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1)

被誉为“中国栈道之乡”的汉中,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在带给劳苦大众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蜚声海内外的“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和世界上最早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石门,就是历史留给汉中这方热土最好的馈赠……

“石门十三品”的前世今生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2)

图:褒斜栈道

深秋时节,记者驱车前往位于汉中古城东南一隅的汉中市博物馆采访。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当年汉中最高(总高25米,相当于九层楼的高度)的古建筑——望江楼。虽然已值深秋,但蔓延在古建筑上的爬山虎却绿意盎然生机蓬勃;那婷婷玉立的修竹、浓荫如盖的汉桂……满院氤氲,依然弥漫着古朴典雅的宫廷气息;高耸入云的皂角古树挺拨遒劲,粗旷的桠枝旁逸斜出,鸟瞰着这座皇家大院,仿佛在诉说着“勋业已成陈迹去,江山留给后人看”的千古佳话……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3)

图:望江楼

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门

记者在汉中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何健、一级讲解员熊娇的陪同下来到了褒斜栈道展厅。

讲解员熊娇指着汉中地形模拟沙盘介绍道:“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 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她娓娓动听的讲解,将记者带入了那烽火连天的远古时代……

汉中作为连接巴蜀与国都长安的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古代先民用他们“火焚水激”的智慧先后开凿了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七条古道;在这些众多的古栈道之中,褒斜道又以号称“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和“书中仙品”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而驰名中外……

褒斜栈道南端位于汉中城区西北角17公里处的褒河谷口,两岸怪石嶙峋如钺削斧砍般陡峭兀立,壁立千仞凌空欲飞,穿越山涧的褒谷河水一泄千里飞流直下,卷起千堆白浪……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4)

太史公司马迁曾挥动他那如椽的巨笔在《史记》中写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绾毂”指古代车轴关键部位,意思是褒斜栈道对千里蜀道起着扼制的作用,褒谷口险峻的石崖阻碍了栈道的畅通。所以早在1900年前的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便下诏在此凿通一条高宽各约4米,长达16米,可供双向车马并行的穿山隧道。附近摩崖石壁上大书“石门”两个雄浑苍劲的大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

《石门铭》中描绘:“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驷牡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之盛况;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道,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

引领世界通车隧道之“先河”的石门和历史悠久绵延千里的漫漫古道,自然是历代镇守使吏、往来文人墨客青睐、追逐的焦点,颂其畅通咏其功勋者不可胜数,仅是镌刻于石门内外及附近山体的摩崖石刻群就达几十处之多,形成了一座蔚为壮观的艺术殿堂。其中,《石门十三品》就是这座殿堂之巅最为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基于此,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早在1961年便被国家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作家、古栈道研究专家王蓬曾在他的力作《中国栈道》中说,这些中国古代穿越莽莽秦巴山区的栈道,是早于万里长城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土木建筑工程,是当时中央管辖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同时,也是镌刻在秦岭峭壁上的伟大史诗, 它使黄河、长江流域两大文明得以交汇,祖国版图得以统一。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5)

图:石门十三品展厅

“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

步入石门十三品展厅,斑驳陆离形态各异的石刻藏品琳琅满目,让人惊叹不已!讲解员熊娇介绍道:“《石门十三品》也称《汉魏十三品》。主要有《石门》《鄐君开通褒斜道》《鄐君碑释文》《李君表》《石门颂》《杨淮表纪》《玉盆》《石虎》《衮雪》《李苞通阁道题名》《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名释文》《石门铭》《山河堰落成记》十三块巨型摩崖石刻组成。”

熊娇指着《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时刻(简称《大开通》)说,《大开通》刻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石门洞南270米处的山崖间,全文159个字,经过风雨漫漶之后,能辨识清楚的只有97个字:“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汉、巴郡徒两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说明在东汉永平六年汉明帝刘庄下诏令汉中郡修复褒斜道,属于刑徒开道。“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卅六万九千八百四器。”交代了开通褒斜道所用的人工、器材数量等信息,规模之巨空前罕见。此外,也是研究古代有关邮驿制度最早的石刻资料。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6)

