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和苏轼的两种人生际遇(重读苏轼卜算子解读苏轼矛盾内心)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居黄州两年的苏轼精神上度过了最绝望的时期。开始了精神上重新找回自己的重生时期。精神上从绝望、困顿走出,陷入纠结于新生的矛盾。苏轼的精神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在思想上从儒家思想主导转变到: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并存。在志向上从期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渴望国家重用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遁世之心。这种矛盾在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现最为明显。这首词现在最常见的理解是在表达苏轼“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诗与历史却从词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在统一的思想主题下,多处出现心里矛盾描写,这正是苏轼矛盾心理的表现。

方山子和苏轼的两种人生际遇(重读苏轼卜算子解读苏轼矛盾内心)(1)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美好意境描写凄凉现实

苏轼首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古人喜欢用残月表达凄凉。李煜的《相见欢》中就有“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描写。用月如钩的状态来表达自己的凄凉处境,同时李煜以梧桐自比,来写自己精神的的高洁。苏轼此句与李煜的描写不谋而合。同时采用了缺月和疏桐两种意向。来表达自己的处境,同时以缺月自比。乌台诗案的精神挫折,黄州困顿生活,让苏轼以缺月自比,表达自己思想的困惑,矛盾。可是自己这个缺月挂在了梧桐之上。梧桐是什么意思?《庄子秋水》记载“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就是凤凰。梧桐乃是时间最高洁的栖息之处。苏轼此处说自己是缺月挂疏桐,看似在描写凄凉处境,实则表达精神高洁。不愿曲于世俗,也无力改变现状。

方山子和苏轼的两种人生际遇(重读苏轼卜算子解读苏轼矛盾内心)(2)

月挂疏桐


生活困顿

次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本词写作时候苏轼住所是“定慧院”。随后短短时间苏轼从定慧院两次搬家,最后自己在城东开辟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住了几年。古人对于搬家集齐忌讳,苏轼却迫于生计,两次搬家。最后更是搬到城东山脚下,自己修建了住所雪堂。苏轼在雪堂时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田园生活。苏轼将《归去来兮》中的句子打乱,重新组合起来,配上当地民歌小调,教家人吟唱。他用竹枝敲击着接牛角,敲出了优美的旋律,对于田园生活怡然自得。在看这一时期的缥缈一词,漂泊不定。看似在描写孤鸿美妙的飞行姿态,却不免折射出自己对于“门前冷落”无人往来处境的悲伤。这与苏轼在雪堂时期心境表现天差地别。可见此时缥缈外形下生活的困顿。这份困顿的外在表现就是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还没有完全走出乌台诗案的影响。

方山子和苏轼的两种人生际遇(重读苏轼卜算子解读苏轼矛盾内心)(3)

缥缈


思想矛盾

第三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惊起一词在元稹的诗作《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当中曾经出现: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时元稹的状况与苏轼极其相似,元稹自己被贬、重病在身,却又听说友人受冤被贬。而苏轼自己受冤被贬,故交更是大多断绝书信往来。自己更是被逼不复作诗文。夜半之时,梦中惊起,依然在回首思考有恨无人省什么恨?自己一心的报效国家,却招致乌台诗案,自此之后自己更是不复作诗文。以至于有恨无人省。省,明白。无处表达。可见此时苏轼内心之中的矛盾。半夜惊醒依然在思考自己是该坚守信念,继续报效国家,肝脑涂地,最后自己有恨无人省。还是从此以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份思想上的矛盾集中表现在遁世之心与儒家思想的矛盾

方山子和苏轼的两种人生际遇(重读苏轼卜算子解读苏轼矛盾内心)(4)

遁世之心


满肚子不合时宜

词第四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王朝云和苏轼有一段佳话,黄州期间一日苏轼回家吃饭时,他指着自己的肚子问那些侍妾们:“你们有谁能说说我这肚子里装有什么东西?”一侍女答:“是文章。”苏摇头,另一侍女又答:“是见识。”苏东坡还是摇头,在旁伺候苏轼的王朝云便笑着回答:“先生这一肚子里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听见了便笑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满肚子不合时宜,表现最为明显有两点:其一王安石变法,苏轼看出其中弊端,上书表示反对。其二是在旧党废除新法,苏轼感觉应该保留积极部分,再次表示反对。可见苏轼的不合时宜。

方山子和苏轼的两种人生际遇(重读苏轼卜算子解读苏轼矛盾内心)(5)

苏轼与王朝云


再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一句。拣尽寒枝与寂寞沙洲这一对比,做这两件事的是谁?上一句的缥缈孤鸿。鸿乃是江边的水鸟,沙洲是水鸟最佳的栖息地。可是苏轼口中的鸿却要拣尽寒枝不肯栖,然后又说寂寞沙洲冷。寒枝应该就是首句所写的疏桐,梧桐是最高洁的选择,是佛家,道家遁世超脱之心;沙洲是常见的选择,是儒家忠君爱国的官场。苏轼笔下的孤鸿却是,不肯栖于梧桐,不喜寂寞沙洲。写出了苏轼内心不希望自己遗世独立,超脱世外高尚的活着,却又无法面对官场之上自己“不合时宜”的寂寞。也是写出了极度困惑的内心。

方山子和苏轼的两种人生际遇(重读苏轼卜算子解读苏轼矛盾内心)(6)

一衰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词整体来看,苏轼此时正处于内心的困惑、矛盾之中,是苏轼的思想转变期。苏轼全词使用了缺月、疏桐、幽人、孤鸿等表达出孤寂、高洁的向往,却又用月挂疏桐、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惊起回头、不肯栖、寂寞沙洲等表达出内心的不甘。这份安于宁静却又不甘寂寞的心境,最后归结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做高风亮节的陶渊明式隐者,隐居山水,不问世事),寂寞沙洲冷(忍受官场“不合时宜”的寂寞,尽自己努力忠君爱国、爱民)。在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与矛盾内心的挣扎之后,苏轼用自己豁达的性格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官造福一方(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苏堤就是出自苏轼之手,造福一方百姓)。被贬之时也乐观面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被贬惠州不毛之地也是乐观面对)。这种豁达不屈思想在同时期的一首词《定风波》中表现最为明确的过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