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沟风景区(大美暖泉沟)
史修身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
一
泱泱渭水岸,巍巍宝塔旁。
熙熙旱码头,潺潺暖泉香。
从古到今,你在岁月里历尽苍桑。
寒来暑往,你在四季中散发着芬芳。
啊,大美暖泉沟!你的身影在我心中荡漾。
啊,大美暖泉沟!家乡儿女永远依偎在你的身旁。
赞赞老红军,唱唱咱家乡。
熠熠新时代,家家奔小康。
啊!和谐盛世,党的好政策温暖我的心房。
啊!继往开来,暖泉沟将更添锦绣新装!
2020年8月28日,“甘肃中医药产业第二届博览会”在陇西文峰甘肃康美中药材产业园隆重召开。万商云集,盛况空前。“陇西县民歌、曲艺文艺汇演”在康美富丽堂皇的演艺大厅演出。群星灿烂,高手如云。身穿得体红色唐装,笔挺黑裤,刚毅洒脱,“暖泉清泉洞歌喉”的著名歌手张应应一曲“大美暖泉沟”以婉转抒情带乡音的优美音律,精湛的歌词,洪厚嘹亮的歌喉征服了台下数千名观众。一曲刚落,赢得了全场观众铺天盖地、如雷似潮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掌声接二连三久久不能散去。张应应歌手再次上台向观众鞠躬致谢!
一曲“大美暖泉沟”热烈非凡的氛围,顿时使我感觉到一股清澈的暖泉清泉暖流在我内心深处欢乐的流淌!触景生情,把从小喝暖泉沟水长大的我带回了终生难忘的地方——文峰暖泉沟。暖泉沟象春、夏、秋、冬美丽的四条屏山水画,一幅幅清晰的跃入我的眼帘。
二
1959年我在暖泉沟沟口西半山腰暖泉寺改设的小学校上一年级。当时九岁的我在全班三十多位同学中年龄最小。春天的一天上午,我们在学校的小操场上体育课。由于老师不在,我们自由玩耍打闹。家住暖泉沟村庄长我三四岁的张文祥同学,突然约王建国、李小虎和我很神秘的说:“学校下山沟内不远叫‘红木碗’的地方有神泉,神泉冒出的水是神水,喝了那里的水,脑瓜子聪明,我们都是好学生!”出于好奇,我们四个小同学偷偷从学校山门溜了出来。
暖泉沟位于渭河上游。古郡陇西县城东十公里,素有“陇上旱码头”的文峰开发区南山。暖泉沟座南向北,沟口宽不足二里,后窄而狭长。背依陇西、漳县、武山三县交界陇西最高峰桦林山。东傍道教圣地“关帝庙”和宝塔巍然屹立的文峰塔坪山,文峰塔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西靠佛教圣地暖泉寺(后称广泉寺)和距今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甘肃马家窑远古文化的“暖泉山遗址”。(“暖泉山遗址”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遗址)。沟口展望奔流不息的渭河水蜿蜒向东流去。渭河十里平川的文峰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都市繁荣景象。
暖泉沟沟口东西两山山势酷似吸水的大象和威风凛凛而踞的雄狮。故有暖泉沟“狮象把门”之说。
暖泉沟清泉 摄于2020年春
暖泉沟分前沟、中沟、后沟。进沟十里长林、九大湾。有九十九眼四季常温的清泉而得名。众多山泉汇成溪流聚“大渠”流入渭河。
暖泉沟风景秀丽、物华天宝。
暖泉沟学校下山二百多米是暖泉沟沟口和村庄。村庄约有四十多户人家,房屋简陋,有的没有院墙。庄户人家七零八落分布在河道东西至两山角下,村庄中溪道两旁一排排枯老皱裂的大柳树泛出了新绿。枝条上全是嫩叶,白中带绿,绿中带黄。柳树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露出青色,淡淡如烟。
我们四个小同学怀着兴奋的心情蹦蹦跳跳逆溪流而上于沟间小道。一棵大柳树下,李小虎像小猴子一样敏快的爬到了树上,折了几股新柳枝条从树上扔下来。衣兜里装有削铅笔的小刀。很在行的截了几段枝条,抽出中间木蕊,迅速做了四个大小不同的口哨。我们每人一个,放在小嘴蜃中嘟!嘟!嘟!胡乱吹着。崎曲小道,路绕水走,水绕道流。