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评价《大开通》曰:“其字体长短广狭,层差不齐,古秀天然,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

《大开通》书法劲瘦直硬、健骨开张,明显具有篆书向隶书过渡的痕迹。确有“上承小篆之余风,下开隶书之先河”的风骨。因此,是研究我国书法史上由小篆向隶书过渡的重要实物资料,可谓是东汉石刻中的稀世珍宝。

后来,杨守敬把石门石刻拓片带到了日本,日本朝野震撼。他们对《大开通》这种古朴雄健的书风顶礼膜拜,尊杨守敬为日本“书法之父”,对日本书法界产生了深刻的影晌;日本书道泰斗种谷扇舟先生曾三次飞抵中国专程到汉中造访石门摩崖石刻。1988年当他再次观赏完“石门十三品”后激动不已,在展厅奋笔挥毫写下了“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题字。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7)

图:讲解员熊娇讲解摩崖石刻

如果把“石门十三品”这批国宝喻为一座艺术宝库的话,那么,首开在石门摩崖上勒石刻字之“先河”的便是“大开通”。它比顶级“神品”《石门颂》早82年;比北魏才诞生的《石门铭》早了近5个世纪。对此,有学者著文将“大开通”称之为“汉上第一古石”,应该说“大开通”是石门摩崖石刻中的“开山之作”。

《石门颂》是石门洞内的一方汉隶极作。石刻高261厘米,全文621个字,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石刻主要记述的是东汉顺帝时期“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之情形。由于少数民族的屡次进犯,导致汉中路毁桥断,交通阻塞,人们南北往来只好行走“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的子午道,“愁苦之难,焉可具言。”于是,司隶校尉杨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朝廷重修褒斜道,在“有司议驳”的情况下,杨孟文并不退却,而是据理力争,终于“百僚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才使年久失修的褒斜道得以重新畅通。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8)

《石门颂》书法灵动飘逸,率真质朴,挺拔多姿,用笔也自然流畅。古今中外的书法大家莫不推崇备至,奉为神品。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评价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清代王昶说它是汉隶之极作,学隶书者必学之范本。

1947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权威工具书《辞海》问世时,封面题字就选自《石门颂》;2004年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隶书邮票,收录了四篇隶书佳作,其中一枚就是《石门颂》。由此可见,这些被誉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书中仙品”在汉魏碑刻中的地位极高,更加有力地证明《石门颂》不愧为“汉隶极作,国之瑰宝”。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9)

图:《衮雪》拓片

《衮雪》是一张汉中历史文化名片,相传这二字是曹操留下的唯一墨宝。据史料记载,曹操生前的确两次到过汉中。一次是建安二十年曹操讨伐张鲁,不战而胜高兴而归。当年他派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回到了关中。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在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汉中震荡,阳平关岌岌可危。曹操再次来到汉中“围剿”刘备,战败后被迫退居沔水,心中甚是不悦。进退维谷之际徘徊于褒斜谷口,见激流倾泻而下,水击岩石白浪翻滚,犹如雪花飞舞。曹操见此壮丽景致,触景生情挥笔写下“衮雪”二字以抒情怀。随从问曰:“'滚'字为何不写三点水?”曹操笑曰:“江水甚多,何须画蛇添足!”王者霸气跃然纸上……

《石门铭》与江苏镇江《瘗鹤铭》并称为中国南北二铭。北魏永平年间,褒斜道陡峭崎岖,行路艰难。于是,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上表请求开创褒谷旧路,最终宣武帝下诏派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同完成这项工程,文章详细记述了褒斜道的通塞、复开的历史。

《石门铭》融记事、颂功、抒情于一体,引用大量历史典故,以古论今,赞美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上表请求开道的事迹,歌颂了左校令贾三德在工程中“精解冥会”的杰出才能和“忠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整篇文章读起来自如洒脱,文采飞扬,极富感染力,是我国古代骈体文的佳作。

《石门铭》的书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魏体,圆笔为主,方圆兼备,刚柔并济,极具中和之美。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在众多的魏碑中,唯独钟情于汉中的《石门铭》。据说他还曾在《石门铭》下睡过一宿,潜心研究它的书法,久久不愿离去,并深情地说:“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这不仅阐述了他学习魏碑书法的心得体会,也表达了他对《石门铭》由衷的喜爱之情。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不识人间烟火。”整方石刻气势雄伟,意趣天成,在魏碑中被誉为书刻俱佳、珠联璧合的艺术珍品。

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摩崖石刻上的陕西)(10)

“定居”深山又缘何“乔迁”博物馆?

