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

《送东阳马生序》创作于1378年,作者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被同时代刘基称赞为“当今文章第一”的宋濂,该文是宋濂告老还乡后第二年所写的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是宋濂晚年的作品,当时宋濂在京城朝见朱元璋,同乡的后辈太学生马君则前来向他问学,宋濂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送给马生,勉励他进德修业。从当时的情形看,宋濂是德高望尊的长者,而马生是籍籍无名的后生,宋濂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地对他教诲训诫,然而这篇赠序中丝毫没有空洞死板的训诫,也没有恃才骄人的傲慢,只有情真意切的关怀和语重心长的勉励,读来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这与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有直接的关系。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1)

通常而言,在赠序的创作中,被赠的对象应该是文章表述的重点,文章要对对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如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汪琬《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都是如此,很少涉及对作者自身的叙述。然而纵观《送东阳马生序》,全文都是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都是在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似乎违背了赠序写作的一般原则,但细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正是宋濂先生的平易厚道之处。马生是个普通的太学生,以同乡晚辈之礼拜见位高德隆、声名卓著的宋濂,二者无论在地位、年龄还是在学问、声名都有极大的差距,这使二人的沟通无形中有了很大的距离。马生拜见宋濂,心中肯定已经忐忑不安、有很大压力了,如果宋濂先生再扳起面孔训示,定会给马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2)

宋濂先生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很善意地化解了这个矛盾,弱化他与马生的距离,为马生着想,倒宾为主,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热情耐心地与其谈心。在表述上作者不讲你应该怎样,而是说我曾经如何,从自己说起,讲二者都熟悉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拉近距离,以事说理,寓理于事,含蓄婉转,容易让人接受。

同时,宋濂对马生有极大的尊重,在提出勉励劝诫时也是说:“今诸生学于太学……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似乎是针对太学生群体发出的勉励,和马生则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事实上是宋濂先生故意回避了对马生个人直露的缺点,以免马生局促不安,所以泛化了表述对象,而这泛化的对象中自然包括了马生。这样写非常含蓄,而马生心里也是明白的。文章之中,作者没有摆出盛气凌人的样子,反而是处处为对方细心周详,循循善诱,使全文具有了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3)

宋濂先生在与马生谈心时没有做抽象的说教,也没有生硬的训斥,而是把道理蕴含在对自身经历的讲述之中,表述时语言非常的精练生动。比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寥寥数语就把自己艰苦读书的情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出来,而其中“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等细节非常传神,让人感同身受,未有亲身经历不能感受得如此深刻,把恶劣艰苦的条件和勤奋苦学的意志都表现了出来。

作者没有直接地告诫马生:你要勤奋苦读方能有所成就,但在字里行间已经清晰地表露,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简短的句式,使得人们可以感受到宋濂从师的艰难,而他坚韧的毅力、坚定的决心也已经隐含其中了。作者没有对事件进行过分渲染,而是简洁白描式地叙述,似乎平淡无奇,散漫平易,其中却深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文章从“余幼时即嗜学”,“既加冠”…直写到“今虽耄老”,可以说是把自己一生的学习经历进行了回顾总结,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4)

整篇文章的创作似乎是信手拈来,漫不经心,但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细心安排的结果。可见古人劝学智慧之高超,语言艺术之精髓,真的是让后人望尘莫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宋濂的文章为“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种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全文语言平易亲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