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兵虎符资料(虎形兵符探密)

虎形兵符是古代兵符的一种!

阴兵虎符资料(虎形兵符探密)(1)

这是笔者所珍藏的秦代《杜符》

我国古人在军事防御、战争训练和调兵遣将中有自己的防伪措施!

虎形兵符后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古人为什么选择虎的形象来作兵符呢,其真实原因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说明!但是我们知道:虎的形象威武,行动迅捷,被视为迅猛强大的神兽。因此在战国两汉时期流行把符、节制成虎形,象征国君的威势。因为虎符、虎节有所不同,虽然都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但“符”主要用作征调兵将、传达军令,分为左右两半,使用时需要勘合,《说文》称之为“信也,……分而相合”。这个左右两半相合的过程,就是汉语常用词“符合”的来源。兵家之符:“符合”的来历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诸民咸尊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合符釜山”,将“合符”的做法推到黄帝时代,不过目前还没有发现实物证据。

战国时,社会经历着激烈的变革,各国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彼此间合纵连横,战事不息,普遍用作为国君信物的“符”来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 虎符都以虎为外形,但这只虎的大小、姿势等细节上,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条件下有所不同。从早期虎符来看,有推测说虎符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史记》中“窃符救赵”说,“得虎符夺晋鄙军”,这时候虎符已经流行。战国时期的杜虎符,现仅存左半,系1975年冬天一位农民在西安市西南郊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东北50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1978年11月30日入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阴兵虎符资料(虎形兵符探密)(2)

虎形兵符身上左右两半各有4o个名文

兵符在秦始皇时代绝大部分是小篆,如《杜符》的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阴兵虎符资料(虎形兵符探密)(3)

为了“合符”防伪,虎身内有阴、阳榫卯结构

阴兵虎符资料(虎形兵符探密)(4)

阴兵虎符资料(虎形兵符探密)(5)

在“合符”面,各雕刻阴、阳榫卯结构

阴兵虎符资料(虎形兵符探密)(6)

阳陵虎符曾为秦统一六国以后而使用的兵符,左、右两半俱存,有错金、玉质,篆书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应该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兵符。阳陵虎符现有一枚藏于国家博物馆。

杜虎符、新郪虎符的大小、铭文内容、字数及书法几乎相同,阳陵虎符稍异。杜虎符称“君”,新郪虎符称“王”,阳陵虎符称“皇帝”,可见杜虎符的制作年代最早,新郪虎符次之,阳陵虎符最晚。

从功能上说,虎符是遣将调兵的信物。在使用时,一半发给驻外军队的将领,为将符,一半留京师,为君符。

执君符者代表君权,军队认君符不认人,调动军队时需要手持君符,与将符勘验完全吻合。虎符即王命,“窃符救赵”的事件才有可能发生。

虽然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曾经发生不少变化,比如王莽就变更了虎符的大小和造型,而且陶新华说,“统兵权和发兵权逐渐合一是东汉兵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汉代的“发兵”制度》)即从东汉后期开始,虎符的调兵职能有时会被侵犯,但虎符发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一直坚持到隋朝。

唐代时,唐高祖李渊为了避其祖李虎的名讳,不再使用虎符,改用鱼符。之后武则天时又曾改为龟符,这是符节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化。

唐代的鱼符继承了虎符的职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用于进出和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鱼符等门符,用于调动军旅的铜鱼符,以及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随身鱼符的材质,太子用玉,亲王用金,一般官员用铜。

这也应该是延续了古代“兵符”的等级礼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