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玩世不恭,坚称自己是继莎士比亚后最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的代表作只有一部1951年的《在路上》影响广泛,这本书算是20世纪50年代生活极乐享受指南,杰克用意识流的写作方式离经叛道地挑战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主张。

这本小说充斥着色情、暴力、颓废、癫狂的生活方式,而这恰好展现了垮掉派文学的精神风貌。书中的角色萨尔其实就是杰克的真实写照,他热爱写作,却永远处于跟随者的位置,由于整本小说都是由意识流构成的,所以改编难度极大,影片拍摄之前,导演塞莱斯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工作,他不仅重新走了书中描写的美国公路历程,还采访了熟悉作者本人及诸多当时的诗人,深入了解美国当时的青少年心理。比较遗憾的是杰克曾经邀请马龙·白兰度出演迪安,杰克亲自出演萨尔,可惜未能如愿,这无疑也让影片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只获得豆瓣7.0的评分,说明仍然有部分精髓没有能在影片中体现出来。

不过,这部影片的问世仍然是众多力量促成的结果,为我们真实呈现出垮掉一代狂放的生活状态实属难得,通过该片让我们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独有的迷茫和反思,对于认识到如今的美好时代,更加积极乐观的追寻生活的意义颇有益处。

今天,我想从影片的改编策略、情感表达、结构主义、时代精神和主题分析五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影片相较于小说的魅力之处和遗憾之点,让观众体会属于垮掉一代充实而又迷失的精神世界。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1)

01、以小说真实创作过程为主线,采用第三人称客观视角展现萨尔内心世界,砍掉众多枝节人物,将情节聚焦在“公路”见闻上,丰富了人物形象。

小说共分为了五个章节,除了最后一个章节总结全文比较短小外,其他四个部分都较为详实地记述了贯穿在几个主要人物之间零星且琐碎的事迹和行程。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小说,也是巴西导演沃尔特·塞莱斯最为擅长的类型,他执导的《中央车站》和《摩托日记》都是公路题材的影片,而观众的喜爱程度更印证了这位导演对于此类题材的驾轻就熟。

为了更好地使情节完整顺畅,增添影片的戏剧性,导演将影片拆分成了16个段落对应这五个章节里面的内容。在改编时以凯鲁亚克替换成了男主角萨尔,以萨尔创造《在路上》小说的过程为起点,并一以贯之到结局,通过第三人称客观视角来展现萨尔真实曲折的内心世界变化。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2)

在情节丰富性上,小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遇到了很多性格夸张的人物,毕竟在旅途中任何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完全随机的,但是导演在选择这些人物时遵循了一条基本原则:突出主角。在人物线上保留了墨西哥姑娘特丽,只剩一个脚趾的卡车司机和卡罗·马克斯,他们身上保留了颓废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双重特点,虽然并没有像萨尔一样追求文学上的进步,但却本能地拥有对生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大多数情节上,导演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出现的场景、人物和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将人物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主角迪安狂放不羁,生活从不循规蹈矩,但是内心对于文学和女性有种天然的渴望,这让他显得既充满男性魅力又有些疯狂的野性。

影片所有的情节都没有逃出“公路”的范围,砍掉的大部分见闻都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性”方面却没有像小说那样选择了回避或淡化,而是大胆的描述了同性、两性的各种疯狂举动,这严重影响到影片的观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垮掉的一代”有出格的举动,但在反映真实史实时应该点到为止,虽然这样极大丰富了人物形象,却会因为夸张的行为激荡起观众内心不安的情绪,总体来说,有利有弊。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3)

02、爱情线、友情线和亲情线交相穿插,构成了影片的情感线索,浓郁的感情基调加深了影片基于小说情节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

影片以萨尔和迪恩的所谓兄弟情为突破口,伴随着两人穿越美洲大陆的行迹,迪恩的身边出现了玛丽卢和卡米尔,萨尔的身边出现了特丽和劳拉。其实,在小说中,迪恩身边的女性如走马灯般轮换,但是玛丽卢和卡米尔却是两个最典型女人的代表。

玛丽卢对迪安如飞蛾扑火般迷恋,小说中她从15岁认识迪恩并疯狂的爱上了他,于是他陪着这个永远长不大的男人开始浪迹天涯,可是这种爱对玛丽卢来说是个无底洞,一段感情中,当一个人想长久而另一个人无动如衷时,考验的就是那个坚持者的耐心,可惜最终玛丽卢认清了现实,归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与旧金山的一个旧汽车经营商结婚生子。