一出村庄,视野开阔。阳春三月,春风吹拂大地,一场春雨后的暖泉沟格外湿润清新。远山盛开的山桃花、山杏花一丛丛,一簇簇在春光的沐浴下竞相开放,芬芳吐香。山路旁野?上红的、黄的、紫的、白的五颜六色知名的,不知名的各种野花争奇斗妍,繁花似锦。那清新的花草间,忙忙碌碌的小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喜鹊、麻鹊、画眉、布谷等各种小鸟在空中,在树上叫着清脆的声音。明媚的春光普照大地。万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村庄约二里多路,张文祥同学指着小路西边很近的山麓处说:“到了,这里就是‘红木碗’,是神仙来过的地方”。山麓有几个手提肩挑的取水之人。
“红木碗”地处洼形。两股相向不大的石洞流出清澈的泉水。不知经过多少年的水流冲击,洞口一带锅形的集水坑,为丹霞地貌不透水层形成。集水坑内形成了大小数十个酷似碗的窝窝,皆由天然造就。
奶奶不知给孙子讲了多少遍“红木碗”的古经(故事)。张文祥学着老奶奶的腔调慢条斯里地给我们讲说着“红木碗”的传说。
古时候,南海观音菩萨携带弟子善财童子和捧珠玉女遨游天空,时值盛夏,口渴难忍。于是从天而降此处点石为穴。即刻两股清流喷薄而出。碗是几位神仙喝水用过的。观音菩萨喝了甘洌清甜的泉水,堪比天庭琼浆玉液。观音菩萨非常留恋此处泉水。又看到此地风水宝地,风景秀丽。此地民众善良淳朴。于是决定在此泉附近暖泉沟口山麓处修建观音寺院(暖泉寺)。从此观音菩萨和二位弟子在暖泉寺讲经传法,慈般普渡,佑护众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红木碗”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常人饮之神清气爽,延年益寿。重病之人饮之则病情大减。多少年来文峰老人临终前都要喝上一口家乡“红木碗”的水才能心安瞑目。人们把“红木碗”泉水称之为神水且相传甚远。有人拉水沿街叫卖换银,多有慕名前来此地取水医病的外县之人。
我们几个在水坑边,挽起袖子在温暖的泉里尽情的戏水玩耍。我用手鞠水喝了几口甘甜的泉水直入脏腑,又鞠水洗了洗脸,顿觉身心清爽。调皮捣蛋的李小虎不经意给李建国身上泼水,李骂骂咧咧险些要哭。同学们的嘻戏声、笑骂声给宁静的山野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突然尉蓝色的天空上飞来叽叽喳喳的十几个小燕子。我兴奋的双臂向空中伸出“小燕子、小燕子”,并随即嘴里唱着老师刚教会的新儿歌“小燕子”。我们四个同学不约而同的向着天空一起唱了起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我们嘹亮天真的歌声和燕子的啼叫声汇成了优美动听的山野弦律,在空中飘扬,在对面的山谷里影影绰绰不断的?响“这里的春天更美丽——”
三
2004年夏天,陕西著名书法家张力平老师和西安美院刘大有教授二位老友陇西来访书画交流。闲暇张力平老师用浓重的陕西关中口音说:“史会长,听说你们文峰暖泉沟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咱们到那里耍耍去!”于是我约了书画爱好者李建强的小车,我们四人驱车前往暖泉沟。
进沟过村庄有一大型砖厂。山坡高处一台大型黄色推土机在推土,一座很大的砖窑顶部到处冒着淡淡的清烟。窑洞口处工人们正在紧张的拉着特制架子车从窑内运出烧好的新砖。另一侧窑洞外忙碌地又拉进要烧的土坯砖。场地四处堆着码的整整齐齐的砖垛。几辆汽车和小型三轮车、拖拉机在不同的地方装砖,砖厂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刘教授随即问我:“这家砖厂规模不小,是政府办的吗?”“这家砖厂是我们暖泉沟一位姓张的农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的。它办起好几年了,产品质量好,供不应求,一直效益很好。民办企业在农民致富的路上大显神手了!”
