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

【作者简介:唐柏荣现为《永州市志》人物篇主编,原系永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公共管理学副教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零陵、永州,一地两名,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同一个地方,时而为零陵郡,时而为永州或永州府,又时而为零陵地区或永州市。因此,从行政区域名的演变轨迹来看,的确是一地二名。至于九疑山,这是永州宁远境内的圣山,历史上从未有第二个九疑山。这两个地名的所在地,本来已是千古定论,不存在“故里”“故地”之说。但近年全州人蒋咸喜在网络上妄言:“零陵最早在全州”“九疑山在全州”的说法,于是便有了“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的争论。本文拟对此做出详细的辨析,以便去伪存真,以正视听。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

一、“零陵故里”在永州

《永州府志》《零陵县志》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对零陵建制的变迁脉络记述清晰,轨迹分明。随着漫长岁月的斗转星移,改朝换代,零陵在2000多年来历史的进程中,有过7次大的变迁。[1]

根据曾武清先生主编的《永州文化与故事》中所载雷运福的《零陵地名与零陵建置的变迁》一文所说:零陵这一地名最初就是指九嶷山。随着大量文物和研究成果的出现,已表明郡县制并非秦始皇首创,秦始皇实行天下郡县制是仿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而为。考古出土的大量秦汉竹简充分表明,秦国兼并楚国之前,楚国其下有黔中、苍梧等郡级机构。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有了黔中、苍梧郡。黔中郡之下有鄹阳县,而苍梧郡之下有零陵县。这时的零陵县治所应在今永州市宁远县大阳溪,这就是零陵县的建制之初。零陵由山名变为行政区域名,这是零陵地名的第一次变迁,也是零陵建制的发端,其辖地为衡山以南的五岭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湖南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邵阳市,广西的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广东的清远市、韶关市北部等地,辖区十分广袤辽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湖南地区建立了郡县制,《湖南通史》提出:“楚国在湖南最重要的统治措施就是建立郡县制。关于楚国在湖南建立郡县制的情况,文献记载简略不详,使我们无法窥其原貌。不过,楚国在湖南建制过郡县则是可以肯定的。”《战国策·楚策一》也提到:“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径之塞、郇阳。”战国时期就记载了楚国建有苍梧郡。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文中“苍梧”二字指的是大区域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行政区域名,也可以理解为楚国古苍梧郡行政区域名,与柳宗元的“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的“永州”二字指的是永州行政区域名同义。“是为零陵”中的“零陵”二字是指九嶷山,当然也隐含着零陵县行政名。司马迁所言苍梧、零陵行政名指的是秦汉之前的古苍梧郡、古零陵县。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

零陵的第二次变迁是在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众所周知,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划天下为36郡。考虑交通方便、防范南越、征服南越、统一全国的需要,派遣王翦率50万大军戍五岭,又将零陵县的县治设在当时的零陵境地——今广西兴安县界首城子山。其辖地相当于今永州市、邵阳市西南部、衡阳市西南部,以及广西的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辖域十分广袤。

零陵的第三次变迁是在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征服南越地区后,撤长沙国南部,在零陵县治所置零陵郡。这是零陵这一地名第一次成为郡级行政区域名,即零陵郡的建制之初。之后,西汉王莽新政改零陵郡为九疑郡。东汉光武帝推翻王莽政权后(公元25年)复称零陵郡。光武帝建武年间,零陵郡治迁至泉陵县,即今址永州市零陵区。当时,零陵郡治所在泉陵县,而零陵县治所仍在广西兴安县界首城子山,史有大零陵(郡)与小零陵(县)之称。零陵郡治与零陵县治不在一地一城一域。这次变迁,使零陵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域名一分为二,即今全州南部部分地域处当时有零陵地名和零陵县区域名,今永州处当时有零陵郡区域名和零陵地名。当时的泉陵县前身为泉陵侯国(诸侯封地小国),其辖区地域大致包括今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及双牌县一部分,县治设今永州市零陵区,县城在今零陵区泉陵街一带。其时县域经济已相当发达,加上县治南峙九疑,北镇衡岳,潇湘二水在这里汇合,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于是,东汉王朝决定将零陵郡治由广西兴安的零陵县迁到了泉陵县,这也是零陵古城作为零陵郡城的开端。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3)

