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国皇帝姓名(战国时期韩国的十三位君主)

晋国韩氏的第一位为韩万,本为晋君之后,姬姓,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后。韩万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夺得晋君之位后,将韩原(今陕西韩城)封给韩万作为采邑,因而以韩为氏。韩万生韩赇伯,韩赇伯生韩简,韩简生韩舆,韩舆生韩厥,韩厥生韩起,韩起生韩须,韩须生韩不信,韩不信生韩庚。以上为春秋时历代韩氏家主。

战国时期韩国皇帝姓名(战国时期韩国的十三位君主)(1)

战国时期的开始年代,本文采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75年的韩氏家主为谁,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韩宣子(韩起)去世,之后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韩氏家主有:韩贞子(韩须)、韩简子(韩不信)、韩庄子(韩庚)。韩须在公元前541年之时已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继其父为韩氏家主,在位时间当不长。韩庄子在位时间已不可考,本文以韩庄子之子韩康子为战国时期韩氏第一位家主。

第一位:韩康子(?-前425年),韩虎。韩康子之时,韩氏都城在平阳(山西临汾)。公元前455年,知瑶代表晋君向韩氏索取土地,韩康子献一万户之邑给晋君。知瑶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氏也将万户之邑献出。知瑶又索地于赵,指名要蔡和臬狼两城。赵襄子没有答应,知瑶大怒,胁迫韩、魏与之一起征伐赵。这就是著名的晋阳之战。知瑶率三家军队围困晋阳三年,并引汾河水灌晋阳城。赵氏危在旦夕,韩、魏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遂与赵联合反攻知氏,大败知氏军队,将知瑶杀掉,知氏之地为赵、韩、魏瓜分。三家灭知氏以后,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韩氏领地更大了,实力已相当于一方诸侯。 韩康子去世后,其子韩武子继位。

第二位:韩武子(前424年─前409年在位),韩启章。韩武子时期,韩国领地继续扩大,公元前423年,韩氏攻打郑国,杀死郑幽公,可见韩氏之强大。当时的晋国正卿是魏文侯,韩、赵、魏是联合对外作战,内部团结。史书记载:赵氏曾向魏文侯借兵要攻打韩氏,魏文侯没有借给;韩氏曾向魏文侯借兵要攻打赵氏,魏文侯也没有借给。魏文侯说韩、赵、魏是兄弟,两家知道魏文侯没有借兵给对方之后,非常感动,所以三晋能够团结。韩武子在位十六年,死后,其子韩景侯即位。

第三位:韩景侯(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韩虔。韩景侯即位后,继续扩张,公元前408年攻打郑国,夺取雍丘(今河南杞县)。之后,韩景侯将韩都由平阳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407年,韩军在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遭郑军击败。公元前404年,韩、赵、魏联合伐齐,一直打入齐国长城之内。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一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为侯爵。公元前400年,韩、赵、魏联合攻打楚国,攻至桑丘,郑国乘机包围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县),这表明韩国东扩与郑国发生了激烈冲突。同年,韩景侯去世,其子韩烈侯继位。

第四位:韩烈侯(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韩取。韩烈侯即位后,其叔父韩傀(字侠累)任相,另一位大臣严遂(字仲子)也很受重用。有一次,严遂在朝堂上指责韩傀为政之过失,韩傀怒而大骂严遂,严遂拔剑追赶韩傀,卫士们救下韩傀。事后,严遂逃亡至齐国,为了报仇,他找了一位刺客——聂政。公元前397年,侠累被聂政刺杀。

韩烈侯在位时,韩国继续团结魏、赵。公元前393年至公元前389年,三晋集团与齐、楚、秦、郑集团之间进行了大战。前393年,楚“伐韩,取负黍(山东郓城西北)。”楚国对韩国的进攻拉开了三晋对楚的战争,公元前391年三晋打败楚国于大梁、榆关,大梁和榆关被魏国占领。楚国抵挡不住三晋的进攻,向齐国和秦国求助,齐秦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向三晋开战。公元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公元前390年,齐伐取魏襄陵(河南睢县)。前389年,齐国首先被三晋打败,《史记》记载:齐与晋卫会浊泽。同年,东方战场取胜的三晋集中兵力对付秦国,双方大战于阴晋。秦五十万大军战败,此后近三十年,秦国不敢东出。