沿途峰恋青翠,轻烟袅袅,眼前山花怒放,蜂飞蝶舞,鸟语花香。田园里有三三两两村民顶着烈日在辛勤的劳作。菜园大部分露天种植,也有两家塑料蔬菜大棚。园中茄子挂紫,大葱泛绿。红的西红柿、黄的大南瓜,白菜、韭菜、芹菜、豆角、辣椒、黄瓜应有尽有,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张老师,这前面就是椿树沟。”我们四人边走边说,漫步向椿树沟走去。椿树沟是暖泉中沟的支沟。因多有椿树而得名。
椿树沟一片片、一丛丛粗细不等的椿树枝繁叶密,葱郁茂盛。“树老根弥壮”,树根部杂乱的新长出翠嫩枝条。“阳骄叶更阴”火红的夏阳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草地上印着大大小小、朦朦笼笼的斑环。
椿树质朴无华、坚韧不拔,翠而不骄、四海为家。即是扎根贫瘠的土壤,或是悬崖峭壁。即使少水缺肥也能顽强的生根发芽,倔壮成长。这沟里的椿树全是多少年来自生自长形成树林的。
在椿树沟的草丛中,野?上多处有黄里透红的漫梅子长的格外引人入眼。司机小强摘了一些让我们品尝。吃到嘴里酸溜溜又甜滋滋的有滋有味。
暖泉沟兵马窑 摄于2020年秋
突然,刘大有教授指着分?在悬崖上的八九处山洞问我:“这上面的洞是干什么用的?”“这叫兵马窑,是旧社会当地老百姓免遭兵乱和匪患避难的地方。”椿树沟,灯笼沟,回沟等处由于树林茂密,悬崖峭壁,沟中有沟隐蔽性好,所以建有多处“兵马窑”。
据先辈们讲:“同治五年,甘肃回乱,回兵攻破陇西古城。又在文峰地区大肆烧杀抢掠。当地约有三百多老百姓避难聚居于暖泉沟此处。时有文峰当地一姓马的回民由于乱兵逼供告密引路。使赤手空拳的避难百姓全部死与乱兵刀下。”
椿树沟,灯笼沟夜空有时可见一团团腾空悬浮的火光忽闪忽闪,若明若晴,游走不定。当地俗称“鬼火”,传说是夜静三更暖泉寺观音菩萨慈航普渡在超渡被杀害的百姓冤魂所现。科学依据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气温化学反映,磷化氢量子形成。
暖泉沟溪流是由沟内多处沟沟岔岔泉流汇集而成。
多年前当地村社为储存水量,在中沟段落建造了两个大水坝。后坝专用蓄水,前坝养鱼放鸭,供游人观赏,有专人看管。坝边垂柳依依,倒影翩翩,水中鱼翔浅底。清澈的水面有一二十只洁白的鸭子在水中红掌拨青波悠闲的浮动。有二只调皮的鸭子在水中扎着猛子。零散的萃绿芦苇出污泥而不染在水中挺拔的长着。坝旁路边溪流淙淙的流淌,有六七个头戴采摘各种野花编成花环的年轻漂亮姑娘和裤腿挽起的帅哥在溪边,在水中戏水玩乐,嘻笑连连。他们一伙看样子是从山上游玩下来,在水中洗涤一路的风尘。
鱼池沿柳树上挂着几个精致的鸟笼子。八哥、画眉、百灵鸟在笼子里争先恐后的叫着清脆的声音。绿荫树下,有几个爱好者在钓鱼。有个手拿渔杆正向池中抛钩,有个老人嘴里叼着半截黑卷烟,戴着一幅老眼镜,身旁黑色小录音机里播放着西北秦腔名家任哲中的“周仁回府”秦腔唱段。座在舒适的钓鱼椅子上,半眯着眼睛摇头晃脑悠闲自在。
暖泉沟暖泉山庄农家乐 摄于2021年初夏
鱼池北角入口处有一年轻小伙子摆一烧烤地摊。两个中国红印有“雪花啤酒”宣传广告的活动大篷在青山绿水中显得格外显亮。旁边堆着雪花啤酒和各种饮料。篷下架着一个铝合金大烤箱。小伙子正摆弄着几串羊肉串,在旺盛的火苗上上下下里外翻动,焦黄的羊肉串撒上各种调料,很远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
我们四人在鱼池靠山麓树荫下,找了块宽敞干净的空地,随便席地而坐。我让小强从车上拿来准备好的“李氏烧鸡”、“郭氏腊肉”、“马家锅盔”、“罗家醪糟”和几样小凉菜。又让小强烤了一条刚钓上来活蹦乱跳的大草鱼。中间铺开的报纸上摆了一大摊各种各样的野餐食品。我们几个吃着文峰名小吃,喝着陇西酒精厂生产的“陇中缘”美酒,享受着大自然的山野风光。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把酒当歌,高谈阔论,不亦乐乎!