第四次变迁是在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零陵县迁至今永州市零陵区,开启了零陵郡治所与零陵县治所同地同城的历史。同时这一年,改零陵郡为永州,这也是永州、零陵一地二名的起始时间,县隶属于州。此后,隋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将零陵郡(治所处今永州市零陵区)与营阳郡(治所处今永州市道县)合并改置永州总管府。同时,废原零陵、兆阳、观阳(即灌阳)3县,置湘源县(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此时,治所在兴安县界首城子山的零陵县存在了810年(公元前211~公元589年)的历史终结,永州之名始用为行政区域之名。同时,将泉陵、永昌、祁阳、应阳(即今东安)4县合并,更名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隋大业三年(公元608年),永州总管府复称零陵郡。唐宋时期,永州分为永州和道州,其时州郡并提,永州全称永州零陵郡。元代以后,永州改称永州路、永州府,零陵郡之行政区域名不复存在,只保留零陵县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

第五次变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1949年10月,永州专区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称为零陵专区,零陵重新成为州郡级行政区域名称。1982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芝城镇(原属零陵县)升格为县级永州市,零陵县治所由芝城镇(原零陵地区零陵县驻地即今零陵区)迁至冷水滩镇,零陵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都重新一分为二,即今零陵区当时有零陵地名和零陵地区这一州郡级行政区域名。今冷水滩区当时有零陵县行政区域名及其零陵县地名。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县设立县级冷水滩市。至此,延续了2200多年(按习惯从秦始皇时期算起)的县级行政区域名称零陵消失了一段时间。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4)

第六次变迁是1995年。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撤销原县级永州市设永州市芝山区,撤销原县级冷水滩市设永州市冷水滩区。这样,作为地州级行政区域名称的零陵,在延续了2106年(公元前111~1995年)之后消失。同时,作为一般地名的零陵,在延续了4000多年并六易其地后也消失了。1997年永州市治所迁至冷水滩区。

第七次变迁是2005年。200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永州市芝山区更名为永州市零陵区,至此,县级零陵区域名和零陵地名又得以恢复[2]。

从“零陵”之名的发展轨迹、历史变迁过程,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零陵故里”的来龙去脉。全州有人总认为“零陵故里”首先存在于今天的广西全州县,这是一种偏见。“零陵故里”最早在湖南宁远,这是因为自舜帝崩葬宁远九疑山就有了“零陵”之名。舜帝陵为什么叫“零陵”?《永州史话》的作者张泽槐先生在其《零陵考》中广征博引,论证充分。他认为,把舜陵称为零陵,源于舜帝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历史故事。“零”是涕零,就是掉眼泪的意思。舜帝南巡,崩葬于九疑,娥皇、女英千里寻夫而不见,最后泪洒斑竹,双双殉情。因此,将舜帝陵称之为“零陵”,包含有娥皇、女英的相思寄托,其内涵更深广,情感更丰富。而“零陵”从一开始作为“舜帝陵”名再到用作地名或行政区划名,都首先出现在宁远,因而永州宁远才是真正的“零陵故里”。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5)

再者,据广西考古权威也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蒋廷瑜先生发文称,广西建国后多次组织考古队对全州、兴安、灌阳三地进行考古发掘,均未见有秦朝零陵遗址存在,考古发现的瓷璧断瓦均为汉代遗物。这充分说明,零陵县存在于广西,不管是在兴安也好,在灌阳也罢,均为汉初之后的零陵县。广西方志馆研究员若谷先生也认为广西的零陵县为汉县,始置于西汉景帝时期。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亦未标有零陵县。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全州属于洮阳县,洮阳县是全州第一个县名。全州无“秦零陵县”。全州的历史是从汉初设洮阳县开始的,“零陵县”在兴安(包括灌阳)也是汉初始;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地图上只有“洮阳”而无“零陵”二字,就说明当时“洮阳”比“零陵”人口(户数)多、名气大,而且“洮阳”二字是加了方框的,说明至少是个县级机构。洮阳县县治在今全州西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一说在今全州永岁镇,其境域大致为今全州县大部、资源县全部及湖南东安县部分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零陵郡,洮阳、零陵二县为并列关系,同属零陵郡。东汉时,零陵郡治移至泉陵(今永州零陵区),零陵县改称“小零陵”,仍与洮阳县隶属零陵郡。三国两晋南北朝因之。