公元前387年,韩烈侯去世,其子韩文侯继位。

第五位:韩文侯(前386年-前377年在位),韩猷。韩文侯时,韩国继续扩张,公元前385年,韩国进攻郑国,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同年,又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俘虏宋国国君。前380年,三晋进攻齐国,打到桑丘(山东济南)。韩文侯时,三晋同盟关系开始破裂,时有战争。前377年,韩文侯去世,其子韩哀侯即位。

第六位:韩哀侯(公元前377-前371年在位),史书没有记载其名。前375年,韩国灭了郑国,将都城从阳翟(今河南禹县)迁至新郑。同年,三晋彻底灭了晋国,将晋君最后两城也瓜分,并将之迁至屯留,这件事也让三晋同盟关系进一步破裂。公元前371年,韩国大臣韩严(又作韩山坚)发动叛乱,杀了韩哀侯,之后韩哀侯的儿子韩若山继承君位,是为韩懿侯。

第七位:韩懿侯(公元前370年——前359年在位),韩若山。前369年,魏国发生内乱,魏武侯死后,其子魏罃(魏惠王)继位。但公子缓(魏缓)的封地也很大,勾结韩、赵进攻魏国,要夺取君位。韩懿侯联合赵国伐魏。二国军队进攻魏国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举攻克,继而包围了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强大一时的魏国有可能被灭掉,对如何处理魏国,韩、赵意见不合,韩懿侯乘夜率军队离去,安邑之围遂解。这件事让三晋同盟完全破裂。之后,魏惠王报复,公元前369年,魏军打败韩于马陵、打败赵于怀。前366年,韩懿侯与魏惠王会于宅阳,求得魏的谅解。前362年,魏打败韩于浍。公元前362年,秦军在西山打败韩军。公元前361年,宋国攻占韩国的黄池,魏国攻占韩国的朱邑。公元前358年,韩懿侯在位十二年而卒,子昭侯立。

第八位:韩昭侯(前358年-公元前333年),韩。韩昭侯时,韩国国势最强。公元前357年,韩昭侯派兵攻打东周,占领东周的陵观、邢丘。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进行变法,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公元前355年开始,霸主魏国与宋、赵、齐、秦、楚等国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战,韩国是魏国的盟友,魏虽于公元前353年败于桂陵之战,但公元前352年,魏国击败四面进犯之敌,迫使各国求和。公元前352年,韩昭侯前往秦国与秦孝公会见。公元前341年,申不害去世,魏国发动了对韩国的大规模进攻,韩国向齐国求救,同年,魏国被齐国败于马陵。之后,魏国霸业衰落。魏国衰落之后,秦国东出之路大开,公元前339年,秦军攻占韩国的宜阳,不久又为韩国夺回,韩国成为抗秦东出的主要力量。公元前334年,韩昭侯筑高门以显示自己的功绩,此工程劳民伤财,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公元前333年,高门未成而韩昭侯去世,其子韩宣惠王继位。

第九位:韩宣惠王(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12年在位),韩康。前325年,秦国君主嬴驷公然称王,魏惠王与韩侯在巫沙会面,并互尊为王。前323年,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韩君正式称王,史称韩宣惠王。

战国时期韩国皇帝姓名(战国时期韩国的十三位君主)(2)

公元前326年,赵国联合韩国,又向魏国发起攻击,包围魏的襄陵。战争持续到次年,以魏军战胜赵韩两国联军,活捉将领韩举告终。公元前319年,秦国军队攻击韩国,攻取了鄢。公元前318年,韩、魏、赵、楚、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失败。秦国发起反攻,发动修鱼之战,在浊泽活捉了韩国将领申差,韩、赵、魏联军被斩首八万。之后,韩派太子仓质于秦求和,韩国依附于秦国。前312年,韩国同秦国一起攻楚,打败了楚将屈丐所率之楚军,秦军在丹阳斩杀了八万楚军。同年,宣惠王去世,太子仓即位,是为襄王。