四
2010年初秋的一天下午,气温更比夏天闷热。心中浮躁,突然想起好长时间没有去暖泉沟了,“对!到暖泉沟纳凉避暑去!”随即我骑自己多年的老牌轻便“永久”自行车,拿了几瓶罐装“雪花啤酒”和几张“中国书画报”,轻车熟路,进沟顺流而上。
暖泉沟溪流 摄于2020年初秋
一路溪水叮咚,唱着欢乐的歌儿,涓涓流淌。道路两旁的柳树、榆树、槐树绿荫一片。沟?红的百合花、黄的山菊花、蓝的马莲花、白的野棉花、苦菜花、狗艳艳、山丹丹等漫山遍野的山花怒放、色彩各异、争奇斗艳、风姿嫣然。
康家崖、箩儿湾、红土沟一晃而过。眼前叫“浅河滩”的地方,一片正在开花的洋芋地挡住了我的视线。绿油油的叶杆上洋芋花簇拥在一起,纯白色花瓣,浅黄色花蕊。歪着头、抿着嘴,整个形状就像一个个小喇叭。随风而舞,确有“洋芋开花赛牡丹”景象。
洋芋地旁紧连着黑色地膜铺就的苞谷地。挺拔粗状杆上苞谷棒子露出金黄色丝线般的须子。宽厚的叶子像绿色的飘带,玉米顶头穗子被微风吹过,刷啦啦地向我点头致意,好像欢迎我的到来。
在我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此处“浅沟滩”上,有一四季常转的立轮水磨房。渭河区域水源充足,都是平轮水磨。溪流水源有限,一般都是立轮水磨。磨房是碾磨小麦、谷物等粮食的一种工具。立轮水磨房房基是用石头垒成,泥土、木料、木板、房顶洋麦(类似大麦类的粮食作物)杆搭建。最古老、最拙扑的房子。房侧墙开一进出单扇小门。磨房底下大空间里立着一盘约三米多高的木制水轮。水磨利用水的落差,水流直冲带动水轮,水轮中轴带动磨房里的下扇石磨转动,配合在房顶大梁上四根大绳吊起的上扇石盘产生摩擦。上扇磨盘上有一固定方形木制大斗,粮食从大斗底眼流进石磨眼,就能磨出各种粮食面粉。“磨里家”(磨房主)是暖泉沟后沟阴湾里李家,当地磨面不收银钱,一般都给粮食。俗叫“打锞”。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过陇西在暖泉沟扎驻41天。这盘水磨经常给红军加工面粉。
跨滴水崖、越菩萨泉入暖泉沟后沟沟坡处。五六个学生模样的大小孩围作一团,地上有烟薰火燎的痕迹。我近前一看正在抢吃刚从地锅里烧出的洋芋,他们胡乱拍拍滚烫洋芋上的灰土,左右手急忙倒腾,边剥皮边往嘴里塞。有个干脆不剥皮。嘴中不时发出“嘘!嘘!”烫嘴的声音。地锅洋芋外皮焦黄,内瓤雪白,热腾腾、沙露露、香喷喷!孩子们嘴边、手上满是黑灰,一个脸上笑眯眯的,“叔叔,您也吃一个,香的很!”
“烧地锅”洋芋要有点技术。地里靠地埂处挖一坑,地埂边留一火门,先是垒垒子,土坑周围将干的土块先大后小,从底向上一圈一圈逐渐缩小向上垒起。最后合拢收顶,形成一个土块垒成的塔式小土堆。然后就地取柴从火门往坑里进柴点火。待垒好的土块全部烧红,从火门进入洋芋将烧红的土块全部填入土坑。土坑和火门湿土复盖严实,约近两个小时洋芋即可出锅。
太阳毒辣辣的照在暖泉沟,闷热难当。我在绿草如茵的树荫下,坐在松软的草丛上,喝了两罐“雪花啤酒”顿觉浑身凉爽,称心快意!
暖泉沟后沟景貌 摄于2020年初秋
仰望天空碧蓝、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峰恋迭翠,层层梯田、绵延如带,丰收在望。眼前奇花异草,翠绿如?,姹紫嫣红。耳听潺潺流水,鸟啼蝉鸣。风云为伴,山野为邻。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和嘈杂,没有火车汽车的振撼和嘶鸣,没有名利的缠绕,没有俗务的羁绊。只有一湾秀丽风光的山和水,赏心悦目的鸟和花。真是像出尘绝世的世外胜境。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我与红尘阡陌醉于秋天的芳华,我与绿水青山采撷暖泉沟的诗句情不自禁跃入笔头:
秋访暖泉沟
秋日览胜进暖泉,曲径通幽柳遮天。
一沟清泉聚溪水,满目青山生紫烟。
花团锦簇竟相妍,脆鸟数声起林间。
故园山水无限好,诗情画意情陶然。
我索性铺开报纸,平躺在厚厚的草丛中。丛中泥土芳香四溢,扑鼻而来,叩入心扉,我舒展四肢,微闭双眼,全身投入大地的怀抱!
孩童往事突然涌上心头,上世纪六十年代灾荒年间,家中兄妹多,劳力少饥寒交迫,度日如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天清晨我们兄妹俩步履蹒跚地抬一桶水,逐渐到我战战惊惊的挑两半桶水,到大步流星的挑满满的两大桶水。从史家巷家中到关帝庙山下大渠担水往返一次二、三里路是最近的路程。家中人多养猪也费水,每天担水二、三次。有时由于农民田地放水,水源引到了别的地方。只有到更远的暖泉沟沟口有水的地方去担水……
突然一阵悦耳的竹笛声把我惊醒。我急忙起身一看,眼前夕阳西下,从沟进来一群十七八只大绵羊,悠闲的吃着草,慢慢地在草地上向前蠕动着,笛声是放羊的小学生牧童吹过来的。
水流声、羊叫声、鸟鸣声、竹笛声、山风声,声声悦耳,紧扣着我的心灵。五彩缤纷的晚霞铺在了溪流、野花、羊群、树木、峰恋,还有那年轻精干的小牧童身上。是晚霞惊艳了岁月,也是晚霞温柔了岁月。暖泉沟呈现出一片田园牧歌情调,诗情画意美景。使人陶醉,留恋往返!
