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镇江变化(话说镇江古与今)

按照大省江苏的地理来说,分为江南、江北、江东,其中,南京、镇江位于长江以东,称为江东,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十年镇江变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十年镇江变化(话说镇江古与今)

十年镇江变化

按照大省江苏的地理来说,分为江南、江北、江东,其中,南京、镇江位于长江以东,称为江东。

南京、镇江,称为江东

镇江市,历史上又称为京口、润州。

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称“谷阳”,秦时称“丹徒”,三国两晋时称“京口”,南朝宋时改称“南徐州”,隋时改称“润州”,北宋时升级为镇江府,民国时改称镇江县。

润州,小说《水浒》中,宋江招安后,李逵任润州都统制,就是这个润州,不过,都统制显然官太大了,这个官职是方面军大帅,历史上,岳飞就是都统制,小说让李逵当这个大官,太魔幻了一些。

至于京口,在历史上名气就更大了,特别是东晋时期,衣冠南渡,北方士族聚集于此。谢安以谢玄据京口,创建北府兵,在淝水之战后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后起之秀的名将、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就是生于京口的。

话说从头——

周时期,此地有宜国,是从今河南一带迁徙而来,1954年,出土著名的青铜器宜侯夨(cè)簋(guǐ),有铭文记载,是实实在在的文物证据。

夨出自虞国。簋有铭文一百二十余字,大意为周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也就是说,虞国的一支,建立了宜国。宜这个地方,原先位于今河南省宜阳县一带,后来南迁青铜器出土之地江苏省丹徒县一带,宜人带着宜侯夨簋,一起南迁,其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

宜侯夨(cè)簋(guǐ)

春秋时期,为吴国宜邑,又改称朱方邑。

战国时期归于楚国,改称谷阳邑。

秦时期,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视全国,南巡来到谷阳,见此地形势雄险,“因山为垒,临江望海”,遂命三千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以破王者之气,并改名为丹徒,县治设于今镇江市区。

丹徒县的中心是京口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原籍今浙江富阳的孙钟,迁居丹阳县钟离村,其子孙坚、孙孙策、孙权,先后统率江东兵马。孙权在迁都建业(今南京)以前,于209年(建安十四年),先在临江的北固山,居高临下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京城”,俗称铁瓮城,作为新都的东方屏障,从此镇江有“京口”之称。后来这一段的长江河段也称为京江。

丹徒县有北固山、京岘山。而京口,京,取义于《尔雅》的“丘绝高曰京”;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孙权将京口里升级为京口镇,此地成为军事重镇。

北固山上,有北固楼,还有甘露寺,传说刘备招亲,就在这里。

东晋初,晋陵郡治京口,并筑晋陵郡城。

在东晋时期,东海之滨没有现在那么远,京口就是长江出海口,以东直通大海,地形险要,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兵家重地。

东海岸向东延伸

更重要的是,永嘉衣冠南渡,大批幽、冀、青、兖、徐、豫、司、并、雍、秦的南下士民聚集于此,当时能到达京口的士民多为青壮,且与北方胡人有血海深仇,一直是北伐呼声最高的地区,故东晋的北中郎将府、安北将军府、平北将军府等,都设在京口,这也是京口称为“北府”的由来。以京口北方士民为主的北府军,一直是东晋最强有力的军事集团,打赢了淝水之战,而后来篡晋的刘裕就是出身京口的北府军将领,刘裕两次北伐,收复山东,收复失陷百年的长安、洛阳,其主力也是京口的北府军。

刘裕

后世南宋辛弃疾,登上北固楼,北望长江,遥望北方,仰慕前人功业,遂作名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刘宋时期,设立了南徐州。南徐州,丹徒县,均以京口镇为中心。

隋时期,改为润州,以城东润浦命名,润州和丹徒县,仍然以京口镇为中心。

此时,京口仍为长江口,江北则为隋帝国的第三个都城江都,亦即今扬州。隋炀帝将帝国第三都设立于国土的最东端,面临大海。

在军事上,江都、京口,扼守长江口。

在经济上,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辟,镇江作为联系中原与新兴的江南经济区之间的漕运要津,形成了繁盛的航运与商业城市。

