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

点击标题下「文化宝山」可快速关注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1)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2)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3)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4)

他是第一批考进宝山(勤艺)沪剧团的学员,

他是杨飞飞先生唯一的男徒弟,

他是“陈化成”、“渔港新歌”、“赤道战鼓”、“茶花女”、“龙凤花烛”、“孤岛血泪”、“绝处逢生”、“母与子”等宝山(勤艺)沪剧团明星剧目的导演,

他是杨派第一号“铁粉”,

他是 -- 江建平先生,

他最好的朋友都称呼他小名,“阿方”。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5)

1952以前,阿方爱的是话剧,

1952年以后,他便最爱沪剧了。

1952年,阿方考进了勤艺沪剧团,

从此,不管顺流逆流,人前人后,

他都再没变过自己心里“沪剧人”的颜色。

从此,其余都只是他山之石了,

只是拿来琢磨那块玉的器具而已了。

因为他得了一位恩师,杨飞飞老师,

为他今后的人生坐标,重新定了个原点,

于是无论再如何纵横驰骋,

总清楚来处,

知道去处,

断是不会迷路的了。

刚进团时的他,

年轻、主动、聪颖、灵敏,

什么都愿意参与,

什么都愿意学习,

赵春芳、丁国斌两位沪剧大家,

都开始打起了这个小青年的“主意”。

面对如此沉重的两根橄榄枝,

阿方也一时慌了神。

两位老师分别私下找了他,

聊聊近况,谈谈人生,

收徒之意恳切,

传艺之情真诚。

阿方突然有一种一女难嫁二夫的窘迫,

好在他是机灵百变的,

大而化之,用江湖语气说:

“我实在不想拜一个男师傅”

他实在舍不得两位先生感到失落,

就让我做个狂小子...

“哦?不想拜男师傅啊,那做我徒弟你愿意吗?”

杨飞飞先生的介入,真正化解了赵、丁两位先生“抢徒弟”的小尴尬,

阿方真正松了一口气,

更何况,杨飞飞先生,才是他内心无可取代的老师。

进团以来,虽日子不长,

可阿方却早已经被杨派迷倒,

一场“抢徒弟”的趣事,却成了杨飞飞先生收下人生中唯一一位男徒弟的契机,

阿方对这位师傅,也由此,从崇拜,多了一份感激。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6)

(杨飞飞先生、江建平先生师徒合影)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7)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死记硬背总还是简单的,学以致用方才见功夫,杨飞飞先生是慧眼独具的,她晓得她这个徒弟,平日里涉猎甚广,不光是演唱表演,那灯光、道具、舞美、台词剧本,都因为个人的性格和兴趣,在团里的日常演出过程中,玩了一个遍。

“我们团要自己培养一个导演!

一个对沪剧事业有热情,业务上有能力,思路开阔的导演!”

在杨飞飞先生的一力举荐下,在团里马志傑指导员的运作下,阿方得以进入了戏剧学院导演专业深造学习。

他也的确不负众望,系统的学习以及深刻的思考,都逐渐积累出一个出色戏曲导演的底蕴。

我师投我以桃,自当报之以李。

阿方整天为如何提升演出效果,如何更进一步调动观众情绪,如何将沪剧叙事的节奏,进行调度变化,为整体效果服务,绞尽脑汁。

当时,传统沪剧的演出,舞台以平面为主,而其他一些更具冲击力的演出形式中,舞台更立体,更错落有致,于是阿方尝试将“派洛枋”(Platform音译)引入沪剧演出,营造整体舞台更丰富的层次感,多次尝试后,大获好评,被同事、朋友们戏称为“派洛枋导演”。

“派洛枋导演”,阿方其实是接受并喜欢这个称呼的,它代表了一种不断尝试、摸索的实践精神,代表了一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阿方对剧团事业的责任心,和对恩师杨飞飞先生的感激之情,他也在这孜孜不倦的探索尝试中,形成了自己注重细节、注重合理性,注重氛围营造和舞台节奏的个人风格,将沪剧表演的唯美、真实融洽结合。

随着一系列漂亮答卷的呈现,“徒弟”的技艺和信心都在不断提升,“师傅”的满意的笑容愈发灿烂,“绝处逢生”在美琪大戏院上演,一个怀着感恩的心导,一个怀着扶持的心演,师徒俩齐心合力,为观众奉上了一台高质量的沪剧戏码,观众们甚至抛下了家里电视机里的“姿三四郎”不顾,赶到剧院观赏,造成当时连续演出,连续客满的场面,成为剧团激动人心的一次胜利。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8)

(绝处逢生剧照)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9)

阿方一直陪伴着他心爱的剧团和老师,起起落落,

甚至在退休后,

仍倾心于沪剧艺术,

仍倾情于杨派表演,

这份对沪剧艺术的爱,

他一直没有变过,

这份对师傅的感恩之情,

他一直没有变过。

退休前,

他用票房和各类奖项,

回报自己心爱的事业,

回报自己敬重的恩师。

退休后,

他用默默,

但从不间歇的关注,

回应自己的这份坚持,

回应自己不变的爱。

纵使好友相邀出游,

纵使子女归来探望,

每周四下午,

都是他打开电视关心沪剧动态的时间,

或摇头晃脑一番,

或品头论足一番,

或欢欣赞叹,

或顿足感慨,

都是他念兹在兹,

无一日或忘的情怀。

阿方断断续续,

花了近十年时间,

搜集了老勤艺的资料,

尤其,

搜集了与他恩师相关的资料,

自己整理,自己筛选,

自己制定成册,

没有出版,

只做了几本,

与他最要好的几位朋友分享珍藏,

他自己也经常翻看,

随着这一张张剧照慢慢展开,

随着这一份份说明书慢慢展开,

随着这一幅幅剧团生活掠影慢慢展开,

他,

他的老师,

他几十年的沪剧事业,

也慢慢展开,

展开成这一本“申江遗珠”,

重现一段消失的记忆,

他固执着自己的固执,

在他一个人的天地里,

爱着,

持守着

到天荒地老。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10)

(江建平先生编辑整理的《申江遗珠》)

宝山沪剧团近期演出表(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一个人的)(11)

从左边这张照片开始,到右边这张照片,他的爱,没有变过...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之后会在公众号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