五
数九寒天,大雪覆盖了文峰大地。山恋、树庄、田野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千里冰封、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分外妖娆。
2016年正月十五日,我受暖泉沟周建民好友的盛情邀请要去他家聚会。我们在文峰业余秦剧团多年,他拉二胡,我弹三弦,志同道合,至交契友。
我拎了二瓶“李氏宗亲”酒,道路残雪未尽,我慢步向暖泉沟走去。村前小桥下没有往日淙淙的流水声,满水沟覆盖着高高低低白花花的冰层。村中的大柳树上悬挂着零零碎碎的雪花。几只野鸽子在树上见我的到来“扑!扑!”惊飞,撞落一树银花刷刷抖落在我的身上。
现约有一百五六十户人家的暖泉沟村(文峰镇东铺村八社),近年来由于党的富民惠民的好政策。村民们靠勤劳的双手,智慧和力量使暖泉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村中道路硬化直至后沟,家家盖起了新房,有几家盖起了亭台楼阁花园式的别墅,买上了高档小车。村前屋后,花木掩盖,座落有致。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丽的村庄今非昔比!
暖泉沟村貌 摄于2021年初夏
民国、解放初期暖泉沟仅有毛、甄、李等六七户人家。约1955年陇西火车站北修建陇西铁路苗圃,为天水至兰州铁路沿线绿化培育苗木。张家门村约三十多户人家整村搬迁至暖泉沟。村名亦用“暖泉沟”,暖泉沟后沟有两个小村庄,阴湾里南翻点小山是小湾村。
建祥和小儿子早已在贴着“春到华堂生万福,花发吉宅纳千祥”大红春联的崭新大门外恭候迎接。进的院中青砖红瓦,宽敞明亮一溜排仿古式新建大厅房、厢房五间。厅房房檐高挂着贴有福字的二个大红灯笼,院角棚下堆着几大垛金灿灿的苞谷棒子。墙上挂着几串红艳艳的干辣椒。院中小花园一丛翠竹顶风带雪挺拔而立。凋谢的牡丹、月季、丁香等花被残雪半掩半盖。大厅房里温暖如春,墙上挂着名人字画。中堂对联是暖泉沟张队长女婿甘肃画院院长马国俊的墨宝。红木家俱精致高雅,大茶桌上苹果、香蕉、桦心梨、瓜子、洋糖、香烟、茶酒摆满一桌子。一个新型火炉上面放着两个罐罐茶“扑哧!扑哧!”的煮着,张俊生、刘彦祥二位老艺人正在炉子旁喝着罐罐茶,红木沙发上坐着六七个都是我们经常一起唱秦腔、耍秧歌、爱器乐的亲朋好友。
张俊生、刘彦祥二位老艺人从小爱好秧歌曲艺,是暖泉沟及至文峰有名的唱秧歌“老把式”,并且勤劳致富,治家有方,深得乡邻们的称赞。
张俊生古稀有余。家有二个蔬菜大棚,全家人起早贪黑,精耕细作,生活小康,现已办起了有六千多只鸡的养鸡厂。儿子每天开着小电动车忙忙碌碌给各大超市运送鸡蛋,日子越过越红火。张老孩童时就喜唱秧歌,当地习俗耍秧歌所有旦角都是男扮女装。张老小时扮演“花亭相会”的张梅英;“花园卖水”的黄桂英小旦等角色到逐渐扮演“教子”中的三娘正旦角色。前几年张老专门从西安托人卖回了一幅高档旦角“头饰”和两套戏剧旦角服装自己专用。
刘彦祥花甲之年。中等身材,精明能干,心灵手巧,多才多艺。木工、瓦工、油漆、彩绘等技艺皆精,是有名的“大匠人”。多年来走千家,进万户早出晚归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现家中盖起了别墅式的三层小洋楼。大女儿已婚在文峰中学当老师,小儿子正在上海同济大学攻读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
周建祥小儿子叫小斌,20多岁英俊帅气,一表人才,干散麻利。有着陇上汉子特有的魁伟矫健。和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忙里忙外,端茶倒水。姑娘大眼睛,高鼻梁,樱桃嘴,白嫩水灵。姑娘身穿洁白“波司登”品牌羽绒服,大红的内衣,下穿浅蓝色牛仔裤,曲线优美,丰姿绰约,楚楚动人。
周建祥早年做些中药材生意,后在暖泉沟办起了自己的中药材加工厂,生意兴隆,近年主要由大儿子打理药材加工厂业务。周建祥给大家介绍说:“小儿子小斌在杭州‘娃哈哈’厂打工搞市场营销。认识了厂里名叫叶英兰的杭州姑娘,她是厂里化验室的主管领导。小斌工作认真负责,人品憨厚老实,赢得了的姑娘芳心,志同道合,以身相许。这次来陇西正月十九日要结婚办喜事。我还要请咱们业余剧团和村秧歌队在十八日下午唱秦腔、扭秧歌,好好热闹一哈呢!”
