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对仗句大全(如何玩转律诗的对仗)

唐诗对仗句大全(如何玩转律诗的对仗)(1)

告各位朋友:

律诗平仄格律部分已经讲完,想了解更多的朋友请查阅我发布的其他文章,如有疑问请找我一起沟通交流。下面涉及的知识是更深层次的字法、句法和章法的问题,敬请期待……

唐诗对仗句大全(如何玩转律诗的对仗)(2)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位置:

对仗也称“属(zhǔ)对”。唐代宫廷中的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也把两两相对的对偶句称为“对仗”。

四联的五律和七律一般要求中间两联(颔、颈两联)对仗,这是普遍规律。此外还有在中二联对仗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如: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或者在中二联对仗之外,还在尾联用对仗的。

如: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榴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清沈德潜评点此诗说:“初唐每多对结。”即指以对仗作结。

也有一些律诗只在第三联用对仗。

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种颔联不用对仗的律诗,常在首联用对仗。前人称首联用对仗的为“偷春体”,意谓似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全篇用对仗或全篇不用对仗的律诗均属例外。

前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者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总的说来,四联律诗的对仗通例是用于颔颈两联,而尤以颈联的对仗偏严求工。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

绝句的对仗则较自由:可不用,可全用,也可只用于一联。

二、对仗的要求:

1. 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

如唐玄宗李隆基《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2. 义类相对:相对的词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或类别,如天文、地理、人事、行为、植物、动物、器物、颜色、数目、方位等。

“义类”主要是就实词而言,虚词则无此划分。如(皆只出中二联):

其一: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其二: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其三:

双树为家思旧壑,千花成塔礼寒山。

洞宫曾向龙边宿,云径应从鸟外还。

要在对仗中做到每一字(词)义类都相同是不大容易的,只要多数相对的字或句中主要的字义类一致就行。义类的范围也可大可小。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范围更大的生物对了。

律诗相对仗的两句句法结构一般也相同,但只要做到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太一致也是允许的。如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从句法关系上看,上句“人径”是“无”的宾语,而下句“何处”是“钟”(用成动词,指响起钟声)的状语。

宋代以后,律诗的对仗逐渐趋向于要求结构也完全一致。律诗对仗句中句法结构完全一致的占多数,特别是颈联的对仗尤工稳。

特别提示:律诗中间二联的对仗中,也包含了平仄的因素,即相对仗的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

  1. 工对:即工稳的对仗。这被认为是最好的对仗。律诗中的工对主要有以下几种:(1)反对:用反义词相对。这也是上承六朝骈文的一种对仗方式。律诗中的“反对”,是以词性和义类相同的反义词为对,从而成为“工对”。

如:沈佺期《杂诗》: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反对”不是指出句和对句在旨意上相反相违,而是从相反的角度说明同一旨意,或者表现相关的景象,这就是所谓“理殊趣合”,也就是明人胡应麟所说:“然二者理虽相成,体实相反。”

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联皆写边塞景色。上联“出汉塞”与“入胡天”所指同,皆用以衬托自己出使边地,但字面上却相反。“孤烟直”与“落日圆”都是边塞黄昏时的景象,但“直”“圆”义反。

“反对”的诗句并非相对仗的词全都意义相反,而多是关键性的词意义相反。这种词大多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

如:岑参《送张子尉南海》: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崔曙《途中晓发》: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高适《送郑侍御谪闽中》: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中“反对”所用的反义词往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义词,只要大致具有相反的属性即可。

如:李白《过崔八丈水亭》: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皇甫冉《同温丹徒登万岁楼》: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2)当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如:李商隐有一首诗自题为《当句有对》: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律诗中当句对如运用于相对仗的出句和对句,必然会形成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李商隐诗中,颔联“池光”与“花光”自对,“日气”和“露气”自对;而“池光”和“花光”又分别与“日气”和“露气”相对。颈联的“游蜂”“舞蝶”与“孤凤”“离鸾”的对仗亦同。当然,如果不处于对仗句中,就只是纯粹的句中自对,如上举李诗首联下句“秦楼”与“汉宫”自对;尾联上句“三星”与“三山”自对,下句“紫府”与“碧落”自对。