因此,在建置沿革上,全州与历史上的零陵县没有任何关系。康熙《全州志沿革》只说洮阳县而不提及零陵县:“《禹贡》全为荆州之域,春秋楚南境,秦属长沙郡;汉元帝(应为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统洮阳县;新莽以零陵为九疑,洮阳为洮治,东汉复为洮阳,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改洮阳为湘源”。嘉庆《全州志·沿革》大同小异,亦只讲洮阳县而不说零陵县。这种情况,正是全州为洮阳故地而非零陵故地的真实写照。因此,全州一些民间“学者”炒作全州为“零陵故地”是不能成立的。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6)

二、“九疑故地”在宁远

争“零陵故里”的目的是为了争“九疑故地”。九疑山到底在哪里?当然不能仅凭蒋咸喜的一篇文章,更不能仅凭某某人的一句话。这要看史书怎么说,众多史学权威们怎么说!

1、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前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1964年5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七律·答友人》,开篇就说“‘九疑山上白云飞’这首七律,形象极其壮丽,声调极其和谐,令人百读不厌。这首诗,把有关湖南的神话传说,利用得很巧妙。前四句是利用了虞舜和二妃的故事。《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九疑即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

2、谭其骧,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通过对长沙马王堆帛书地图的研究,于1995年公开发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研究成果,权威认定地图中的“九条柱状地物,柱后画有建筑物,旁注‘帝舜’二字为宁远九疑山舜帝陵庙”。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7)

3、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8月20日第八版和《光明日报》2005年8月17日第十一版登载《舜庙遗址与尧舜传说》,文章强调“九嶷山舜庙之所以源远流长,并非偶然。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历史的绵延悠久,后世对先代的仰溯追忆,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传统文化关于盛世治世的期待和理想。

2004年8月13日,湖南省文物局、永州市人民政府在长沙联合举行“九嶷山古舜帝陵庙遗址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李学勤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山东卫视记者问:这次发掘说明舜葬于九嶷,舜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怎么解释?李学勤答:舜帝陵庙遗址考古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有重要价值。帝舜即帝位后,四方巡狩,南巡到了南方,死在路上,“崩于苍梧之野”,苍梧是个很大的地方,但“葬于江南九嶷”,九嶷山只有宁远这个地方有,这是没有争论的。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8)

4、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景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8月20日第八版和《光明日报》2005年8月17日第十一版载文:玉琯岩舜庙遗址的发现,是我国历史上五帝祠庙考古上的首次发现,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舜帝祠庙。它为古代祭祀的历史和祠庙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随着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必将有助于我国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研究的深入。

5、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张忠培指出:玉琯岩遗址的发掘,与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和《史记》的记载能相互印证,应该可以肯定这里就是舜帝陵庙。舜帝陵庙对促进国家统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玉琯岩遗址的发掘,有利于九疑山舜帝陵庙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信念,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9)

6、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家安认为:九疑山舜帝庙的发掘,其意义就在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7、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之享,在其著作《虞舜与九疑》开篇指出: 早在2000多年前,“舜葬九疑”的传说就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在九疑山修建了舜庙加以祭祀。《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太史公这一段话,为虞舜其人真实性和传奇性提供了最具权威的证据,舜帝遂成为永州的符号,零陵的名片。自此,南蛮之地的湖南永州千年文化,万古流芳;历朝历代文臣武将、才子佳人趋之若鹜,朝圣者、祈福者比肩继踵;自先秦直至当代,吊赞碑铭、诗文佳作竞相问世……,一代伟人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则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创作方法,更人性化地塑造了这位“人文先祖”神奇的艺术形象,并使之走向世界。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0)

8、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何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8月20日第八版和《光明日报》2005年8月17日第十一版载文《印证“舜葬九疑”的考古发掘》明确指出,九疑山在湖南宁远,是舜帝的藏精之所。

9、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名誉馆长、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高至喜发文称:九疑山舜帝陵是舜归葬地也是舜祖陵所在地。

上述9位全国顶级文史考古权威专家们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国核心报刊上发的声,肯定了“舜帝葬于宁远九疑山”,这是结合史书和考古发现所得出的权威性定论。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1)

三、真假“九疑”辨:地位与影响比较

还可以进一步比较一下,看看宁远九疑山与全州“九疑山”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其真假便会一目了然:

1、《九疑山志》:宁远有多部,全州无一部

凡名山大川,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一定有其厚重的文化,志书就是其中的载体。九疑山是舜帝藏精之地,《九疑山志》是必备工具书。但全州与宁远的情况大相径庭。