大方桌上摆上了四晕四素的八个凉菜,大家开始觥筹交错,喝酒划拳。不一会儿,小斌在院中台阶上木炭烧的热气腾腾的大铜火锅端了上来。盖子一揭锅里鸡肉、牛肉、红烧肉、丸子、豆腐、粉条等十样锦美味佳肴。上面放四块皮染红的鸡蛋,撒着切好绿的香菜蒜苗、白的葱花,满屋子香气喷人。使人食欲大开,馋虫蠕动……。晚上村上闹元霄耍秧歌文艺演出,张俊生和刘彦祥提前化妆去了。我们又热闹了一下,要助兴参加文艺演出乐队伴奏。酒足饭饱,我们乘兴离席直奔演出场地。
闹元霄耍秧歌文艺演出舞台搭在村中的打麦场上。舞台顶红、黄、蓝、绿颜色彩旗飘飘。舞台口上沿挂着四个大红灯笼。台底幕精心设计图案,“百群舞台”四个大字亮丽醒目。大舞台装扮华丽一新,大型音响里播放着村秧歌队自己录制的曲艺节目。
寒冷的乡村天尚未黑,打麦场上已是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孩子们、美女帅哥们、爷爷奶奶们都穿着入时,脸上都挂着慈祥的笑容,像正月里开放的腊梅花。人们热情地相互打着招呼,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到处弥漫着欢乐温馨的气息。
正月十五的玉盘又大又圆又亮,冉冉从东山升起,挂在了打麦场东角的大柳树梢上。欢乐的锣鼓声由远而近,庞大的社火秧歌队伍浩浩荡荡向大麦场涌来。瞬间社火队排头的紫红和墨绿色两条九节巨龙奔腾而舞在舞台前空地上。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冲天而起的礼炮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平时寂静的山村沸腾了。人们前呼后拥,自然而然地在舞台前空地上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大圆圈,挤的水泄不通。
舞龙的十八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都是从村中挑选出来的。两队各身穿红、绿对襟衣,腰扎红色绸带。两条巨龙上下对舞,瞬息万变,活灵活现,颇为壮观。随即四只雄狮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在满场中奔腾狂舞。手持绣球武艺超群的小伙子是暖泉沟武术世家“刘把式”的孙子。四只雄狮前后跳跃,左右翻滚,扭身材、甩尾巴。头不停的摇动,眼睛一眨一眨地,在狮子地上啃绣球的同时,小伙子在场上表演了祖传的“六和拳”。动作虎步生风,刚劲有力,赢得了满场的喝彩。紧接着跑旱船、骑黑驴、大头娃娃刘海撒金钱……人们看的眼花掺乱,脸上流露着无限的幸福和喜悦。
演出即将开始,舞台大音响中传出:“下面请驻村工作组组长姜玉华致新春贺词!”一个文质彬彬带眼睛的女干部稳步走到台前,向台下的村民深深鞠了一个躬。和颜悦色地:“各位父老乡亲们,各位来宾们,今天是元霄佳节,我代表暖泉沟村干部,向大家致以春节的亲切问候!去年我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大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打造美丽乡村,共建幸福家园,改善农村新面貌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县政府和文峰镇的奖励。我社涌现出了几个“致富带头人”、“乡村文明户”。并且去年我社第一个在全镇整村脱贫,大家都过上了小康幸福生活。这都是全体村民努力的结果!
今年陇西县政府已将我社列为“乡村旅游示范村”,这将对我们暖泉沟发展是大好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后我们……。办好乡村“农家乐”、“养殖专业户”,从种植良种优化、药材、粉条、饲料加工等多条腿走路,多方面发展。戒骄戒躁,扎实进取为建设大美暖泉沟继续努力奋斗!”“下面正月十五闹元霄秧歌文艺演出正式开始!”
演出乐队伴奏我们七八个人早在舞台左侧座定。有板胡、高胡、二胡、竹笛、扬琴、三弦和大提琴。只有我的三弦和大提琴是外援。
舞台金丝绒紫红色头幕徐徐拉开。随着一声响亮的梆子声,丝竹管弦齐奏秧歌前奏曲“八谱”,一群少年儿童随着欢快的音乐声活泼可爱,穿插对列地演唱秧歌小调“十对花”。
秧歌也叫“社火”,是陇中黄土地流传久远的民间艺苑奇葩,是农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千百年来每适春节,村村社社都要耍秧歌,闹社火。表达老百姓辞旧迎新,五谷丰登的欢乐心情和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美好愿望。
演出有民歌,秦腔清唱,更多的是秧歌曲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接着报幕员:“下一个节目,传统秧歌剧《张连卖布》,由著名老艺人张俊生、刘彦祥演出!”
