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1)

郫县话属于西南官话,主要适用于成都郊县郫县、彭州市、都江堰市、金堂县、大邑县等。方言特点:独特的入声韵母(入声独立)。而成都市区与重庆市区是成渝片(入派阳平),并不是灌赤片岷江小片(入声独立),所以与成都市区和重庆市区方言都与郫县话有较大差异。在四川方言中郫县方言和泸州方言比较接近,也和乐山方言,成都西南郊县的方言都非常像,都同属一片区的方言。它是四川话中具代表性的一种分支语言,在语音上与邻近的成都方言、重庆方言有较大差异。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2)

第一节 方音

郫县与成都同属汉语北方方言区。其语音和普通话标准音比较,有如下不同。

一、声韵母

声母 郫县话有声母23个,比《 汉语拼音方案 》声母表多 2 个 ( 其中相 同 的 20 个 )。其发音与普通话标准音比较,主要有四点不同。

一是边、鼻音不分,l、n与开口韵、合口韵组合成音节时合并读l。如 “辣” ( l )、 “拿” ( n ) 都读la, “兰” ( l ) 、 “男” ( n ) 都读lan。

二是舌尖前、 后音一般不分,zh、ch、sh、r一般合并读 z、c、s、r ( 〔z〕 ) 。 如 “扎” ( zh ) 、 “匝” ( z ) 读za, “插” ( ch )、 “擦” ( c ) 读 ca, “撒” (sh)、 “沙” ( s ) 读sa。

三是舌根清擦音h与u组成音节时,均变读为唇齿清擦音 f。 如 “虎” ( hu ) 读 fu, “互” ( hu ) 读fu。

四是多ng〔η〕、gn〔ȵ〕、v〔v〕三个声母。ng与大部分开口韵、 〔ȵ〕 与大部分齐齿 韵 组合成音节。 如 “哀” 读作ngai不读ai, “娘”读作ȵang不读niang。普通话里的零声母音节 w u ( 巫、无、五、悟 ) ,郫县话里大都读作vu。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3)

韵母 郫县话有韵母36个,比《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多1个 ( 其 中 相 同 的 32 个 ) 。 其中,有开口韵11个、齐齿韵10个、合口韵9个、撮口韵5个、卷舌韵1个。与普通 话比较,主要有五点不同。 一是in、ing不分,一 般 读 in。 如 “宾” ( in ) 、 “兵” ( ing ) 都 读 bin; “今” ( in ) 、 “京” ( ing ) 都读jin。 二是en、eng不分,一般读en。如 “奔” ( en ) 、 “崩” ( eng ) 都读ben; “尘” ( en ) 、 “村” ( eng ) 都读cen。有的eng韵还转 为 ong 韵,如 “风”、 “烹” 读 作 fong、pong。 三是一般转e为 〔æ〕。如 “策” 读cæ不读ce,“德”读 ( dæ 不 读 de,“革” 读 g æ不读ge。 ( æ ,借用国际音标 ) 。 四是无ueng。 五是多uong、u 〔æ〕、ǖo3个复韵母。如 “国”、 “扩”、“或”读作 guæ、kuæ、 hu æ; “觉”、 “雀”、 “学”读作jüo、qUo、xüo。 和《 汉语拼音方案》声韵母表对照情况如下。表中凡用圆括弧括住的声韵,是原表 中所有而郫县话中所无的;凡用方括弧括住的声韵,则是郫县话所有而普通话所无的。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4)

二、声调

调类 郫县话声调保留了几乎全部古入声,这是它的一大特点,使它具有浓厚的 地方特色。和普通话甚至和成都方言比较,均多1个声调。即共为5个: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入声。如“发”、 “十”、“法”、“血”在普通话中分别为阴平、阳平、 上声和去声,而在郫县话中都读入声。 调值 郫县方音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和普通话的调值对照如下: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5)

郫县方音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在成都方言中, 均归入阳平。

三、音节比较

和普通话标准音比较,郫县话的音节不同之处是:

1.开口韵除表感叹的字外少有零声母字,普通话的零声母字在郫县话中大都 加 上 鼻韵母ng。如 “哀”读ngai不读ai,“恩”读ngen不读en。

2.普通话声母n与齐齿韵组成的音节,在郫县话中大都变读为〔ȵ〕。如 “捏”、 “严”、 “凝”、 “娘”等等。

3.由舌尖中音d、t、n、l和舌尖前音z、c、s与韵母un组成的普通话音节,在郫 县 话里一律变读为en。如 “顿”读den不读dun,“尊”读zen不读zun。

4.普通话中以i为韵母的字,在郫县话念入声时,韵母都变成ie。如 “毕”读bie, 不读bi,“及”读jie,不读ji。

5.普通话中的u韵字,郫县话有的变读为o或uo韵。如 “不”读bo,不读bu;“扑” 读po不读pu; “骨”读guo,不读gu; “哭”读kuo ,不读ku。

6.普通话中zh、ch、sh、r与i组合的音节,在郫县话中读入声的,韵母实际上不再 是i而变成了er。如 “日”读rer不读ri; “吃” 读cher,不读chi; “实” 读 sher,不读 shi; “质”读zher,不读zhi。

以《 新华字典》修订本卷首所列的普通话标准音节与郫县话比较,字典共列音节417 个;其中,普通话有而郫县话无的音节计124个,郫县话有而普通话无的计 43 个。郫县 话音节总计336个,比普通话少81个。具体情况是: 普通话有而郫县话无的,除与声母zh、ch、sh、r相拼的音节外,还有: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6)

普通话为两个不同音节,郫县话读音合二而一的有: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7)

郫县话有而普通话无的,除与Uo韵母组成的音节外,还有: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8)

四、地域差别

郫县境内方音在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地域性的小差异。接近灌县的花园、 新胜、先锋一带,带有明显的河西方音,某些字词的发音更浊更重;接近温江的德源、 清河一带,略带崇庆州的方音;安靖、团结、犀浦一带紧接成都郊区,较接近市区语音。此外,随着学校教育和广播电视的普及,以及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剧,青少年语音渐有向普通话语音和成都方音 靠近的趋势。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9)

二、方言词例

郫县习惯用语多为川西平原通用语 ,但也有少许较有特色的方言词汇。现分别例举如下:

一、称谓用语

县城附近,亲属称谓除“爸”、 “妈”、 “爷”、 “婆”等通用语外,不少人称父亲为“伯” ,称伯父为“伯伯” ( 花园场一带有的称“夷” ) ,伯母为“娘” ,叔父为 “巴尔” ( ber )。姑母除称“孃”外,较多的人称“老子”或 “大大”。长辈称 呼 长 子 ( 侄 ) 或平辈向别人介绍长兄,常称“老太” (读 Tài );平辈称呼兄 长,有的叫“须 须” ,大哥称大须须、二哥称二须须。有的向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屋头 ( 人 )” ,妻 子则称丈夫为“外前 ( 人 )” ( 前,读xiàn ) 。

60年代以前,一般称外祖父母为“外爷”、“外婆”;以后,逐步改称“爷”、“婆”。 改称后为了和祖父母相区别,有的把祖母改叫为“奶奶”;有的在向人介绍外祖父时, 冠上姓,如“张家爷”、 “李家爷”。 此外,称妯娌为“前后” ,连襟为“挑担” ,等等。

“老乡”这个称呼,五六十年代前是士兵、外来干部和本地群众的互称;以后逐步 变为向别人介绍自己妻子的专称。有的夫妻当着朋友客人时,也互称“老乡”。 还有,近年来对各业人员普遍叫“师傅” ,对年纪较大的男子叫“大巴尔” ,男青年 叫 “伙子”。

