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悬疑剧解析(从风起陇西看历史剧的风向)

作者:原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电视剧《风起陇西》一句“起风了”,意味深长,无意间道出了历史剧的曲折。如今的历史剧,一度被观众认为不再是熟悉的扮相、剧情拖垮、对白新潮、史感消失,打着历史的旗帜,却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被现代风情过度填塞,是当下历史剧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剧与史的尴尬割裂,是历史剧在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两难处境反映。

风起陇西悬疑剧解析(从风起陇西看历史剧的风向)(1)

电视剧《风起陇西》海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传》等历史剧演绎英雄传奇。话本故事虽与历史真实背离,却无损历史的崇高。戏剧化演绎的历史故事培植了几代人朴素的英雄情怀和梦想。与英雄同路使普通人期待历史的偶遇和命运反转,激发了向历史而生的超越意识。戏剧的舞台、似是而非的英雄、降维的历史知识,普罗大众却从中把握了所需的人生律动。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大剧兴起。亦步亦趋追随正史,剧情统摄于正说中,创作分寸得体。发乎情止乎礼的风格,温柔敦厚的人物设计,中规中矩的艺术渲染,维护了历史的道统和教化。岁月的沧桑与观众的历史期待吻合,这一时段历史剧被观众称为正剧。

随着个体审美意识凸起,2010年之后迎来了《甄嬛传》《琅琊榜》《延禧攻略》等宫斗剧、阴谋剧的浪潮。庭院深深的宫廷取代历史江河,权力游戏代替了历史大事记,女主的历史性成长近似“杜拉拉升职记”,现代职场经历与历史经验有了诡异的交点。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芒照射,有了新的景观,历史的厚度能满足每个穿越时间窄门的探猎者。

《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开启了历史剧另一个路径,悬疑、解惑开辟了历史剧的另一种方式。原著作者马伯庸认为,“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永远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片段与表象……我的工作,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严格来说,《风起陇西》并非一部三国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历史的色彩出现新的斑斓,面对魔幻的历史印象,不知几分属于史,几分属于剧。

知识的在场、事件的闭合、意义的救赎,是一部历史剧主要构成要素。历史知识不仅为事件制造发生现场,还为杂乱记忆廓清了源头。知识的细密精准考究,可以击穿现实限制,走入另一个体系完备、秩序井然的未知世界。故事的发生依靠“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而延伸历史故事是为意义的救赎,但只有获取完整的过去才能赎救。虽然《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等剧架空历史,但没有放弃历史之问:追问印刻历史悲情的普通人快乐内涵,衡量“不良人”的生命重量,探寻游荡漂浮小人物冒险卫国的意义。尽管价值支点有时勉强,但却对每个曾经存在的生命表达了致敬,不让那些默默生命遗弃历史荒原。正史中往往有众多“恒星时刻”,人们记住的也只是那些创造千秋功业的恒星。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在恒星无法照亮的黑暗,才是真正的生活空间。展示如蝼蚁般的普通人如何在恒星的背影中、在时间的碾压下倔强地活着,记录小人物沉重的呼吸和悲凉的声音,也应当是历史剧不能忽视的,因为这也是历史真相的一部分。

今天,历史剧审美的倦怠往往源自于对历史认知的匮乏和态度的浅薄,“为了使现代人能够熟悉历史进程,越来越偏离古老的道德情感,偏离历史寓意”。虽然一些历史事实固然真伪难辨,但“通鉴”方能“资治”。用游戏化的剧情迎合观众,煽动对历史的偏见,带来的只能是无端揣测的历史黑洞,失去历史的情怀和智慧。历史一直与我们同行,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可以注入现代智慧,但不是注水,加入烧脑、无厘头的故事,悬浮历史。历史剧注定要额外承受记忆的负重和考验,讲述历史是传递对正义事业的信任,鼓励追求时间刻度的勇气。尊重历史,也是尊重自己。历史从不可笑,历史剧也不应该可笑。

“历史是清晰的过去,是获取过去的空间,是对来源的意识。”走入历史,探秘揭示现实与未来的脉络和逻辑,让历史成为“今天法庭上的证词”,这是历史剧的风向。(雷军)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