(3)词性、义类和结构都相同的对仗。

如:唐人祖咏《七夕》: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易”“难”又是“反对”)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皇甫冉《巫山高》: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4)诗文中常对称使用的词用于对仗。这类词义类不一定相同,但常连用或对称使用,如“诗”“酒”,“兵”“马”,“金”“玉”,“人”“事”,“人”“物”,“琴”“剑”。

如:岑参《送卢郎中除杭州之任》:柳色供诗用,莺声送酒须。

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耿湋《春日即事》: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

杜甫《野老》: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2.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指不太工稳的对仗。

律诗中常见的“宽对”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1)互相对仗的词词性相同,但义类不同。

如: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崔涂《除夜有感》: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岑参《首春渭城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

“宽对”中也还不时夹有“工对”,如上岑参诗中“白”“青”相对,为颜色对。

(2)半对半不对。多见于颔联或首联。律诗对仗求工的多在颈联,故颔联的对仗有的只是半对半不对的“宽对”。

如:梁献《王昭君》: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储光羲《题虬上人房》:入道无来去,清言见古今。

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主家山第早春归,御辇春游绕翠微。

张说《湖山寺》: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偏枯对。宋人孙奕《履斋示儿编·诗说》中举到杜甫诗中的不少例子,认为以二事对一事(也包括人)是“偏枯对”,还认为这是“白圭之玷”,“不可效尤”。但所列二事都是习用的连语(如“贫病”“宠辱”“儿女”等),用它们与一事或一人相对,实是一种宽对。

如: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以二树对一树)

杜甫《偶题》:作者皆殊列,声名岂浪垂?(“作者”非并列关系,是一事,而与并列的“声名”对。)

又《人日》: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以二事对一事)

杜牧《题青云馆》:四皓有芝轻汉主,张仪无地与怀王。(“四皓”是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与战国张仪对。)

3. 流水对:也称十字格(五言)或十四字格(七言),指出句和对句互相对仗,但意思上又一脉相承,合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势如流水,不能颠倒。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王维《宴梅道士山房》: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中夜》: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于武陵《赠卖松人》: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杜甫《诸将五首》之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4. 扇面对:也称“隔句对”。律诗中运用得不多,即下联上句与上联上句对,下联下句与上联下句对。

如: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画图。

应经帝子渚,同泣舜苍梧。

又《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

郑谷《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之二: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

“扇面对”上下两联的平仄仍遵循律诗的“黏”“对”规律,不因对仗句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5. 错综对:两句中互相对仗的字词不处于同一位置,而是交错成对。这在律诗中更为少见。如唐人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唐诗对仗句大全(如何玩转律诗的对仗)(3)

6. 借对:借用一字的意义或声音构成对仗。这种对仗在律诗中较多。借义的借对,实际上是利用词的多义性或多种用法形成对仗。诗中用某词的甲义,而借其乙义与相应的词对仗。

如唐人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中说此诗“‘累月’‘浮云’,妙用活对”。指的就是这种借对。“累月”在诗中的意义是淹留时光,“浮云”在诗中的意义是不值得留恋,但“月”的另一义是月亮,与下句“云”的常用义相对。

再如:张九龄《旅宿淮阳亭口号》:故乡临桂水,今夜眇星河。“星河”即银河,这里借“河”的“河流”义与“水”对。

下面再举几例:杜甫《寄韦有夏郎中》:饮子频通汗,淮军想报珠。(“饮子”,诗中指汤药,借“子”的指称义与“君”对。)

又《绝句二首》之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借“燃烧”的红色之义与“白”对);

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烟波澹荡摇空碧,楼阁参差倚夕阳。(“阳”为红色,与“碧”对。);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指石头城,晋伐吴时,吴降于此。这里借“头”可作方位词而与“底”对。);

金代元好问《李屏山挽章》:牧之宏放见文笔,白也风流余酒樽。(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借“之”可作虚词而与“也”对。“白”指李白。)

在数目字的对仗上,往往可以借用一些包含着数量性质的词与数目字相对。

如:孟浩然《题义公禅房》: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崔曙《奉试明堂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钱起《送少微师西行》:人烟一饭少,山雪独行深。

