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常见重点古诗词(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微”的用法。

“微”是个一词多义词,它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副词。

我们先来介绍“微”作形容词时的用法,一共有6种。

《说文解字》中说:“‘微’,隐行也。”也就是隐秘地行走。与这个本义有关的是复合词“微行”。“微行”是指古代尊者隐藏身份变换服装出行。看第一句“从数骑(jì)出,微行入古寺”,这里的“微行”就是“变装出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平民的衣服出去,进了一座古庙”。

大多隐秘的知识都是深奥的、微妙的,所以由它的本义还可以引申出“深奥,微妙,精妙”的意思。例如《屈原列传》中有一句,“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这里的“微”就是“精妙”的意思,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屈原的)文笔简约,语言精妙,志趣高洁”。

形容词“微”还有“轻微”的意思。左边第三句“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这里的“微”就是“轻微”的意思,全句翻译为“动起刀来非常轻微,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我们前面说过,“微”的本义中有“隐秘”的意思,而细小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由此又能引申出“细小,微小,微弱”的意思。左边第四行“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这里的“微”就是“微弱”了,全句意思是“微弱的风鼓动波浪,水和石相互碰撞”。

当“微小,微弱”形容人的地位时,就是“低贱卑微”的意思。例如这一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这里的“微”就是“卑微”的意思了,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

当“微小,微弱”形容一个国家时,就是“衰微、衰败”了。左边第六行“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这里的“微”就是“衰微”,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微了”。

“微”作副词时,最常见的有四种用法。

首先,“微”可以表示“稍微,略微”,左边第一行“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里的“微”就是“稍微”,指的是“(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稍微地点点头赞许”。

由“稍微”可以引申出“微”的另一个意思“隐约”。例如《口技》中的这一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就是“隐约”的意思,句意也就是“隐约中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

“微”作副词时还可以表假设,译为“如果没有,要不是”,左边第三行“微斯人,吾谁与归”,这里的“微”指的就是“如果没有”,句意也就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将同谁一道呢?”

让我们再回到“微”的本义,如果“隐秘”用来表示一种秘密的状态,就是“偷偷地,悄悄地,秘密地”,例如这一句“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这里的“微”就是“秘密地”意思,句意也就是“赵王派人秘密地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

说到这里,“微”的本义就讲完了,内容比较多,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首先,我们讲了“微”的本义是“隐秘地行走”。

大多隐秘的知识都是深奥的、微妙的,所以由它的本义还可以引申出“深奥,微妙,精妙”的意思。

形容词“微”还有“轻微”的意思。

细小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由此又能引申出“细小,微小,微弱”的意思。

当“微小,微弱”形容人的地位时,就是“低贱卑微”的意思。

当“微小,微弱”形容一个国家的时候,就是“衰微、衰败”了。

“微”作副词时可以表示“稍微,略微”。

由“稍微”可以引申出“微”的另一个意思“隐约”。

“微”作副词时还可以表假设,译为“如果没有,要不是”。

最后“微”还可以表示一种秘密的状态,译为“偷偷地,悄悄地,秘密地”。

怎么样,“微”的这些用法你都学会了吗?我们下节课再见!

中考语文常见重点古诗词(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1)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2)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3)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4)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5)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6)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文言实词/虚词超详尽讲解(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