全县除基本使用北方方言外,在一些地方的少数人家,还保留和使用着某些广东话中的人际称谓。如阿爷 ( yé) 、阿弥 ( mí) 、阿姐( jiě) 、舅 爷 ( qiūyǎ) 等 等,反映了明末清初战乱后客家移民的痕迹。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10)

二、其他用语

动物和物件,如青蜓叫“丁丁猫”,青蛙叫“蜞蚂儿”,蝙蝠叫“檐老鼠”(鼠, 读作shuer),钮扣叫“钮子”,铁臼或小石臼叫“沙盔儿”,捞柴草的竹耙叫“扒扒 儿”。称生小孩及一月以内为“坐月”,产妇为“月母子”;称年幼不懂事的人为“青 沟子”、“毛桃子”,称傻子或做傻事的人为“憨憨”、“瓜瓜”或“骀神”;称闪电 为“扯火闪”等等。

还有一些较特殊的常用语,如:“翘根儿”,指人死了。“撬狗儿”,指小偷。 “棒客”,指盗匪。“散谈子”,指开玩笑。“冲壳子”,指聊天、说大话。“扯筋”、 “角逆”,指吵嘴、闹架。“杵头”,指顶撞;“踩怪教”,指故意捣蛋。“开腔”, 即开口说话;“喊黄”,指叫苦、讲横话。“煞搁”,指结束、完毕。“归一”,指事情圆满完成。“横(huàn)顺”,意为反正、无论如何。“戳笨”、“戳拐”、“戳 火”,指干蠢事、出差错。

“经佑”,指侍候、照料。“贯失”,指迁就、溺爱。“泼 梭”,指打搅。“汤水”,指麻烦、难办。“打整”,指对付、收拾。“撇脱”,指 简单、干脆。“扯白”,指说谎。“逗角”、“秧夹”、“啬家子”,指吝啬、吝啬 的人;“老坎”、“毛子”,指土包子、易受欺侮愚弄的人。“恶肇”,指霸道。“广 广”,指外行。“亸神”,指二流子。“颤花儿”、“颤灵子”,指爱出风头、好表 现的人。“巴适”,指妥贴、舒服。“褛馊”、“邋塌”,指肮脏、寒碜。“通共”, 指总共、只有。“利边”,指特地、专门。“直顾”,为只顾的变读。“挖涟”, 指龉龊可厌。“打发”,指给予、嫁出。“立青桩”,指站着、磨洋工。“相料”,指 调料。“蘸蘸”,指调料碟子。“站站”,指瓜豆等藤蔓的支架。“麻子眼”,指黄昏 时分。“二天”,指今后的某一天。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11)

三、常见结构

常用词汇中,常见两种结构,一种是前后缀,一种是重迭附加。一般都用以辨析事 物,或加强语气和分量。

前后缀如:“扯”指不依理、扯筋、吵架,常用的有“理扯”、“勾扯”、“横 扯”、“抓扯”等。“讲”、“帮”,指特别,常用的有“讲好吃”、“讲大方”、 “讲吝啬”;“帮老”、“帮臭”、“帮硬”等。 重迭附加,重迭如:“满冬冬”、“满湫湫”、“满生生”,指满溢状态;“ 稀 稀”、“#漉漉”、“软塌塌”,指软的程度;“麻呼呼”、“麻革革”、“麻沙沙”, 指颜色;“麻漉漉”、“麻杂杂”,前者指味觉,后者指形象不清。还有形容状态的 “怄绉绉”、“胖都都”、“蔫梭梭”等。

附加则多为四字排比,如“花里(读ning)鼓当”(颜色错杂、不协调),“小家 巴势”(小气、吝啬),“马二夫之”、“二甩二甩”(不认真、马虎),“瓜不里 西”(傻态),“濮湫漫线”(满溢、外泄),“巴心巴肝”(一心一意),“懒眉懒 眼”(无精打彩、动作迟缓),“死皮奈活”,“悬眉搭眼”(纠缠不休)等等。

四川老方言土话(四川方言之郫县话)(12)

本文节选自《郫县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