全州:全州自有历史以来,至今无一本《九疑山志》。

宁远:据《湖广通志》《湖南通志》《永州府志》《宁远县志》载,宁远《九疑山志》编修始于明代,至1989年止共有七次官修《九疑山志》:第一次,明嘉靖二十年(1541),永州府同知鲁承恩刊印;第二次,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长洲人蒋璜任宁远知县时修,全志八卷,至今有全志;第三次,明崇祯五年(1632),湖南人喻向葵任宁远知县时增修;第四次,康熙二年(1663),严陵人詹惟圣知江华县事摄宁远时修,全志四卷。至今有全志;第五次,康熙四十八年(1709)钱塘人徐旭旦任宁远知县时修;第六次:嘉庆元年(1796)滇南人吴绳祖任宁远知县时修,全志四卷,至今有全志;另清代钱邦芑、唐祖价修过宁远九疑山志,均语焉不详。第七次,2003年6月,宁远县委书记蒋善生任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县长李光富任主任的《九疑山志》编辑班子成立,何中安任总纂,时间下限由2001年延至2003年。2004年2月完成近50万字的送评稿,2005年6月经审定成书,付梓印刷。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2)

2、《县志》记载的九疑山:《宁远县志》有,《全州县志》无

舜帝归葬地属名山大川,在一个地方的县志里一定有记载。下面比较两地最新出版的县志:

全州2005年最新出版的《全州县志》,翻遍全书624页,没有一页提到一句全州有“九疑山”;在该志第47页至48页“山脉、山峰”条目中查找全州“九疑山”,通篇查找不到一座带“九”字开头的山;在该志“建置”篇中(29页)“大西江镇”条目里,通篇没有“九疑山”三个字,蒋咸喜说大西江镇的“九脊山”就是“九疑山”,可是在这一章里连“九脊山”三个字也没有看见。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3)

反观宁远,在2003年最新出版的《宁远县志》里,“九疑山”作为志书中的“篇”专门记载(第二十七篇),全篇22000字,分七章:名胜古迹、山峰岩洞、珍稀动植物、祭祀、旅游、艺文、舜文化研究。开篇无题小序是这样介绍“九疑山”的: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史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疑山因舜之所葬而名垂千古。当代领袖毛泽东一曲《七律·答友人》,更使其驰名中外。九疑山属南岭山脉萌渚岭山系,雄踞于湖南省南端宁远县境内,南接罗浮,北望衡岳,联两广而控湖南,纵横二百里。地理坐标:北纬2588’~2626,东经111°84’~112°9’,南北长约26.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精华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舜源、娥皇、女英、石城、石楼、箫韶、朱明、桂林、杞林,九峰突兀,形态相似,舜源居中,八峰拱护;紫霞、玉琯、凤凰、飞龙、白马、碧虚、无为、读书、桃花九大名岩,鬼斧神工;泪竹、石枞、香杉,九疑三宝独领潇湘。九疑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8226.7公顷,有原始次生林3000多公顷,园内珍稀动植物众多,仅乔木树种就有596种,竹类22 种,珍禽异兽104种。据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证实,自秦汉以来,舜帝陵庙建筑于此,屡经修缮,留存至今,规模宏大。自夏始,历朝历代,祭祀舜陵,从未间断,遂成定制。历代名人骚客,或亲临九疑,拜谒舜陵,题词勒石,或吟诗作赋,舒其慨叹,承传和弘扬舜帝文化。20世纪80年代,九疑山被公布为湖南省六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旅游区之一,对外开放。如今,九疑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特别是舜帝后裔宗亲寻根祭祖和旅游的圣地。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4)

3、“舜葬九疑”的文献记载:有“营道”(宁远)无全州

“舜葬九疑”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件,历朝历代史籍文献都有记载。下面看看古籍文献是如何记载的:

全州人蒋咸喜说《山海经》有四篇讲到“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海内南经》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海内东经》说“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大荒南经》说“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海内经》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但这四段话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的影子。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5)

