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职业组与业余组有什么区别(合坐还是合作国际组织人才小组合作技能培养探析)

全馨 温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国际职业组与业余组有什么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际职业组与业余组有什么区别(合坐还是合作国际组织人才小组合作技能培养探析)

国际职业组与业余组有什么区别

全馨 温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合作技能成为国际组织人才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高校在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时,普遍较为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但是也存在小组组成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成员参与积极性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得合作变成了“合坐”。优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路径应该重视小组合作的意义,改善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提高小组成员的反思能力。

一、研究缘起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致力于国际组织人才建设,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协助联合国举行了青年专业人员考试(YPP),随后便成为国际组织人才进入国际组织任职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国家应该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牵头,各大学校组织培养,逐渐形成国际组织人才的遴选梯队。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通过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选拔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2017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通知》,旨在促进高校加大对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国家政策,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

二、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国际组织人才的基本素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全球胜任力(又称“全球竞争力”),通常指的是个体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2016年,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战略中提出将全球胜任力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其中包含“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语言、道德与责任、自觉与自信、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的基本要素。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其中包括培养合作能力。此外,联合国要求员工具备交流、团队合作、计划组织等核心胜任力,员工之间必须合作达成组织目标,积极学习,支持小组决议。由此可见,全球胜任力中合作技能的培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是高校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合作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协同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的过程,而合作技能是人与人交往协作的重要技能,它包含建立良好关系、开展工作、团结协作等要点。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培养,是高校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中通过责任分工、协同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目标并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二)文献综述

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两个以上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而建立的各种机构。国际组织可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也可分为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全球性国际组织,主要宗旨是制定国际规则、协调多边事务,是促进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学界目前对于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对国际组织人才输送的现状和经验、国际组织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这三个方面。

学界对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多涉及宏观层面的探析,鲜有研究涉及微观层面的案例研究。本文选取北京某语言类大学国际组织学院为对象展开调研,以国际组织人才基本素质中的人际交往与合作技能为例,探析外语类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动因与路径,以期为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造就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的外向型人才,积极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提升中国整体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北京某语言类大学国际组织学院6名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探析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合作技能的培养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小组合作的对象和次数

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小组构成会使得合作学习的效率最大化,能更好地发挥小组的功能。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特质,鼓励其根据任务的不同、课程的不同自由组成具备不同特点的小组,合作完成教育内容。其次,在小组合作讨论的次数上,教师更应该在注意保证合作次数的同时注重合作的质量,提高每位成员的参与度并给予相应的反馈。

访谈中,关于“在课堂上,你一般会和谁组成小组,开展小组合作”的问题,学生在自由选择小组合作成员时往往会倾向于“就近”“寝室”“身边”的同学,而这样的小组合作形式会由于班级同学位置的相对固定而逐渐固化。“一般都是就近,你和谁坐得比较近,你就和谁一起讨论。”“都有可能,但我觉得寝室的人比较多一点。”受访者1表示。关于“参与小组合作的次数、频率和发言量”问题,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同学参与小组合作时较为积极,有些同学则会酌情调整自己的参与程度,如班干部的身份会影响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情况。“我肯定会发言,但我(作为班长)是为了让大家都说话。”受访者5表示。

(二)小组合作的过程与形式

小组成员开展小组合作的形式反映了小组合作的发展方向与成员偏好,而小组合作的形式也会影响小组合作的结果与效果。访谈中,关于“是否会参与小组合作,如果会,您会以何种形式参与小组合作”的问题,有学生表示,小组合作不仅会发生在课堂上,也会发生在课后。有学生表示,小组合作就是通过某个任务将大家组合在一起,然后划分一下责任人。浮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强调任务的完成,一定程度上还会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掣肘,互相扯皮。恰当的小组合作形式能够推进小组合作顺利开展,并且能够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

“知道要做pre,然后建了一个群,大家先去看材料,pre之前的一周开始分工。”(受访者3)“前期我们先都通读一遍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讨论,确定一下你负责哪块、我负责哪块。两天后呈现一个大概的框架,比如我会讲什么内容,我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等,与合作伙伴一起沟通,并讨论两人所负责板块的衔接问题。”(受访者4)

小组合作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背后蕴含着不同成员价值观和性格的碰撞,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认同、平等合作的过程。它需要不同教育背景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而这可能造成小组成员合作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或意见不合。访谈中,关于“是否会就他人观点提出不一样的想法”的问题,受访者普遍表示会主动提出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并会积极与小组成员协商沟通,共同服务于小组任务的完成。“我会先听他的观点是什么样的,然后看我们之间有什么分歧,如果我觉得他有道理我也会同意,但是如果我觉得比较有道理,我会接着解释。讨论的话,肯定要听别人怎么说。”(受访者3)

(三)影响小组合作的因素

合作能力既是全球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组织人才的必备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合作技能的最佳途径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访谈中,关于“影响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因素”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会影响其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则认为对他人的认知和期待会影响小组合作的情况,也有同学表示任务的难易程度、话题的熟悉和感兴趣程度,才是参与小组合作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有同学认为老师的组织形式和对问题的反馈会影响其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大家在小组里怎么讨论其实挺重要……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会影响整个小组讨论交流的氛围……我不是特别强势的人,如果队里出现了一个强势的人,我若认同他,我就不发言了。但如果他强势,我又有一点不认同,我可能会站出来发言……”(受访者2)

此外,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也影响着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情况,并影响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北京某语言类大学国际组织学院以夏令营为基本模式,选拔复语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学院实施“1 1 1”培养模式,配有国际组织实务导师。有受访者表示,本科的课堂主要是大班教学,以教师单向的授课为主,是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并不太影响最后的成绩,教师也较少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授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不仅难以组织小组合作还容易影响课堂效率。此外,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缺乏合作经验而忽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讨论

因此,针对培养现状和培养路径,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小组合作的基本作用

学院应该以条文的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纳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大纲中,提高教师对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程度,避免教师因缺乏合作经验等忽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合作技能是全球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的基本素质,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国际组织学等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应该善于调整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丰富小组合作的形式,促成组组互动、生组互动、师组互动,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二)改善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

研究发现,小组合作的形式多样,但学生大多倾向于在老师的安排下,就近与熟悉的人组成小组,完成合作任务。而国际组织作为区域性国际组织或全球性国际组织,其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对于工作人员的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对国际组织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鼓励其自由结对、随机结对,提高小组成员的异质性,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小组合作的成员,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的合作能力。

(三)提高小组成员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一个人自我消化、自我审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提升、经验积累的过程。小组合作结束后,小组成员应该针对任务和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自我认识水平,促进小组合作。研究发现,高校在对国际组织人才进行培养时,较为忽视其反思能力的提升,这样可能会造成“马太效应”,使得强者越强,掌握话语权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因此,教师应注重反思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学生合作技能提升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郦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的培养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04):39-47.

[2]贾文键.积极配合国家对外战略,大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实习生国际组织胜任力研究[J].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2(04):5-18 154.第5-6页.

[3]宋岩,李敏辉.学术型研究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模式: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06):106-113.

[4]滕珺,曲梅.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3):5-7.

作者简介:

全馨(1996~),女,硕士研究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温馨(1998~),女,硕士研究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