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象形特点(甲骨文绝非象形文字)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再加上前两年释读一个新字给10万块的重金悬赏,这两天,甲骨文的消息开始在朋友圈热起来。其实,在甲骨文研究上,关键并不在新字的释读,而在基本研究方法的转变。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目前甲骨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方向是错误的,使得对甲骨文的理解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最终导致甲骨文字形中所包含的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无法被识别和发掘。

甲骨文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与3000多年之后的现代汉字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即为现代汉字找到祖宗,而在于甲骨文字形中所隐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

之所以说当前甲骨文的研究方法在根本是错误的,是因为这套方法是基于三个基本假设,而这个假设都是错误的。

甲骨文的象形特点(甲骨文绝非象形文字)(1)

第一个基本假设,认为文字是表达语言的工具,是语言的符号化。这样文字不过是对语言的符号化记录,是语言的镜像,语言和文字就是一回事。英文与英语是,汉语和汉字就都是同义词。

这一假设对汉字之外的所有文字,都是正确,唯独对汉字是错误的。汉字之外的其他所有文字,无论是古两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还是后来出现的字母文字,都是语言的符号化,都是表达语言的工具,是语言的镜像,因此与语言是完全同步的。但是,汉字并不完全是语言的符号,不完全是表达语言的工具,而是一套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自身具有独立的意义。

正因为汉字不完全是表达语言的符号化工具,不是语言的符号化镜像,所以长期以来,汉字与语言之间并不同步。汉字与汉语完全同步,是现代白话文出现之后的事,不过是100来年的事。此前的3000多年,汉字与语言之间一直刻意保持着距离,无论是春秋之后的文言文,还是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

依据与语言的同步性程度,汉字实际上包括三个形态:白话文、文言文、微言文。白话文是现代社会才有,文言文始于春秋,微言文则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白话文与语言同步性最高,是100%。微言文(甲骨文、金文)与语言的同步性最低。文言文与语言的同步性介于白话文和微言文之间。

汉字之所以刻意与语言之间保持着距离,根本原因在于,在甲骨文之前,中国就存在成熟的表达符号系统,可以称之为“文系统”。“文系统”在中国文明伊始就存在。“文系统”又包括两个子系统:八卦符号系统和契约符号系统。契约符号又包括结绳符号和书契符号。结绳和书契是契约的两种最早最原始形态,结绳最早,书契次之。

甲骨文的象形特点(甲骨文绝非象形文字)(2)

“文系统”的“文”,无论是八卦符号,还是契约符号,都是没有发音的,与语言完全无关,相对语言完全独立的。

“文”与“字”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完全与语言无关,与语言的同步性为0。而“字”则是“文”与语言的结合的结果,这样“文”开始有了发音,开始用来表达语言,这样“文”就成了“字”。

甲骨文是在“文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基本字形结构直接借用了契约符号。

“文系统”是用来表达“意”或“义”的,是“意”和“义”的表达工具。

《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之“象”指的是卦象,是抽象的八卦符号,而非是象形之象。“立象以尽意”实际就是“立文以尽意”,“象”就是“文”。

“意”才是表达的根本,“言”和“文”都是“意”的表达工具,是两套并行的表达系统。因此,庄子说:“得意忘言”,王弼说:“得意忘象”。“得意忘象”也是“得意忘文”。

《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在表达目的上,“字系统”继承了“文系统”,是为了表达“意”或“义”。“意”、“义”也是“道”,因此是“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的“文”并非仅仅是用字所组成的文章,而是也指字本身,以及字之前的文。

甲骨文的象形特点(甲骨文绝非象形文字)(3)

当前甲骨文基本研究方法的第二个假设是,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基本造字原理是象形。

无论是认为汉字完全是表达语言的工具,还是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实都是受到西方文字理念的错误影响而产生的。

上面已经指出,甲骨文的基本造字原理并非象形,而是对此前成熟符号系统借用,对“文系统”的借用,尤其是契约符号系统。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早已存在成熟的符号表达系统,即“文系统”。当然,这不是说甲骨文中没有象形文字,也有,但是占比较少,而且都不是核心文字。

一旦认定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就会对甲骨文字形产生诸多牵强附会、望文生形的错误解读,而这正是甲骨文研究的主流和现状。说的不好听一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研究就是胡诌八扯、胡说八道。

举个例子。大家请看下面几个甲骨文字形。

甲骨文的象形特点(甲骨文绝非象形文字)(4)

