繁华的集镇。经千年沉淀与积累,今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两旁唐、宋、元、明、清等古代风格建筑保存完整,店铺、码头、客栈、戏台、妓院、赌场、当铺、书院义塾、祠堂庙宇一应俱全。深厚的底蕴,铸就不可多得的千年文化内涵。

▲仙居县皤滩乡,县城西向25公里

5 埠头古村

千年埠头古村规模气势宏大,历经风雨沧桑,虽毁损不少,但总体框架犹存。大宅院、小洋楼、商业街、古桥梁、双眼井、马头墙、龙形瓦、石雕窗、三透九门堂……历历在目,每一处古迹都是那样别致,流淌着浓浓乡愁,述说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埠头王氏家族在通渠四方、商贾云集的‘’永安丝路‘’上的创业故事。诚信经营,耕读传家,克勤克俭,富而不奢,向善崇德,达己达人,这是‘’儒‘’与‘‘商’’的文化融合,“善”与“富”的传承追求,埠头古街入口的朱相公(朱熹)殿,想必就是埠头儒商文化的最好印证。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2)

曾经的繁华恍如梦般消散而去,幸而其留下的建筑机理却清晰可见。尤其是清代中晚期时王氏等人留下的三透九明堂。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3)

民居前后左右相连,四面合围,走廊迂回,四侧有厢,气势非凡。房屋檐口、瓦当、斗拱等均有精美雕饰。正门大梁大多为镂空浮雕,内容为牡丹、鱼等图案;柱头拱雕饰也十分精致,有麒麟、白鹤、狮子等样式。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4)

雕梁画栋、瓦房石墙,在院落的正门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门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渐渐被腐蚀。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5)

每一扇木窗,雕琢精美,刻有蝙蝠、云彩、缠枝莲或者宝瓶等图案,表现了古人对家族繁荣昌盛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每一处雀替,雕塑生动,华美精致,直线刚直硬气,曲线则柔和自然,实为古建筑的特色。有的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不仅增加了雀替的稳固,还加深了建筑构件的审美性,此为前代所没有。而今看来,更是岁月的雕琢,令人无限感概。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6)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7)

雕梁画栋、瓦房石墙,在院落的正门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门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渐渐被腐蚀。

6 管山村

位于仙居县东南部,紧挨永安溪,距离县城3公里,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8)

隋朝,一位高僧来到仙居,他在安洲山一带传经说法,百姓蜂拥相随。这位高僧就是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561-632),后人为纪念灌顶大师这次的传教之行,而将此地命名为“灌山”,后人俗称“管山”。

唐长庆元年(821),唐穆宗执政时,李世民六世孙李道古深知朝政复杂,于是来到仙居管山小夹岭隐居。自此,李氏族人在管山一带生息繁衍。至明清时期,村落已具相当的规模,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遂成仙居有名的大村。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19)

管山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其文化内涵、艺术、科学价值较高的有“文昌阁”、“露天戏台”、“南峰耸翠台门”、“会选科第台门”等。据民国甲申年续修的《仙居管山李氏宗谱》载,管山旧时有“石龙淋雨、水帘瀑布、正觉晓钟、夹岭朝烟、三湖望月、三峰插云、塔山夕照、桥头宿雁”八景之称,并有诗作留存。也许是古时管山人富有,当官的多。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20)

管山村的古建筑,可谓集仙居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之精华。该村的“南峰耸翠台门”为清晚期建造,占地1714.75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四进,第一进为单檐简易小门楼;第二进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牌坊式八字形石构门楼;第三进穿堂,三开间带二弄,明间设中柱带单步前廊,后壁置挑廊;第四进正屋,七柱七檩,设二层厢房,东西厢房外侧各附有三个小院,正屋后侧附堂轩一个。整个台门建筑平台略近井字型,布局奇特,人物、走兽、花鸟雕刻精湛,镌字遒劲,不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21)

会选科第台门,建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占地1122.04平方米,外墙置六翼马头,门楣上留下较珍贵的史迹。还有文昌阁、古戏台,都具有古建筑的艺术格局和较高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旧时仙居东部风俗、文化生活提供生动的现成实物资料。

仙居古村落(仙人居处有村居)(22)

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到处可见,颇具规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单体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点缀于幢幢新楼之间。一堵堵断垣残壁之间还镶嵌着富有美感的石花窗。古祠堂虽稍有破损,但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走进管山村诸多古建筑内,仿佛走进一座古村博物馆。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