古稀之余老艺人张俊生扮演的四姐娃身穿青色褶子,腰系白色罗裙随着苦愁缓慢的音乐,碎步款款上场。甩袖、进门、转身、入座。如泣如诉的用“三倒湾”调唱道:“奴名四姐娃,年整一十八,聪明伶俐女中是娇娃,做针工跌不在人手下。有人来说媒,把他夸又夸,埋怨二爹娘,不该许给他。田园家产由他胡踢踏……”刘彦祥扮演张连身穿蓝布衫,腰系短白围裙,头戴黑毡帽。脸上鼻梁中心抹一介白色“豆腐块”。十足的丑角形象急急忙忙上场气竭声嘶地“岗调”吼着:“三颗筱子手上扬,先卖庄院后当场。有人学我张良艺,辈辈不纳地亩粮……。出的赌棚心焦燥,卖布的钱儿输完了!”两位老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扎实的演技功底挥洒自如和圆润的歌喉,声情并茂把剧中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赢得台下观众多次的掌声和欢呼。
最后一个压轴戏是现代歌伴舞“今天是个好日子”。是由艺术学校毕业的驻村女干部小高辅导村秧歌队编排的。只见身材性感、五官标致、眉清目秀的十二个大姑娘、小媳妇身穿粉红衫,白色拖地纱裙,齐刷刷涌到台中。折纤腰以微步,呈手腕于红纱,身轻如燕翩翩起舞,犹如仙女下凡闲婉柔糜。著名歌唱家张应应、张玉祥男女四人伴唱高昂宏亮:“哎……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月光的水彩涂亮明天的日子哟!美好的世界在我心中,哎!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盛世咱享太平!”歌声像活跃的音符,冲向苍茫的夜空,飘的很远很远。
此时天上玉女撒下了玉叶银花。雪花飘飘洒洒撒向广阔的田野,飘打着高挂的大红灯笼。增添了人们喜悦的灵动,更飘进了沸腾山村人们的心中!
六
暖泉沟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乾隆版《陇西县志》对暖泉沟的记载:“……,北流五里至二十里铺。溉田供水,经冬不冻。”1990版《陇西县志》对暖泉沟记载:“暖泉沟距城南十公里许。源出大坪山。北流5里至文峰镇。引水灌田,其水冻不结冰,故名暖泉。”
陇西史话一书记载文峰暖泉山遗址:“位于文峰乡(今文峰镇)渭河南岸的二级台阶上。东临暖泉沟,西至鄂窑沟(当地人称烧窑沟),……暴露有灰坑,陶片、住屋、白灰层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遗址。
笔者多年考查研究“暖泉山遗址”。“暖泉山遗址”为甘肃马家窑早期远古文化,距今约有5600年历史。我们的先民们在刀耕火种的洪荒年代,就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衣其皮毛,结绳记事,繁衍生息,创造历史,发展历史。
从暖泉沟灯笼沟附近高约三四十米的崖面断层看,留有多处河床石子和沙子。充分证明远古时期暖泉沟是条很大的河流。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动物繁多,水源丰富。是先民们狩猎、打渔寻求生存的好地方。可以说暖泉沟历史更早于“暖泉山遗址”。
暖泉沟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代有英才。
暖泉沟的将军坟,当地人叫“张家坟”。史料记载埋葬着元代著名将领张氏二帅。
乾隆版《陇西县志》卷十一记载:“元帅清河侯墓在暖泉沟。侯姓张,失其名。初从汪忠烈西征。宪宗入蜀为御前先锋……。”《襄武人物志》有张清河侯详细的记载:“张清河侯者,失其名,巩之陇西人。累功为元帅,隶汪德臣,岁频四伐。元宪宗入蜀,命为御前先锋,镇抚入宿卫,兼领度支司使。岁戊寅,元世祖命镇合州,时蜀人新附,颇赖以抚循焉!至元二十九年卒于镇,赠昭勇大将军,签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襄惠。子世德,明威将军,巩昌路管军之帅。”
葬在暖泉沟的“张清河候”和他的儿子张世德两代彪炳元代史册的二位元帅,这在陇西是独一无二的。
暖泉沟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路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徐向前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经漳县主力部队进驻陇西。1938年8月24日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在陇西文峰暖泉寺(广泉寺)设立供给部(部长郑义斋,河南许昌人,解放后被选认为“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暖泉沟设立红九军政治部(部长李卓然,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并在暖泉沟设立红军临时医院。1936年8月27日当地军民近千人参加的在暖泉寺成立了陇西最早的苏维埃红色革命群众组织《东铺抗日革命委员会》。徐向前总指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抗日救国讲话,李虎为“东铺抗日革命委员会”主席。
中国工农红军在暖泉沟休整41天后北上,为陇西大地播下了无数的革命火种。陇西人民不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仍以不同的方式坚持革命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民国后期,暖泉沟是陇右地下党经常活动的重要区域。1949年8月4日在暖泉沟后沟小湾村陇右游击队骨干邸建邦家中,陇右地下党负责人陈致中主持召开了决定成立“陇右人民游击队”的会议,会议任命毛得功为司令员。
