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

年下:是洛阳话,也是其他地区的土语,北京人也是这样讲的,并不是洛阳独有。我曾写过“年下”,但解析的不清除,我自己都不满意。

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1)

年下:合理的解释就是农历正月的上半月,因为民间都有:过完了十五才算过完年。这句话在乡村还行,在企业或机关可行不懂,谁能给你半个月休假啊,除非效益极差,那就长期放假?实际已经过了这个范畴,可以叫“下岗、失业”啦

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2)

年:民间有说法乃动物,每年三十出来祸害人,故“敲竹杠”惊吓,后燃放爆竹。科学的说法:“年”字的含义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四季轮回,新的春天来了。我们现在叫:春节,这个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3)

下: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这个不能说明“年下”的意思,当我们看到成语:甲冠天下,澄清天下,独步天下,一统天下,名满天下,天下太平,威震天下,梗行天下等是不是明白了?说的是:方面,方位:两下都同意;四下里一片寂静.....这样就通了。

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4)

“年下”一词听着没有:春节,新年,新岁,度岁雅致,实际:年下、大年、过年这些词都不俗。

甲骨文中的“年”字称为“稔熟”,指谷类成熟而言。《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年字的古体,上半是“禾”,下半为“千”。禾即是庄稼的象形,千为“人”字的变体,会人负禾之意,表示收获与年丰,所以,“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生活的印迹。《谷梁传》曰:五谷皆孰(熟)为有年,五谷皆大孰(熟)为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有了好收成。后将庆丰收之日为过“年”。

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5)

晋代郭璞曰:“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也,年取禾一熟也,载取物终岁更始者也。”在“年”的不同称谓中,积淀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历法文化以及中华先民崇敬自然、怀念先祖的思想,也反映出他们对于大自然运行规律的朴素认知,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样的说法,“年”应该在秋天?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则称:“年,谷熟也。”在我国的周代,把完成收获的季节作为一年的开始。《诗经·七月》中记载了周人禾谷登场后人们庆祝欢乐的场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因此在十月末、十一月初过年。《诗经·七月》记载的,其实就是那个时候人们“过年”的场景。

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6)

直到汉代中期汉武帝的时候,才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此后历法虽然经过不断修正,但这个一年开始的时间却一直没有改变。

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7)

洛阳话豫东话(再议洛阳土语年下)(8)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