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规范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都是落地的问题)

9月20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改革规划许可、用地审批和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报批制度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介绍,自然资源部近期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集中推进两项改革:一是改革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这主要是面向企业和群众;二是改革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报批制度,这主要是面向地方人民政府,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自然资源部规范用地规划许可证?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自然资源部规范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都是落地的问题)

自然资源部规范用地规划许可证

9月20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改革规划许可、用地审批和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报批制度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介绍,自然资源部近期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集中推进两项改革:一是改革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这主要是面向企业和群众;二是改革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报批制度,这主要是面向地方人民政府。

有记者提问,规划许可和内地审批在内容上高度相似,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的改革?

赵龙介绍,这两项改革,一个是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一个是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报批制度。改革有两个大背景:第一个背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第二个背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这两项改革都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他说,大家知道,过去的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分散在两个部门,规划许可在规划部门,用地审批在原来的国土部门。规划许可依据的是城乡规划,用地审批依据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各自形成了一套审批体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机构改革,中央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决定是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融合为一个规划,叫做“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多规合一”;

第二个决定是组建了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在这个背景下,机构和职能整合以后,我们也对原有的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梳理和调研中,以及跟企业接触中发现,这两项审批制度确确实实是高度相似的,包括审批的形式和审批的内容。举个例子,在项目立项之前有两项前置审批,一是规划的选址,二是用地的预审。规划选址主要是解决项目能不能在这儿选址的问题,用地审批主要是解决能不能拿到这块地的问题。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两项都是所在项目能不能在这个空间落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回事儿。但是,因为原来是属于不同的体系,所以大家要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申请、审查和报批,产生了大量的重复和浪费。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两项审批制度,即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进行系统梳理,凡是能够合并成一块的、高度相似的,我们都进行了合并,这就形成了“3个合并”和“1个简化”,目的是方便相对人减少行政资源的浪费。

赵龙指出,记者刚才提到为什么这个时间开展这项改革,实际上是三句话:第一,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这两项改革创造了条件。第二,这两项改革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自然资源领域具体的重要成果。第三,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英明和正确,对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龙还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与广大企业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机构改革前,由于规划职责分属不同的部门,行政相对人需要向两个部门分别申请城乡规划许可和建设用地审批,其中很多内容高度相近,客观上存在同类事项多头审批、重复审查、交叉审查、流程复杂等问题,增加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影响了投资落地的效率。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为改革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创造了条件。自然资源部党组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便民利企,着眼于解决规划许可、用地审批中的“堵点”“痛点”,出台了《关于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 “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通知》,通过“3个合并”“1个简化”,即,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多测整合、多验合一,简化报件审批材料等,进行了流程再造,完善了便民措施。改革后,审批事项将大幅度合并精简,报件材料将大幅度减少,审批时间将大幅度压缩,同时也减少了行政资源的浪费,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行政相对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方便投资落地。《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社会公众给予了积极评价并充满期待,坚定了我们推好这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