查阅史料,“舜葬宁远九疑山”却已为《尚书》《国语》《山海经》《礼记》《淮南子》《吕氏春秋》《史记》《帝王世纪》等50多部权威典籍所肯定。历代诸多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注释过《山海经》,其中主要有晋代郭璞,清代郝懿行、吴任臣等。他们不仅没有说“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且均认定“舜帝葬于营道(营道就是今宁远)九疑山”。郭璞在注《海内南经》时说:“(苍梧之山)即九疑山也。”在注《大荒南经》时说:“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基(墓)在今九疑之中。”在注《海内经》时说:“(九疑)山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古者总名其地为苍梧也。”营道县设立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县治在今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村,位于九疑山北麓、大阳溪(今九疑河)畔。汉代以来,除注释《山海经》者外,还有诸多历史地理学家认定九疑山在营道(今宁远)县。其如《前汉书·地理志》:“零陵郡……营道,九疑山在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疑”:“嶷……九疑山也,舜所葬,在零陵营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舜)葬于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在今营道。”晋罗含《湘中记》载:“九疑山在营道县,九山相似,行者疑惑,因名九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营水(今潇水)出营阳郡泠道县(今宁远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窆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唐《元和郡县志》卷三十《江南道五》载:“永州……《史记》舜葬九疑,即此地也。”宋元明清时期,文献典籍对于舜帝葬地九疑地望的记载更多更明确,不再赘述。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6)

4、舜帝陵庙:宁远有现存陵庙和考古发现,全州无

九疑山作为舜帝归葬地,陵庙的存在更能说明问题:

先看看全州,全州人蒋咸喜说:“皇帝大殿遗址宽不足一亩,零星卧着石阶、石柱、石窠、石门槛、瓦片等,台阶数级,殿坐北朝南。沿石阶往下有一口条石围砌的长流水井。1969年,全州县政府组织县水电局等单位人员,首次进入大西江高山地区进行考查,发现了该山区高水头水力资源。1977年,全州县在大西江源头处名为‘皇帝大殿’的河谷盆地上建成天湖水库。从此,皇帝大殿遗址被淹没于碧波荡漾的湖底。”在这里,“皇帝大殿遗址”是否就是“舜帝庙”本就存疑,没有发掘报告做依据,只能算是猜测,缺乏科学性。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7)

反观宁远,九疑山舜帝陵庙,是我国有史记载的始祖陵庙中最古老的陵庙。《山海经》《尚书》《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帝王世纪》等50多部权威史书,都肯定了“舜葬九疑”这一历史陈述。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公元前168年)帛书地图绘记了九疑山舜帝陵,有九根柱子和五间房子,意为九五之尊。九疑山舜帝陵具有最古的史实,距今有4000多年。现在的陵庙位于舜源峰下,山势雄伟挺拔,丰庞俊秀,虎跃龙盘,外山拱护周密,呈覆斗状,山上古木葱茂。舜源峰北麓现存有明洪武四年(1371)修建的舜帝陵庙。庙后楹寝殿有陵碑,高2米,宽1.5米,碑题为“帝舜有虞氏之陵”,字型为隶书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此陵庙经1993-2000年全面修复,规模宏大。据《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记载:舜陵庙始建于夏代,最早的舜陵庙在九疑山大阳溪白鹤观前,三代时祭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期,舜陵庙由大阳溪移至九疑山玉琯岩前,在今九疑山瑶族乡九疑洞村玉琯岩西南约50米处。《水经注》记载:陵庙碑为“零陵太守徐俭立”。唐永泰元年(765),道州刺史元结,因舜庙荒废,祭祀不便,请旨立庙于州治之西。至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延唐(宁远县唐代县名)令胡曾,请旨将舜陵庙复立于玉琯岩前。宋乾德六年(968),宋太祖敕置九疑山舜庙,道州刺史王继勋奉诏重修,知制诰张澹奉敕撰碑记。明洪武四年(1371),遣编修雷燧致祭,迁庙于舜源峰下。正德十六年(1521),永州府推官王瑞之重修正殿,增设香亭三间,仪门三间,左右斋廊各三间。从明万历至清雍正,多次修葺。清乾隆元年,大修舜庙。庙制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有正殿三楹,后殿一楹,花亭一座,拜亭一座,东西朝房各三间,大门一楹,两旁碑亭各一座,围墙60丈。古槠、香杉、枫柏,相互掩映,气势恢宏,令人肃穆。此后,年久失修,逐年荒废。民国二十四年(1935)舜陵庙后殿被人纵火焚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湖南省国民政府拨款修复。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舜陵庙被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至1990年修复陵碑亭(原寝殿),并对《抚瑶颂碑》采取保护措施。1992年6月,中共宁远县委、宁远县人民政府决定修缮舜陵庙,1997年正殿修缮竣工。午门、拜殿、厢房、神道、碑廊、玉带桥、山门诸建筑修缮完工。建筑面积10840平方米。2005年初开始舜帝陵扩建工程,单体建筑21个,占地面积29.1公顷,总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其拜殿、正殿均由整体石柱支撑,红墙黄瓦、飞檐斗拱,气势恢宏,与依山为陵的舜源峰浑然一体。此次修缮历时12年、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宁远九疑山玉琯岩舜庙遗址和九疑山舜帝陵分别于2006年、2019年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牌子。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8)