李洞《送云卿上人游安南》: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

借音的借对,是把修辞中的谐音运用于对仗。

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之一: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借“楠”与“男”同音而与“母”对);

刘长卿《松江独宿》: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州。(借“沧”与青黑色的“苍”同音而与“白”对);

郎士元《送贾奚归吴》:水容清过客,枫叶落行舟。(借“枫”与“风”同音而与“水”对)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借“皇”与“黄”同音而与“紫”对);

杜甫《秋兴八首》之七: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借“渔”与“鱼”同音而与“鸟”对);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借“杨”与“羊”同音而与“鸡”对,又是偏枯对。);

杜甫《恶树》: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借“枸”与“狗”同音而与“鸡”对,同时又是偏枯对。)。

甚至还有借义再借音的,当然这种情形十分少见,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朔”当“北”讲,而又借“北”与“白”音近,与颜色字相对。

四、律诗对仗中的避忌

律诗对仗中最主要的避忌就是“合掌”,即“正对”。指对仗中的一种情形:相对两句意思相同,或者命意的角度完全一样。

要避免“正对”,做到命意不同,一个关键问题是要避免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同义词相对就成为了律诗对仗中的避忌,因为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合掌”,自然更不能用相同的字构成“同字对”了。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说:“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沈(佺期)、宋(之问)二君,始加洗削,至于盛唐尽矣。”

其实,这类用同义词相对的诗,由唐至宋,时有所见,并非“至于盛唐尽矣”。如:王勃《别薛华》: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骆宾王《灵隐寺》: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即如沈佺期诗中也偶有所见,如《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只不过沈诗中运用了句中自对(“旦”“暮”,“风”“烟”),而弥补了“同”与“共”同义字相对的缺点,犹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支离”“漂泊”义近(“支离”犹流离),“际”“间”同义,从这几个词看是“正对”,但“东北”“西南”属“反对”,“风”“尘”与“天”“地”又是句中自对,弥补了对仗上的缺陷。

只要对仗中运用了其他工对手法,个别近义或同义词相对也不是绝对不允许的。当然,这种近义或同义词对最好不出现。

为了避免形成近义或同义字(甚至同字)相对,有时诗人采取改换字面以避复的做法。如杜甫《诸将五首》之一;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此指胡骑入关后发冢掘帝王墓。“玉鱼蒙葬地”指皇族之墓。据《陈书·沈炯传》载沈奏表中有“茂陵(按,汉武帝陵)玉碗,宛出人间”之语,为避上句“玉”字,杜甫改为“金碗”,而不显痕迹。

以反义词相对固然是理想的对仗,但律诗中不少对仗并非如此,往往是命意的角度不同,起码要避免“正对”。

如:贺知章《送人之军中》: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都是写边塞气候与内地异,但上句写天气,下句写时令。

孟浩然《归终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句写自己与朝廷的关系,下句写自己与故旧的关系。

又《赴京途中遇雪》:穷阴连晦朔,积雪遍山川。都说天气阴冷雪大,但上句写时间之长,下句写地域之广。这类例子中的对仗虽不能说是“反对”,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因此不是“合掌”。

“合掌”的另一种情形是指须对仗的颔、颈两联的对仗形式全同,即句型结构完全一样(须注意的是中两联,而不是指相对仗的两句;相对仗的两句倒要力求结构一致)。律诗中二联,诗人都注意上下联各用一种句型结构,

如李白《送友人入蜀》的中二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上联的结构是:主语(“山”“云”) 状语(“从人面”“傍马头”) 谓语(“起”“生”);下联的结构是:主语(“芳树”“春流”) 谓语(“笼”“绕”) 谓语(“秦栈”“蜀城”)。

如果中二联句型结构一律,也是“合掌”。

如宋人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池》: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荫。

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中两联四句的结构都是主语 谓语 宾语,主语和宾语又都是偏正词组。

到了明清,这种要求愈见严格,甚至中二联每句后三字(节奏为3或可分为1—2)都要求两两结构不雷同。

忌“合掌”,避免了相对的句子意义雷同,使律诗在有限的句子里容纳更多的内容,具有摇曳多姿的句式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和表现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