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松胯最好的方法(太极拳练松的根本)

练“松”,是太极拳贯穿始终的追求,自始至终都走在松功的大路上。

前辈大师们也是反复强调练“松”的方法和重要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根本,致使动辄几十年没有入门,这都是没有抓住根本的结果。

抓不住根本,就是对太极拳的理论没有吃透,还是一知半解,也就是偏离了正统的太极拳理法。

《太极拳谱》中的“十三势歌”明确指明“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这一句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松”的问题,比所有的大师名宿的论述都高明、管用。

太极拳的松胯最好的方法(太极拳练松的根本)(1)

光练胳膊腿是梢节,练腰背脊柱才是根本

只有胳膊腿的松是不行的,必须“以心运气”,用手脚的运动启动、激活腰背脊柱的运动,才能从根本上练出全身整体的“松”,“松”得到了,一部太极拳的全功也成功大半了。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就是下行劲与上行劲的同时双向运行,阴阳相济的懂劲,转如车轮,命门如轴,就像一个滚动圆球的两半。

一字“松”功深似海,从杨澄甫、郑曼青、吴图南、李雅轩、、、等等,网络上讲论练“松”之人,车载斗量。

然而都没有讲论到根本之处,若论松功的核心根本,就在《太极拳谱》中的“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一句歌诀,一言而决,何用千言万语!

“气遍身躯不稍痴”,非松而何?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变转虚实者,起于两脚下之阴阳虚实转换也。由脚下的左右虚实转换——劲起于脚形于手,带动一身全体的虚实阴阳转换,一身分二,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半下行劲一半上行劲,此是“腰如车轴,气如左右二车轮”,也是一身分二的“分身术”。

拳论云“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这就是“内劲、懂劲”,一身可分化为阴阳两半,这是大松大柔的核心。松功若成,太极拳也就成了。

变转虚实,就是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就是一身分为左右两半的“分身术”,左阴则右阳,左阳则右阴,阴阳相济,活步如流水,左右轮转,根活梢随,这才是大松大软,内外通透,从根本上解决了松的难题。

变转虚实是脚下的练法,只有脚下的连续不断地运化转换,才有“气若车轮”的气遍身躯不稍痴,所以、所以,只有脚下的“活步”练法才是符合太极拳基本原理的正宗、原创、高效、树有根、水有源的唯一正确练法。

变转虚实如脚蹬自行车,如哪吒三太子脚踩的风火轮,高架活步,打拳如走路才有脚下的“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所以、所以,大弓步大马步的架势练法对于“变转虚实”的松功练法,就是“十年到一辈子都不出门”的练法。真不知有多少诚实学艺之士误入此中,枉费了光阴,实是不胜浩叹之至。

太极拳的松胯最好的方法(太极拳练松的根本)(2)

练松的根本就在于“下行劲、上行劲”的内劲上下、阴阳相济,也就是懂劲,也就是“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一言而决,何用千言万语

先练内劲后有松,就是先练下行劲与上行劲,然后阴阳相济,一身可分化为二,松功不求自得,这就是《太极拳论》说的“先识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是后腰中间的命门、脊骨、中轴。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变转虚实,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下行劲与上行劲在身躯的阴阳两半上圆活流行,不离一个横卧侧立的“8”形“背丝扣”。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正中是活胯吊裆摆尾,保持、维护立身中正,主宰于腰也,变转虚实也,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满身轻利、身如游龙也,而不是死蛇挂树,腰间无力或是腰如木板一块的蠢物,毫无活泼生气。

这才是独步天下、贵如新科状元、秀若凌波微步、一片圆润活泼之气的太极十三势长拳。

本头条号《太极拳天下第一门》揖手 2021/07/02 星期五

太极拳的松胯最好的方法(太极拳练松的根本)(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