卡米尔的爱比玛丽卢更加坚定,为此,她能容忍迪安在外花天酒地,却无法面对深夜中心灵的拷问,她一次次伤心又一次次妥协,这种爱是单方面无条件的,可是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在幻想破灭之后和迪安离婚,卡米尔并不像玛丽卢那样张扬随性,在感情中,她们都是失败者,原因在于“垮掉一代”离经叛道的思维模式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4)

萨尔遇到特丽是一段犹如环境般美妙纯真的感情,可是在现实的打压下,他却发现这是一段必须要割舍的爱,劳拉的出现让他认清了现实,他兜兜转转之后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纯真与温柔,这并不是说劳拉就是最合适的人,而是由于多年的痛苦纠结之后,萨尔已经逐渐成熟,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之所。

对于萨尔和迪恩的兄弟情其实是如泡沫般虚幻的脆弱关系,他们开始于情义,但在墨西哥,迪安不但放弃了患病的萨尔,在小说中更是描写了他盗窃了萨尔的财物。在这样环境下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很可惜,在当时,没有什么比享乐和自由更令人向往的。

当迪恩再次找到萨尔时,他还想找回当年的情谊,可是思想的成熟让萨尔宛如隔世,境界的不同步已经让他们产生了隔阂,这正是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也真实再现了当时种种荒诞而真实的兄弟情谊。

迪安和萨尔的不幸根源都在于家庭,迪安想要寻找父亲,而萨尔怀念已经过世的父亲。父亲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清晰而模糊,也构成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导演在萨尔上路前特意给出萨尔伫立墓地的镜头,父亲的情感是他们出发的动力和旅途的终结,也预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终结。

这三种感情彼此照应,构成了影片的情感线索,而在故事之外浓郁的感情渲染让我们更加关注于人物的内心变化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5)

03、美国梦的构建,从梦境之巅坠入无尽深渊,实现对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上进与堕落的二元对立的解构。

小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强调心灵的顿悟、体验和启示,这与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倡导的遵循自然相一致,在描述萨尔和迪安逃脱虚幻生活寻求生活目标时,表现出了对于现在和过去,上进与堕落的二元对立思想的解构。影片也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美国梦的构建,并以此为蓝图进行拆解和分析,从浪漫主义到理想主义,从精神至上到唯物主义构建出属于当代人的梦想乌托邦。

最开始,萨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小说用“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来映射毫无斗志的萨尔内心,可是他遇到了迪安,在影片中,迪安充满了朝气,给萨尔灌输了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展开一次西行旅程,感受生命澎湃进取的脉搏,享受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这其实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6)

萨尔在旅途中认识到人生的奇妙和世界的博大,他不再感到筋疲力尽,反而清晰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与迪恩始终充满了斗志不同,萨尔起初是颓废的,可是影片的起伏正在于萨尔和迪安对生命理解的对调,当萨尔厌倦了这种洒脱自由的生活时,也意味着他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迪安是他的引路人,可是在幸福的家庭和向上的事业面前,迪安毫无长进,他从一个“想要写诗”的蓬勃青年逐渐沦为了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中年男子。

小说借用两者思想和命运的走向来隐喻同样起步,一个达到梦境之巅,一个坠入无尽深渊,差异就在于他们追求的梦想和行为发生了偏差。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在精心勾勒出二元对立的消解和梦境的幻灭过程。

迪恩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观众并不能理解他的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义。迪恩的自我毁灭体现在他的受伤上,这使得他逐渐与社会疏远、消融,最后变得连他自己也无法真正地认清自我。萨尔从最初的狂热分子逐渐的冷静、平和,他从写作中重新找回久违的归属感,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之中,这其实就是对于二元对立思想的一次解构。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7)

04、缺乏对垮掉一代真正深入的理解,让影片浮于表面,缺乏对公路中心灵的提升,无法展现其先锋性。

影片在表现小说意境时并不是尽善尽美,陈寅恪曾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 为此文化所化之人, 必感痛苦, 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 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垮掉的一代只是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的统称,尽管导演做了详尽的准备,但是我们发现他仍然聚焦在社会迫害和思想钳制对于垮掉派人性的摧残,对于个性的扼杀导致他们拒绝妥协,从思想到行为他们都表现出叛逆者的姿态,但是却不能忽视他们的先进性与自由意志的可取性。