走出“石门十三品”展厅,看到记者对这些原本“定居”于褒斜道谷口石门内外崇山峻岭中的巨型摩崖石刻,是怎么被移至博物馆之事疑惑不解时,研究室主任何健解释说:“石门十三品早在1961年3月就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决定兴建石门大坝,从灌溉和发电两方面造福汉中人民。因此,决定搬迁石门十三品。”何健主任说,从1969年到1971年,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先后将“石门十三品”为主体的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当时,这些雕刻在摩崖之上的艺术珍品与山崖连为一体,不仅体积巨大,且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剥蚀,裂隙纵横,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可循,又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在凿取方法上只能以手工操作为主。通过在摩崖周围开槽,然后从背面剥离,分块凿取,使摩崖脱离山体。凿取下的摩崖石刻重量从几百公斤到几吨甚至十几吨,运输又成了难题,工人师傅们先在凹凸不平的沟壑山地上,铺设垫有枕木的方木轨,又在木轨上放置圆木作滚轮,前拉后撬,依靠圆木移至公路上,再装上平板车,小心翼翼运输至汉中市博物馆。“在修复过程中,凿迁下的摩崖石刻经拼对后,先用毛刷除污,力求在不损伤原石前提下,使粘合面清洁干燥。根据粘合的强度、温湿度、膨胀系数等参数,先从背后对摩崖进行整体加固,再通过实验选择稳定的粘合剂粘接摩崖,最大限度的保持其原貌。”何健说,“石门十三品”搬迁在当时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大型摩崖石刻异地搬迁保护实例,尽管这种实践是一次初步的尝试,但它为今后石门摩崖石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国内石质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图 记者 胡 毅

【记者手记】

让沉淀在历史长河的国之瑰宝走近百姓

记者发稿前夕,再次驱车来褒河水库,寻觅散落在古道上的历史碎片。漫步横亘在山涧的褒河大坝,攀援依山傍水逶迤蜿蜓的石门栈道,谷中那桀骜不驯波浪翻滚的褒谷河水早已荡然无存,脚下碧波荡漾深不可测的河水宛若镶嵌千山万壑间的碧玉熠熠生辉……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举目眺望,远山如黛。林立的群峰跌宕起伏,宛若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记者依稀看到了褒姒、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曹操、诸葛亮、吴玠、陆游、曾国藩、于右任……等一串串远去了的背影,历史的烟云将他们连同今天人们脚下的褒斜栈道和数百方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都煙没在了浩淼无垠的湖泊之下了……

其实,他们没有走远!您看,古代美女褒姒那“一笑千金”的绝世芳姿、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冲天豪情、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盖世奇谋、张良功成名就“辟谷”归隐的亮节高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烽火硝烟、吴玠抗击金兵的刀光剑影……还有那鄐君开通的石门栈道至今依然车水马龙,向世界传递着华夏民族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萧何肇创的山河古堰还在灌溉着几十万顷良田,福荫300多万天汉儿女……

“汉中是一个文物大市,有一个国家级和四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的思绪被汉中市博物馆馆长卢辉拉回到了现实的采访之中。他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从中可折射出人类文明永恒的光芒!”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

对此,卢辉表示:“怎样保护、研究和传承好祖国的文化、历史,让人民了解、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重要渠道,虽然任重而道远,但这是文物工作者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像许多保护这些人类文明遗产的先贤们那样筚路蓝缕,主动担责尽职,让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的文物珍存不断走近百姓,融入时代,面向世界。”

(胡 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