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高浮雕玉器(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

[鼓励创作,请点击关注本头条号]

战国高浮雕玉器(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1)

1983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春秋早期兽面纹玉牌,黄黑色玉。长6厘米,宽5.5厘米,厚0.2厘米,玉牌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单面饰兽面纹,上、下端居中钻有圆孔。

战国高浮雕玉器(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2)

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的春秋中晚期龙纹玉牌,青玉质,部分受沁呈乳白色,玉质极细。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玉牌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上、下端居中钻有圆孔,为玉组佩的主体。两侧对称装饰龙头,做瞠目吐舌状。四周的牙脊实为两侧龙首的口舌、鼻、目、角的轮廓,细部填以缜密的束丝纹和鳞纹。整器密布不减地浮雕纹饰,刻工精细,密不透风但绝无杂乱拥挤感,整体布局合理协调,线条章法清晰流畅,堪称绝世精品,被誉为“春秋第一玉浮雕”。类似玉牌在江苏省苏州市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和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国赵卿墓也有出土。

战国高浮雕玉器(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3)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春秋晚期龙纹玉牌,浅褐色玉料,局部带浸蚀,边缘微缺损。长12.5厘米,略呈扁平长方形,边缘带规矩的齿牙饰。器表以浅浮雕技法琢磨蟠虺纹,纵横排列,疏密有致,犹如满地蟠虺在蠕动,并以阴线绞索纹将蟠虺纹分为三区。

龙纹玉牌与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有一脉相承的气息。如果说良渚神徽是史前时期巫玉时代对大自然神秘崇拜的文化体现,夏商周三代的饕餮纹饰符号就是神玉时代对鬼神敬仰的延续,春秋时期以后的龙纹就是王玉时代对“天命所归”和“君权神授”的膜拜,其中人文信息传承有序、延绵不绝。

战国高浮雕玉器(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4)

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楚国墓群3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兽面纹玉牌,变粒岩,乳白色,有褐色沁斑。长5.8厘米,宽2.95厘米,厚0.5厘米,长方体。体扁薄,两角呈弧形,下部居中有一圭形穿。两面饰纹相同,约四分之一为素面,余饰兽面纹和筒化龙纹。此应是固定于器物上的附件。

春秋晚期,浅浮雕技法开始大力盛行,使得玉牌的造型更加富有立体感。此时开出的玉料厚薄十分均匀,玉料的厚度甚至从0.4cm减少到0.2cm左右,可见工艺之精。当然,也有例外。特立独行的秦式玉器流行较浅的阴刻及透雕,不见或罕见浮雕,因而缺乏立体感。

战国高浮雕玉器(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5)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春秋晚期龙纹玉牌,材质细腻,晶莹透明,为上等和田白玉质地。长10厘米,器呈长方扁平体,一角残缺。在器物的底中部位留出一个长方形突面,其他部位镂空,两面饰纹,通体阴刻方折秦式龙纹,器物表面留有朱砂,典型秦式玉器。玉饰外突面底面有一横深槽,以便将玉饰嵌入片状物中,应该是重要器物上面的嵌饰,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战国高浮雕玉器(春秋时期玉器②玉牌)(6)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龙纹玉牌,青玉质。长4.1厘米,宽3.1厘米,厚0.15厘米,薄片体,大至呈长方形。一面光素,一面双勾阴线雕刻龙首纹,上、下两端刻齿脊,左、右两侧各钻有上、下对称的小透孔,用以缀饰。玉饰片很薄,一面还刻有纹饰,工艺精湛,这对开料等工艺有很高的要求,反映出春秋时期制玉工艺的高水平。此器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春秋玉牌饰纹饰基本相同,尺寸大小也基本相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