尽管他们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打压,使得他们精神困苦,不得不寻求解脱式的行为方式,但是他们对于开创美国历史、文化新阶段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体现在小说中就是萨尔对于写作的坚持,也是凯鲁亚克的真实写作。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萨尔都在创造小说,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反映的就是在传统价值观念崩塌后如何在新世界中探索属于这一代人可行、可取的精神追求。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8)

可惜的是导演只是强化了特定时期的颓废主义,却没有考虑他们行为的先锋性。对于垮掉有一个很生动的说法:“在一个雷电 交加的夜晚, 别人都畏缩在厨房里, 他祖父却挥舞着 煤油灯冲到外面, 对闪电疯狂挑战”。这表明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垮掉一代在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也从未停止,他们面对强权无所畏惧,表现出对于生命本身的强烈冲动,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意志是垮掉一代反叛与追求的根本。

表面上他们离经叛道行为乖张,但是他们本性纯良温和谦逊。凯鲁亚克就曾说过“他从来与任何暴力、仇恨和残忍无关,他们反叛是为了忠实于自我, 他们抗争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本性”。可以看出,他们始终在追求新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理念,他们行为表现出的是对价值观念的渴望而不是仇恨,所以导演尽管对公路电影很有经验,但是对于垮掉一代的核心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仍然聚焦在影片的故事性上,而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解析,着实可惜。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9)

05、寻根、成长、救赎的精神探索主题与“垮掉”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让观众体会那个一去不复返时代的唯一性和复杂性。

“在路上”其实是一种精神状态,涉及到身体、精神、时间和空间,这是一种自我标榜的仪式,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颠沛流离的寻根苦旅伴随着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自我价值的救赎,这必须放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环境下进行解析,萨尔和迪恩在原本生活中迷失,他们放弃了安定刻板的生活方式,开始了对自我的一场精神革命。

实际上,《在路上》创作于1947年夏天到1950年秋,这是对于凯鲁亚克四次横跨美国旅行的真实记录,他把这一路上的经历、感受、精神的探索和追求都融入到了迪安这个人物之中,他以一种随心所欲的方式解构和颠覆传统,体验尼采的哲学思想和中国禅宗文化。他并不惧怕这条荆棘遍布的道路,在精神苦旅中寻找慰藉和依托。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10)

萨尔则是突破了贫富、种族限制,甘愿贫民化,这对于中产阶级的萨尔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尝试,而最终他也在自我放逐中体会到了属于边缘人独有的那份孤寂和落寞,他说“我希望我是个住在丹佛的黑人,甚至是个贫穷的干重活的日本人,可我偏偏是个穷愁潦 倒的绝望的白人”,对于身份的认同障碍和自我价值的苦苦追求是垮掉一代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萨尔的成功解决,也意味着跨掉一代崛起的命运走向。

萨尔和迪安代表了垮掉一代的两个方面,萨尔代表垮掉派对于精神的追求,迪恩代表了垮掉派对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释放,迪安引导萨尔实现了精神救赎,最终却没能实现自我拯救。在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他们的关系体现出垮掉一点的共生共荣关系,在个人方面,他们是唯一的,在共性方面,他们又展现出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复杂性,这部小说和电影从不同方面实现了对于特定环境下垮掉一代的展现,这种探索精神尤为可贵。

垮掉的一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11)

结语:

凯鲁亚克是跨掉一代的杰出代表,也是最能体现和领悟这代人精神的作家,他最早认识到这种思想的本质,也预见了其中的危险和弱点,这场运动应该通过精神上的探索来追寻生命意义的本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生活的放纵上。

导演塞莱斯在故事完整性方面可圈可点,对于表现人物张力和情感走向有深入的刻画,但是在凸显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精神实质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路上》可以作为“垮掉一代”的宣言,萨尔作出了四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他的反叛并不彻底,这是凯鲁亚克身上带有的妥协性的象征,但是从历史走向上来看,垮掉一代仍然肩负着巨大责任不断前进,他们仍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只是那个时代微缩的一个场景,并不能以偏概全地总结他们的精神实质,应该更深入地去研究他们的思想变化和行为特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