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深思(深陷人群时应如何自救)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表示,韩国首尔梨泰院发生的大规模踩踏事故已造成154人死亡,149人受伤,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陷入深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陷入深思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表示,韩国首尔梨泰院发生的大规模踩踏事故已造成154人死亡,149人受伤。
踩踏为何能致死?哪些场所最容易发生踩踏事件?如果被困现场,哪些方法可以自救和施救?
新京报记者今日(10月31日)连线了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对相关问题进行答疑。
人流压迫致使无法呼吸为踩踏事故主要死因
新京报:踩踏是怎么发生的?
陈志:踩踏事件的发生一般包含3个重要因素:人多、特殊地点、秩序混乱。
在狭窄的小巷、甬道、拱桥、楼梯等特殊地点,或者在拥挤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继续前行,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此外,在人流中存在两种不同人群,不同行进方向的“异向人群”和体力、身体状态不同的“异质人群”(如老人、儿童),如果没有有序的疏导,让这两种人群凑在一起,就会发生拥挤。拥挤到一定程度,人群会相互撕扯、交叠在一起,称为“成拱现象”。
新京报:为什么踩踏能造成这么大范围的死亡案例?
陈志: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挤站了9个人,或者以叠罗汉的方式在人体上方压了超过4个人,就会由于平行/垂直压迫导致普通人无法呼吸。除了压迫,人群中的互相拉扯踩踏也会直接导致身体各种伤害。
韩国此次踩踏事故发生后,开始救人的时候,已有许多人由于长时间窒息,导致心脏骤停。
踩踏事件多发生在商业区、景区、学校大型活动等场所
新京报:哪些场所比较容易发生踩踏?
陈志:踩踏一般发生在集会、人群拥挤、秩序混乱、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历史上的踩踏事件,多发生在商业区、景区、运动场所、夜总会、学校大型活动等人群聚集的场所。
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寺庙、夜总会等都隐藏着潜在的踩踏危险。
在一些现实案例中,许多伤亡者都是在刚刚意识到危险时就被拥挤的人群踩在脚下。因此当身处这样的环境时,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如何判别危险、怎样离开危险境地、如何在险境中进行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新京报:个人如何避免被卷入踩踏事件?
陈志:首先是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如果所在地人较多,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当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涌来时,应该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能暂时躲避的地方,可以暂避一时,但记住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总之,应当避免身处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或尾部。
踩踏自救:切忌逆行、摔倒 护好胸部维持呼吸功能
新京报:如果身处人流之中,该怎么办?
陈志:如果已经陷入拥挤人群之中,应当时刻保持警惕,顺着人流前行,不要试图超过别人,也不要行动缓慢,更不要逆行,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注意避免被绊倒,不要随意下蹲,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跌倒,避免自己成为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新京报:若看到有人倒下了,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陈志: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可由若干人迅速组成保护区或“人墙”,使跌倒的人立即站起来,避免踩踏致伤。
新京报:如果踩踏已经发生,个体还能做什么?
陈志:当人群开始拥挤,互相冲撞,这时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胸部维持呼吸功能。可用两肘撑开平放在胸前,形成一定的空间,以此保护胸部不受挤压。
最好抓住一件牢靠的物体,防止跌倒;可以设法靠近墙壁、柱子,双手环抱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当带着孩子遭遇拥挤的人群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其在混乱中被踩伤。
当失去平衡,被推倒或已被挤压在地,无力抵抗,应设法将身体蜷成球状,双手护住头颈部,侧卧于地面进行自我保护。此时一手护住枕部、一手护住后颈,双臂护住颞部和面部,身体屈曲,下肢蜷缩,侧卧,千万不要四肢散开、做无谓的挣扎。
新京报:如何对踩踏现场开展救援?
陈志:发现拥挤踩踏事故后,首先立即拨打120、110呼救和报警,同时尽量减少人员伤亡损失,积极展开自救、互救,优先救治重伤员。
在踩踏事件现场,人们相互挤压在一起,不利于评估伤势和进行急救。首先解除挤压,将压在上面的患者移开,在移动患者的过程中防止伤势加重。对怀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头颈的中立位,避免头颈部旋转和屈曲。如发现有外伤,最重要的是及时制止大出血。
如此时患者意识不清、还有呼吸,注意清理呼吸道的异物,每5分钟检查1次意识、呼吸、脉搏;如果既无意识反应又无呼吸,在施救人员足够时应该进行现场心肺复苏。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