这几个甲骨文字形中,都包含着一个基本结构:一条很像跪着的人的曲线,不妨称之为“卩字符”。

现代的文字研究者就“望文生形”地想当然认为,卩字符就是对一个跪着的人的象形。

但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却指出:“卩,瑞信也”、“象相合之形”。“瑞信”实际就是继结绳、书契之后,新兴的契约形态,主要指的用玉石为材质,就是玉石材质的书契,其基本机制与结绳和书契等同。《周易 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结绳是一对打着绳结的绳子,书契是一对刻写着契齿文的小木片。绳结和契齿文都是数字符号,都是数字,指代契约标的财产的数量。契约签订后,一对绳子或书契分别由契约双方所持有,每人一根或一片。一般债务人持左绳或左契,债权人持右绳或右契。

到期后,在执行契约时,债权人持右绳或右契,去找债务人要账,兑现承诺。债务人则拿出自己所持有的左绳或左契,与债权人的右绳或右契进行比对,以检测是否相同或相合。结绳是相同,书契是相合。

许慎所说的“象相合之形”,正是指契约机制中,左右两边的相比对,左右的相合或相同。“卩字符”那条弯曲的曲线,更可能来自结绳,而且是代表债权的右绳。

这样一来,甲骨文中的卩字符,实际上就是对结绳符号的直接借用。以“卩字符”为基本结果的甲骨文字例,也是基于结绳之右绳来进行构型。

甲骨文的象形特点(甲骨文绝非象形文字)(5)

“女”源自结绳之右绳。右绳是借据、债券,具备滋生利息的功能,即具备“生”的功能,生孩子的生,则是衍生义。

实际上,对甲骨文“子”进行考释可知,这个字就是源自契约右方的滋生利息,可以指滋生利息这种功能,也可以指所滋生的利息本身,叫“子息”。也就是“子”的本义并非孩子,而是利息。孩子是衍生义。

“汝”中的“水”所指的象水一样遵循、顺应。“汝”的整体意思是,对代表债权或债权方的右绳应该遵循和顺应,即准时履行契约条款,那也是左方的信用承诺。

因此“女”、“汝”也可以指代债权方,对债权方是应该充分尊重的。由此,“女”、“汝”又称为一种尊称,用来称呼对方,意思就是“你”。

“子”成为一种尊称也是这种道理,如孔子、老子等。这些人,象契约中的贷方一样能够帮助别人,具备一种“生”的功能,即为别人带来增益、帮助、佑助。

“乡”的甲骨文字形,并非一对相对而跪坐的人,而是一对结绳,是左绳和右绳,指代结绳关系、契约关系。因此,“乡”就是人们之间存在结绳关系、契约关系的地方、区域。

甲骨文“令”字形上面是一个“合”字符,下面是卩。“合”字符的意思就是结绳或书契的相合。“令”的意思是,拿着右绳与左绳去相合,意思就是拿着借据去要账。契约的右方,作为贷方,是拥有权力指令、命令作为借方的左方,执行契约条款,践行自己信用承诺,准时偿还债务。

因此,“令”即“命令”,其权威不是基于暴力强制的,而是基于契约的,基于信用承诺的。

甲骨文“服”的左边是“凡”,右边是手下一个卩。手下一个卩,其含义就是手持右绳。“凡”字形为“同”字少了一个口,本义还是同,指的是一对结绳的完全相同。因此,“服”的字形含义是,右方手持右绳前来要账,而且经过对与左方的左绳完全相同。这时左方就是必须服从右方的要求,立即还钱。

因此,“服”和“令”一样,都是基于契约的,基于信用的。所服从的不是暴力强权,而是契约,而是自己的信用承诺。

“印”的甲骨字形与服的右边同,也是上手下卩,字形含义为手持右绳。意思就是信用凭据、凭证、符号,这是印的原始义。现在印章之义依然是这个意思。印章、大印,都是信用符号。只不过右绳和右契作为信用符号,都是三维的、实体的,而印章作为信用符号则是二维的、书面的。

实际上,仔细研究可知,“印章”就是源自结绳和书契,“印”是结绳,“章”是书契。此前我专门写过文章。请参阅“蔡氏意学”。

因此,“印”的主体是右绳,应该与左绳相合相同,因此,印还有相契合、相同的义项,譬如“心心相印”,即心与心相契合、相同,象左右绳、左右契一样。

“印”还有盖印、印刷之义,显然这一义项更是后起。出现在“印章”出现之后,将印章盖在布帛或纸张上动作叫“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