5、舜帝陵庙的祭祀:宁远数千年连绵不绝,全州全无

九疑山既然是舜葬之地,历朝历代必有皇帝或朝廷文武大臣前来祭祀等。下面看看两地的情况:

先看全州“九疑山”,历朝历代,没有一部史籍文献记载了当朝皇帝或派官员到过全州祭祀舜帝的情况,一句话都没有。

再看宁远:自夏代始,历朝历代的祭祀经久不辍,遂成定制。据史书载,大禹、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遥祭舜帝陵。秦汉以来,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祭舜香火从未断绝。明皇帝朱元璋亲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疑山祭舜。明代共御祭舜陵15次,清代御祭45次。民国时,湖南省政府祭舜4次。90年代后,湖南省、永州市每隔4年祭舜一次,宁远县人民政府每逢清明必祭舜。自秦始皇起,九疑山成为历代王朝朝圣之地,仅明至民国,留存祭文62篇、祭碑34块。还有历代名人墨客仰慕九疑山,谒拜舜帝陵。汉有司马迁、刘熊渠、奚景、蔡邕,南朝有颜延之、李道辨等,唐有宋之问、张九龄、李白、元结、戴叔伦、张谓、柳宗元、李商隐、李郃(状元),宋有寇准、苏轼、马大同、方信孺、乐雷发(特科状元),明有雷燧、杨溥、曾鹤龄、凌信、蒋向荣、徐宏祖(徐霞客),清有王绅、张格、杨汝谷、雅尔呼达、吴金、何绍基等,留下的诗文上千篇,仅唐宋时期的石刻就有120余处,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19)

6、自然山势:“峻极于天”与“低矮平常”天差地别

古代帝王的王陵是比较讲究风水的,九疑山作为舜帝归葬之地,应该是群山环抱,紫光祥云,藏龙卧虎。这里可直观地比较一下两地“九疑山”的真容:

先看全州“九疑山”,从蒋咸喜发出来的几张全州“九疑山”近\中\远三个角度拍摄的图片看,山势低矮平常,毫无“风水”可言,连《全州县志》都没有记载这个“九脊山”,可见原本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这样的小山被当成九五之尊的“九疑山”,确实有点滑天下之大稽!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0)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1)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2)

反观宁远九疑山:岩岩九疑,峻极于天。奇峰怪石,千姿百态。舜源峰虎踞龙盘,娥皇、女英左右相依,石城、石楼、箫韶、朱明、桂林、杞林拔地而起,形态相似,簇拥舜源峰。九疑山群峰莽莽,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无一不朝向舜源峰(舜帝陵),因此,自古便有“万山朝九疑”之说。九疑山属碳酸盐类岩石,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有大小溶洞300多处,具有观赏价值的达20余处。紫霞岩、玉琯岩、凤凰岩、桃花岩、读书岩、飞龙岩、碧虚岩、白马岩、无为岩九大名洞,景观奇特。洞中石笋、石漫、石柱、石钟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鬼斧神工。九疑山森林繁茂,溪流纵横,瀑布众多。母、子两江的数十条支流,横贯九疑山,尤以“灌溪风光”“潇水涵青”“高峡平湖”“白米下锅”等景观最为绚丽。1995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先生和国家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郑孝燮先生考察九疑山时,称赞陵山舜源峰“有帝王陵之气势,像一座帝王陵”。

总之,九疑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她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山,是中华民族怀祖敬德的精神家园。将这样的“圣山”随便指认,甚至作为猎奇搞怪的筹码,这是对先祖舜帝的亵渎,是对炎黄子孙的大不敬!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3)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4)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5)


[1] 参见陈仲庚主编《古城印迹——零陵古城昔与今》,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5-9页。

[2] 雷运福:《永州文化故事-零陵地名于零陵建制的变迁》,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第45-46页。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6)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7)

零陵古城属于哪个镇(零陵故里与九疑故地)(2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