第十位:韩襄王(前311年─前296年在位),韩仓。公元前308年——公元前307年,秦使甘茂攻韩宜阳。宜阳之战打得非常惨烈,韩国显示了其作为战国七雄的实力,甘茂率五万精兵攻宜阳五个月,未能奏效,损兵折将,士气低落。甘茂做为楚国人客居秦国为相,在内受樗里疾、公孙郝攻击,还被传言与韩相公仲倗关系不错,只能背水一战。最后甘茂散尽家财,全部赏给士兵,重赏之下,终于攻下宜阳,韩军被斩首六万。同年,秦武王卒。韩国派太子婴去秦国求和。公元前302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韩国再次与秦结盟。同年,韩军与秦伐楚,同时齐国也在进攻楚国,齐军在垂沙击败楚将唐眛所率之楚军,楚国自此衰落。公元前300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韩咎取胜成为太子。

战国时期韩国皇帝姓名(战国时期韩国的十三位君主)(3)

《芈月传》中的甘茂

公元前298年,韩与齐、魏共击秦,秦军战败,三国攻至函谷关,并驻军于此。公元前296年,三国再次攻秦于函谷关,秦军战败求和,秦归还韩河外及武遂,归还魏河外之地。同年,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釐王。

第十一位:韩釐王(前295年─公元前273年在位),韩咎。公元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韩国一国抵挡不住秦国进攻,于是向魏国请求救援。魏昭王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并没有作壁上观,命大将公孙喜(又名犀武)率十万大军参战。东周也派兵加入魏、韩联军。公元前293年,秦军与韩、魏联军对峙于伊阙(今洛阳南),由于韩军主将暴鸢与魏军主将犀武不团结,都希望对方能先出战。白起率十万秦军各个击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虏公孙喜,史称伊阙之战。韩魏在这一战后,真正衰落,秦国东出之门彻底洞开,白起一战成名。公元前291年,秦国攻打韩国,夺取韩国的宛地。公元前290年,韩将武遂一带二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公元前286年,秦军在夏山打败韩军。

战国时期韩国皇帝姓名(战国时期韩国的十三位君主)(4)

《大秦帝国》中的白起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之后楚也加入联军。齐军与联军激战于济西,齐国战败,齐愍王出逃。

前275年,秦国相国穰侯魏冉攻打魏国。韩釐王派将领暴鸢率军救援魏国,魏冉大败韩魏联军,斩首四万人,暴鸢逃往魏都大梁。

公元前273年,赵国、魏国十二万大军进攻韩国的华阳,华阳位于韩国都城新郑附近,如果华阳丢失,韩国将灭国。韩国向秦国告急,秦相魏冉派白起救援韩国,秦十万大军日行百里,八天后,秦国援兵赶到,在华阳城下打败赵、魏两国军队,斩首十二万。同年,韩釐王去世,其子韩桓惠王即位。

第十二位:韩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在位),韩然。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秦,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长平之战开始。公元前260年,赵括取代廉颇为将,白起代王龁为将,赵军战败,四十多万人被坑杀。前239年韩桓惠王去世,子韩安立。

战国时期韩国皇帝姓名(战国时期韩国的十三位君主)(5)

影视剧中的韩桓惠王

第十三位:韩废王(前238年——前230年在位),韩安。韩王安即位时,韩国大部分土地已丧失,危如累卵,处于灭亡边缘。秦国的主要兵力在进攻赵国,公元前234年,秦将樊於期攻占赵国的平阳、武城,赵军被斩首十万人,赵将扈辄战死。公元前233年,秦军在樊於期率领下继续攻赵,从上党直袭赤丽、宜安,造成了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包围。赵王迁从北方调回了防御匈奴的大将李牧。李牧率军与秦军大战,秦军战败,几乎全军覆灭,樊於期率少数护卫突出重围。樊於期不敢回秦,逃往燕国。韩王安见秦国战败,外交上与赵国结盟,韩、赵联合抗秦。秦国一时打不过李牧,于是对韩开战。韩国抵挡不住秦国进攻,公元前231年,韩王安献出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几无抵抗,韩将申犰全力凑集了五万军队抗秦,但无济于事,很快秦军攻破韩都,俘虏韩王安,以韩地建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国灭亡,韩王安被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起兵反秦,后被平定,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