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编钟舞曲(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的国家宝藏)

艺术本是相通的,而诠释艺术内涵的方式有多种。音乐和美术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本篇文章将带你通过文物背后的知识、故事等了解编钟,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打击乐器的发展和演变。

国宝编钟舞曲(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的国家宝藏)(1)

石磬 夏代 二里头文化 1974 年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出土

这件石磬是夏代出土的,呈三角形,器表粗糙,上方有一圆孔,以供悬挂。早期的磬就类似这样,外形粗糙,器形不规整,主要是靠打制而成的。之后工艺不断发展,人们为了追求乐器发声的明亮清美,开始选用玉石作为原料。

在中国古代,将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分类法”。“八音”中的“石”指的就是石磬。磬的发展与鼓的发展类似,首先磬的形状就与古代农具“石庖丁”相似,磬的前身就是由新石器时期劳动工具石犁、石斧等演变而来的。最初没有固定音高,没有规定规格,甚至还是劳动工具。

国宝编钟舞曲(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的国家宝藏)(2)

虎纹石磬 商代 1950 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这件虎纹石磬是1950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该磬由大理石制成,通体装饰虎纹,十分精美。磬体上方钻有悬孔,耳部有显著的磨损痕迹,说明是一件久被使用的乐器。专家研究发现,敲击这件石磬的不同地方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最多达到5个音阶,声音清脆悠扬。

随着开采及冶炼的技术发展,我国开始出现铜制乐器。铜制乐器的出现,在音乐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洪大的音量和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国宝编钟舞曲(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的国家宝藏)(3)

青铜编铙 商代 1976 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据史籍记载,铙是退军时用以停止击鼓的。铙的形状像两个瓦片扣合在一起,形状近似梯形,使用时口部朝上,柄部植于木桩上,小件手执敲击,大件放在铙座上进行敲击。铙有单件的,也有成组排列的,这样的铙被称作编铙。

钟出现在铙之后,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之一。它们的形状及造型很相近,不同之处在于钟需要悬挂在钟架上进行敲击。不同的钟依照大小排列,被称为编钟。为什么先有铙后有钟呢?原因就在于,商周两朝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商朝人经常迁徙,铙在迁徙时便于搬运;而周朝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农耕文明,钟磬乐器可以屹立于庙堂宫室,庄严肃穆、气势磅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国宝编钟舞曲(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的国家宝藏)(4)

石编磬 战国时期魏国 1957 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单个出现的大磬称为“特磬”。而这件由几枚音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而形成的乐器叫“编磬”。这组编磬共10件,大小相次。周朝是依靠礼制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编磬这种礼乐用器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这组编磬可以推见该墓主人的地位之高。

编磬和我们前面讲到的特磬有什么区别呢?首先,特磬是单个的大磬,而编磬是由若干个石磬编成组。其次,它们的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不同。特磬是古人祭祀天地和祖先时使用的,而编磬主要用于演奏宫廷雅乐。

国宝编钟舞曲(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的国家宝藏)(5)

青铜编钟 战国时期楚国 1957 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

编钟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乐器。这套编钟共13枚,最大一枚声音最大,音调最低;最小一枚声音最小,音调最高。经试音发现这组编钟音阶准确,音质优美,每枚钟都能发两个乐音,两音之间为三度关系,符合现代声学原理,称为“一钟双音”。其中一个音在鼓部的中心位置发声,另一个音在侧鼓部发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携带的乐曲《东方红》就是用这组编钟演奏的。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目前我国发现最多一套编钟叫作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两千八百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看过这些是不是对这些古老的乐器更加了解了呢?记得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艺术内容哦~

内容选自《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年第4期

巴娜娜《“艺术同构”的博物馆课程——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击打清脆”课程为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