提起陇右游击队,王凤贤是一位老少皆知,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王凤贤(1921-1991年)暖泉沟阴湾里人。他曾在国民党高级将领鲁大昌部队当过连长。1943年甘南起义当过营长。兵败隐居暖泉沟阴湾里。1947年参加陇右地下党。是陇右地下党能征惯战,英勇彪悍的一员猛将。他带领陇右游击队队员,转战千里,出生入死,战功赫赫。解放后曾任文峰镇镇长,陇西林场厂长。工作秉公负责,兢兢业业,深受群众好评。
暖泉沟古埋有良将,近代有一位良医——李含华先生(右图)。陇中名医李含华先生在当地多有书刊记载。1990版《陇西县志》记述李含华先生为:“我县民国时期名老中医。”《陇中名医大观》有详细记载:“由于他谦而有逊,勤而善悟,曾承四川名医李爷器重,专攻中医内科、妇科。曾深得四川名匠石先生喜爱,学习地理、建筑,曾拜求贵州出家道人荀爷,传教《易学》、针灸。先后共拜师十七人之多,学业之广深,涉及医学、农学、易学、地理、建筑等领域,且诸学皆有所精,有所长。”
陇中一代名医:李含华先生(1890—1969年)
李含华先生,字荣堂(1890-1969年),文峰暖泉沟阴湾里人。李含华先生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当地人尊敬的称为“李先生”。我的父辈们讲:“晚清时期,李先生的爷爷饥荒之年领着儿辈们从通渭县榜罗流落到陇西。在文峰我们史家巷生活了十几年。奶奶煎油饼度日。李家和我先辈们交往甚密。后来迁居暖泉沟荒无人烟的阴湾里,风雨坎坷,恳植起家。”
李先生祖上数代都是耕读之家,习医种药,医施梓里。
李先生作为陇中一代名医,勤奋好学,求贤访能,博学多才,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深得人们的赞颂。
2011年时年86岁高龄的文峰乡贤马国瑛老先生撰文赞李含华先生:“……尤在孤零清贫之境,勤苦钻研,终而医、易、道、武、针灸、地舆皆学精湛。心怀济世扶危之志,恒持仁者之心,为民众医疾除灾解厄,毕生竭诚服务于乡里,众皆谓之,德隆望尊,名高南安,咸称曰贤。”
迄今,一代名医李含华先生的后代继承先生事业,有十多人在医疗系统工作,成绩斐然贤俊良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医学世家。
暖泉沟,有位举足轻重,不得不谈的乡贤——甄化宣先生。
甄化宣(1918-2006年)文峰暖泉沟人。青年从军抗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43师参谋处电务室上尉副官译电员。转战于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参加保卫武汉,广西昆仑关等战役。抗击日寇历经枪林弹雨。抗战胜利回到家乡,任国民政府陇西文峰镇镇长。在任伪镇长期间,体恤佑护百姓。积极保护陇右地下党负责人万良才等人,为陇西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为“党的朋友”。参加工作为陇西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始人。先后从文峰、菜子、县供销社、农付公司主要是财务会计工作,直至退休。
甄化宣先生工作清正廉明,勤勤恳恳,为人光明磊落,忠厚老实,家庭克勤克俭,教子有方。以高尚的人品,豁达乐观的精神广为一段佳话。
七
暖泉沟从古到今,源远流长。九十九眼泉水滋润着暖泉沟,装扮了暖泉沟春夏秋冬四季迷人的景色。水因山而清秀,山因水而巍峨,山水因人而灵动。暖泉水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祖祖辈辈朴实无华的家乡儿女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暖泉清泉润歌喉”。暖泉沟人勤劳聪慧,善良仁厚,坚定包容,能歌善舞,且人才辈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品学兼优莘莘学走出了暖泉沟。有的在省内外政府部门的领导岗位上,有的在高等学府当上了专家教授,有的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神圣保卫着祖国的万里河山,有的成为国企的老总,有的成了民营企业家等等。他们在不同的战线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暖泉沟山山水水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暖泉文化(《暖泉山遗址》五千多年甘肃省马家窑远古文化,千年暖泉寺佛教传统文化,暖泉沟人文山水文化)。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由于水土流失,自然资源的破坏,“红木碗”、“菩萨泉”等泉水已频临枯竭。“卧牛石”、“跃虎石”等昔日盛景已不复存。但今日的暖泉沟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在新时代号角的召唤下,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将来的暖泉沟山美、水美、人更美!
啊!大美暖泉沟!
2021年5月9日于三有堂
注:本文情节是笔者亲身经历改编而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