京口与江都

北宋,宋徽宗时,将润州升级为镇江府。

宋元明清,在此一直是镇江府,中心为丹徒县。

清时期,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规定镇江作为长江开辟的三个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确立开辟镇江英租界,同时设立的英国领事馆,建在山坡上,居高临下。

镇江英租界

从镇江开埠到二十世纪初的大约五十年间,镇江由于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航运与贸易中心,当时东亚地区的主要轮船公司——怡和洋行、太古洋行、轮船招商局,都在镇江英租界及其附近的江边建造码头,经营长江航运;而从镇江经由京杭大运河通往各地的轻型轮船航线也陆续开通;许多英美商人,以及不少广东商人,在镇江经营贸易。

镇江与其他长江口岸之间的贸易规模很大,特别是米市和桐油贸易。整个淮河流域,包括江苏省江北、安徽省北部、山东省南部、河南省东部南部,都属于镇江广大的外围,镇江成为这些地区与上海之间的一个主要转口港。

随着东海岸不断向东延伸,新出现的上海,成为商业中心。

在大约五十年的时期内,镇江成为长江下游近代化程度仅次于上海的商业城市。同一时期,与镇江临近的南京,虽然也被列为准备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但由于该市在曾国藩血战洪杨的血腥战争中,先被洪杨洗劫,又被湘军洗劫,受创过重,战后经过多年才恢复元气,直到1899年才宣布开埠,此时尚未形成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而位于江北、传统的商业中心扬州则明显走向衰落。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镇江的城市发展陆续受到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逐渐停止下来。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进出河南省的货物改经汉口口岸;1911年,与京杭大运河平行的津浦铁路通车,于是,山东省、安徽省的货物遂直接运往上海及青岛,南京则取代镇江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

结果,外商纷纷迁走,米市也转移到无锡和芜湖,而由于无锡和南通工商业的兴起,原本作为镇江商业外围的苏北盐城等地,也脱离了镇江的范围。

因此,在二十世纪初的数十年间,镇江的贸易地位急剧衰落,其商业范围剧烈收缩,最终逐渐收缩到苏北运河沿线,仅以镇江-清江浦的小轮航线,联系扬州、高邮、淮安等地。镇江的近代工业,虽然开始起步,但发展远远落后于沪宁铁路沿线的其它城市,如苏南的无锡和常州。

也就是说,之前,中心是上海,二环是镇江,三环是苏北,四环是安徽,五环是河南东部;之后,中心是上海,二环是苏南,三环是苏北,四环是安徽,五环是河南东部,而位于江东的镇江,则失去了以前的重要商业地位,江东的南京、镇江,脱离大队,自行发展。

而南京是交通枢纽,继续崛起,镇江则什么也没有了。

镇江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显著变化是,1927年3月,北伐军进入镇江,在北伐军支持下,镇江商团进入英租界,接收工部局、巡捕房,全体英国人撤出。1928年,北伐战争获胜,推翻北洋政府,建立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9年11月,正式举行收回镇江英租界的仪式。

1929到1949,镇江为江苏省省会。

镇江市地理的一大特点,是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北部,其东南侧是地势极为低平、水网密布的太湖平原。镇江起到屏障作用。

就行政上来说,民国时期,撤镇江府,1928年,丹徒县改为镇江县。

1949年,镇江县一分为三:镇江市城区,镇江市郊区,以及外围的丹徒县。

1983年,镇江市城区改为京口区,郊区改为润州区;2002年,丹徒县改为丹徒区。

2004年,镇江市下辖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句容市、丹阳市、扬中市等。

此丹阳,与古代楚国故都、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丹阳不同,楚都丹阳,因位于丹江以北而得名,而江苏丹阳,则原为曲阿县,唐玄宗时改名丹阳,取“丹凤朝阳“之意。

镇江市各区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