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2)

01

家园

小郭西,和它的名字一样很小的寨子。几十户人家,藏在乌桕树和竹子林里,静静地卧在大郭西村的东边。

谁是这个村寨的第一户人家,为什么叫小郭西,无据可考。毕竟,这个寨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小到可以让人忽略掉它的存在。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也没有璀璨的古迹发现。最“轰动”的,也不过是有一个勘探队来过一次,看有没有什么矿藏之类的。结局自然是什么也没有发现。

在下河堤的那口全村人吃水的水井,井沿上镌刻着挖掘时间,恰好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井水是如此的甘冽、清甜,滋养着小小的村寨。每天晨曦微露,通往水井的小路上来往着挑水的农人。

每一天,太阳从犁耙山上升起来。然后落到大郭西的后面。寨子前面的稻田里,农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寨子后面的红土地上,老牛晃悠悠地走,牛车上堆满玉米、红薯和花生。这些农作物,是这块并不肥沃的土地上能奉献给人们的最好的东西。

盛夏时节,家门前的小河沟里,盛着寨子里小孩子光屁股的童年。屋舍后面的青草坡,是我们捡拾鸡枞菌的好地方。爬到乌桕树上掏鸟窝的时候,被洋辣子蛰得掉眼泪……

一年又一年,岁月就这样小小的村寨里安静地流淌。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3)

02

山川

小时候,觉得耸立在寨子东边的犁耙山真的好高啊。山的那一边,究竟是什么样的?山的那一边,通往哪里呢?小小的脑袋装满了大大的疑惑。

奶奶说,远古时候的啊,我们寨子是一片高低不平的山坡地,种不了地,也住不了人,老百姓生活艰苦着呢。

上天不忍,便派了一对神仙骑着仙牛下凡来,帮助我们开一片新的土地。

两位仙人是不能被凡间的人们看见的,他们就只能在夜间劳作。累了,他们就在山坡上休息,渴了,就摘一朵夜间的紫云润喉。

日复一日,我们的地貌越来越平,越来越好,眼看就要完成了,其中的一位仙人却悄悄生起了懈怠之心。

一位仙人提议改天再来,而另一位眼看就快完成了,便提议让同伴歇息,自己继续劳作。

休息的仙人不忍心,就以天快亮的理由将同伴骗了回去。

知道被骗后,仙人很生气,骂自己的伙伴糊涂,又连忙赶回来继续劳作。可是由于耽搁了时间,他们今天的任务已经完不成了。

天亮了,由于违反了规定,也没有完成任务,仙人受到了惩罚。他们的犁和耙变成石头陷在了泥里,成了现在的“犁耙山”,两位仙人也化成了山峰,成了犁耙山的“仙人坡”……

看到犁耙山上神似被犁铧划开、被耙齿抓出、还有两对深深的牛蹄印的痕迹,我们一直对这个神话传说深信不疑。并觉得深深地可惜,要是犁耙山被耙平了,岂不是就可以看到山那么的世界了?

每次讲完,奶奶总是长长地叹息,我们偎在奶奶怀里,也装模作样地叹息。冬天的夜晚,总是那么深。昏黄的灯光,摇曳着竹林斑驳的光影,躲在温暖的被窝里,我们做着长长的梦……

长满了石头和荒草的犁耙山,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冬天的时候,不长树的石头山,尤其苍凉。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4)

03

树木

河堤上的乌桕树,绚烂的叶子,在深秋的阳光里高高地挂在枝头。变红的,像是撑着一把红伞,充满喜庆。又像擎着燃烧的火把,烧红了半边天,烧得人心里也暖烘烘的。变黄的,闪耀着金光,在澄澈的蓝天下,更是灼人眼睛。

“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海小着花”,可见,乌桕树的叶子和雪白的小果子,在深秋里是多么的漂亮。

深秋的风,一阵紧似一阵,绯红、浅红、金黄、青黄的树叶盘旋、翻滚、洋洋洒洒地飘落。某一天早上起来,浅浅的早已干涸的小河沟里,铺了厚厚的树叶。踩在上面,沙沙作响。

冬天来了呀,我抬起头,望着光秃秃的枝桠,上面有鸟儿遗弃的破旧的窝。

掉落的枯枝,凋零的树叶,被我们堆成一堆,烧了起来,我们搓着皴裂的小手,嘻嘻哈哈地闹。最后的结果,便是成了一只一只乌漆嘛黑的小花猫。

乌桕树掉光了树叶,竹子林却依然青翠着。夏天竹笋剥落下来的笋衣,被我们捡拾回来,填进灶膛里,煮熟晚饭,也煨熟了大红薯。

甘蔗林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愈发的绿了。颀长的叶子,迎着北风摆动。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5)

04

柴禾

是什么时候有了冬天的感觉的呢?

