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的传说故事(草堂读诗故事茨维塔耶娃不在意)

成都杜甫草堂的传说故事(草堂读诗故事茨维塔耶娃不在意)(1)

《不在意,不抱怨,不争辩》

不在意,不抱怨,不争辩。

不入眠。

不追日,不追月,不追海。

不追船。

不觉得这四壁之内有多热,

花园绿意盎然。

对那份朝思暮想的礼物

早已不再挂牵。

早晨也好,电车也罢

全兴味索然。

活着,却不知身在何处,

今夕是何年。

似乎我是一名小小舞者,

站在被割破的绳索上面。

我是某人影子的影子。

梦游于两个黑月亮之间。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刚刚大家听到的是茨维塔耶娃的诗作《不在意,不抱怨,不争辩》,由郑体武翻译。

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夜莺,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茨维塔耶娃生活于俄罗斯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当然也无法摆脱时代带来的困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于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父亲是莫斯科大学艺术学教授,母亲有钢琴演奏的天赋,他们给了女儿对诗和大自然的激情。1910年,刚满18岁的茨维塔耶娃就出版了处女诗集《黄昏纪念册》,并得到了勃留索夫、古米廖夫等当时著名诗人的肯定。

1911年,茨维塔耶娃与后来的丈夫谢尔盖·艾伏隆相识并相恋,第二年他们就结了婚。艾伏隆极富艺术气质和政治热情,但在生活中却十分不靠谱。他并不善于赚钱养家,而是四处参加政治活动。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艾伏隆应征入伍,一去便杳无音讯。茨维塔耶娃开始了贫困、孤独与颠沛流离的生活。1919年秋天,走投无路的茨维塔耶娃不得不将两个女儿送进了育婴院。不久,重病的大女儿被送回了家,可是,小女儿却不幸饿死在育婴院中。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时期,茨维塔耶娃仍然没有中断自己的诗歌写作,或许,此时的写作已经成了她排遣孤独与贫困最重要的手段。

1922年,茨维塔耶娃带着大女儿前往欧洲寻找丈夫。她首先到了德国的柏林。当时的柏林是俄罗斯侨民文化的中心之一。她在那里见到了叶赛宁、安·别雷和鲍·帕斯捷尔纳克,柏林时期也成为茨维塔耶娃最富创造力的时期之一。1922年,艾伏隆流亡到了捷克的布拉格,在得知丈夫还在人世的消息后,茨维塔耶娃带着女儿到了布拉格与丈夫团聚。三年后,夫妇俩带着出生不久的儿子莫尔迁居到巴黎。在这期间,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推荐和介绍,茨维塔耶娃于1926年春天与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取得了通信联系。于是,他们三个人之间开始了频繁的通信,可惜仅仅一年,就以1926年里尔克的病逝而告终。但他们之间的故事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一段著名的佳话。

当时,像许多俄罗斯侨民一样,侨居巴黎的茨维塔耶娃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却的乡愁,与此同时,白俄侨民界的狭隘和虚伪更令诗人感到不屑与之为伍。1939年6月,茨维塔耶娃携带儿子返回苏联。可是,等待着茨维塔耶娃的厄运是她始料不及的。同年8月,先期回国的大女儿阿利娅被捕,随即被流放;10月,丈夫艾伏隆被控从事反苏活动而逮捕,后被枪决。之后茨维塔耶娃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靠接一些诗歌翻译的工作和找些零工维持生活。

在自传中,茨维塔耶娃陈述道:“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诀别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逢时;都是在分离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融时;都是偏爱死,而不是生”。她的一行诗句可以作为这段话的注解:“她等待刀尖已经太久”,命运似乎也在为她的信念推波助澜。1941年8月,由于德国纳粹的铁蹄迫近莫斯科,茨维塔耶娃和儿子莫尔移居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堡市。正是在座小城,诗人经历了一生最不堪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危机。诗人期望在即将开设的作协食堂谋求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但是,这一申请遭到了作协领导的拒绝。8月31日,生活的苦难耗尽了茨维塔耶娃的耐心和希望,她在租住的小屋中自缢。

茨维塔耶娃的一生都刻上了时代的烙痕。革命剥夺了她的一切,只留给了她写诗的才华,诗歌让她辉煌,时代却把她推向了生命的终结。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茨维塔耶娃的诗作《不在意,不抱怨,不争辩》,以及诗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成都杜甫草堂的传说故事(草堂读诗故事茨维塔耶娃不在意)(2)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