大概是某天早上起来,发现风的方向,是从家门前的稻田那边吹过来的时候。天气也渐渐起了变化,天空中铅灰色的云层开始聚集,缓慢而又快速。

北风大了起来。

变天了,我们把一大捆一大捆的玉米秸秆从牛车上搬下来,再递给站在秸秆堆上的爷爷。爷爷就把秸秆码得整整齐齐又不会倒塌,像盖房子一般,用山草把整个秸秆堆铺得密密实实,再大的雨也不会淋湿,这是一年里要烧饭的柴火。

那些掰完了玉米棒子后的秸秆,一直成片地站在萧瑟的秋风里,慢慢失去了水分,失去了生机,变得干枯又脆生,被砍下,捆成捆,被牛车、马车和手扶拖拉机运到家里,堆成一个个又高又大的草垛,再一天一天地送进灶膛,燃烧了自己,释放出温暖和热能,才算走完了这一生。

望着天上翻涌的乌云,我们心情十分火热,谈论得热烈,今年会下雪吧,一定会下的吧,你看那个云有多厚啊,说不定明天早上起来后看见大地上全白了呢……

在我们幼小的心里,每一年的冬天,对下雪的热气盼望,甚至远超于对过年的期盼。可是,终究是盼一年,又失望一年。雪啊,是那么难得一见。是的,这个南方的小村,几乎从不下雪。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6)

05

天气

冬天的雨,并没有特别偏爱这个西南一隅的小小村寨。那种淅淅沥沥的雨天,很少见。我们也就免受了湿冷的摧残。

而每每在雨后的清晨,一缕云岚轻柔地缠绕在犁耙山的山腰。黛色的青山,薄纱一般的晨霭,山脚下的村寨和树木隐隐绰绰,是一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图。冷冽的空气,钻进鼻腔,清新得醉人。

起雾了!

牛奶一样白的雾气,浓稠,冷冽,几米之外就什么都见不到了。背着小书包,奔跑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只听得叽叽喳喳的声响。

跑进学校,发梢和眉毛已经被雾气打湿了。却丝毫不觉得寒冷,大人们不是说了嘛,小娃娃不怕冷,屁股(肚子)里有三把火呢……

半夜醒来的时候,感觉手脚有种被冻到骨头里的生疼,那就意味着下霜了。

天还没亮呢就钻出温暖的被窝,赶紧去看草房子上白白的那一层轻霜。等到太阳升起了,就跑到菜园子里,牛皮菜上覆着霜,却愈发的青碧欲滴。而更多耐不住冻的杂草和躲在大树下的青蒿、紫茎泽兰与飞蓬,就难逃这一劫了。

午后的阳光却又晒得很,仿若提前进入了阳春三月时节。早晨被白霜覆盖的清寒,似乎就不曾存在过一样。

蒸腾着蒙蒙的地气,大地和群山在干冷的冬天显得尤为苍茫和壮阔。

慢慢西沉的落日,像一个胖胖的蛋黄。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7)

06

食物

农人们把秋天里收回来的红薯分开来。喂猪的,放进干燥的土基房,仔细地码好,再盖上草帘子。人们自己吃的,则摆在露天的地方,比如天井里,房檐上,谓之“打露水”。经了秋霜和寒露洗礼的红薯,糖分积聚更多,不管是在锅里蒸熟,还是经灶膛里柴火灰捂熟,剥开皮,那种香甜的味道就伴随着热气氤氲开来,黏稠的蜜汁缓慢地流出来,粘了一手。咬上一口,香甜软糯又起沙。温暖着我们一整个寒冬。

冬天的甘蔗林,依然郁郁葱葱。上下学路过甘蔗林,总会钻进去,折一根,啃得不亦乐乎。有时候会被主人看到了,追得满田地乱跑。

显现着勃勃生机的,还有菜园里的韭菜、牛皮菜、莴笋、也有豌豆苗……这些不惧严寒和冰霜的菜蔬,比其他季节里生长的,吃起来更多了几分清甜。

阳光暖洋洋的午后,妇女们开始忙碌起来。

这是腌酸菜的时节。大棵大棵晒得蔫蔫的青菜,放在大铝盆里涮洗,揉去多余的苦味,切碎,拌上各种调料、盐巴,干辣椒面,再装进坛子里,静静地等待时间的发酵。

小村里的酸腌菜,有别于川渝泡菜,也不用于东北地区的辣白菜。这是属于云南,属于小村自己的味道。

腐乳、豆豉、辣酱……在食物还不够丰裕的年月里,是我们小孩子“逗晌午”的时候必备的菜肴。

“过了冬至就是年”。

进入腊月,慢悠悠的日子也现出了一种紧张来。屋檐下的蛛网,供桌下的灰尘,灶台上的油渍,扫的扫,擦的擦。娃娃的新衣服,该买了。过年要放的炮仗、要贴的门神对联,该准备了。把圈里的大肥猪喂得再长几斤,毕竟它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杀年猪的日子就近在眼前……

等到油炸猪肉和腌腊肉的香味从家家户户的灶房飘满小村的时候,春节来临了。

一年,又将过去。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8)

后记

曾经养育了村民的水井,已经荒弃了。家里有了自来水,或者喝上了桶装水,现在的水井更多是用来浇灌冬季大棚里的蔬菜;

老牛车早已经被农用机取代,拉稻谷运菜蔬,进进出出的,都是电动大三轮和小货厢;

河堤修成了水泥路,奔跑着小轿车,河堤两边种上了小叶榕;

冬暖夏凉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钢筋水泥的小楼;

一到冬天就休养生息的农田,现在扣上了大棚,一年四季不得停歇,不断了地产出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土地,它也是会累的吧,我这样猜想。

时代在变,小小的村寨也在变。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只是,有时候,我偶尔还是会想念小郭西那个年岁里的冬天。想念长满河堤的乌桕树,流着蜜的烤红薯,还有村人们坐在墙角晒太阳的日子……

大山深处冬天雪景(空气中飘满了腊肉香)(9)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由轻霜大叔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