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诗歌阅读(中小学诗歌教学中的易读错字)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无论是教材中精心编排的经典诗词,还是统一布置的课外必背古诗等内容,都使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其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字词因种种原因,学生很难掌握其正确的读音,为此本人不揣浅陋,作此小文,对这些易读错字进行简单的分析梳理。因情状各异,故不再分门别类,仅分别列述如下:
1.杯
“杯”字在诗词中不能依照普通话读音读作beī,而应依古音读若“白”。从格律诗的韵脚不难判断“杯”字的正确读音,例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唐·李白《将进酒》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唐·杜甫《不见》
在“会须一饮三百杯”一句中,“百”依古音应为博陌切,读若“帛”,“杯”应该读若“白”,二字都是入声,极易读错。
2.回
“回”字依《说文解字》和《唐韵》均为“户恢切”,说明至少在汉代至唐代存在hui音,但应该指出的是唐代“回”字即是多音字,其一户恢切,其一读若“怀”。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杜甫《登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宋·晏殊《浣溪沙》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唐·白居易《池上》
又如李白《北风行》:“……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由此看出,“回”字在表示“回返”意思之时多读若“怀”。但也有特殊形式,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韵脚可以看出,诗中“回”字只能是户恢切。
其实“回”字在中古时代属“蟹”摄,韵母是ue,在闽南语和吴语中依然保留了古音,而在北方话中,ue逐渐变成uei。这种演变在地域分布上并不均衡,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而已。故在古诗中遇到“回”字,应根据韵脚来确定其读音。
3.斜
“斜”字在作韵脚时要依古音读作xiá,否则诗歌不押韵,读起来便失去了韵律美,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刘方平《月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杜牧《山行》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唐·元稹《菊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日即事》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唐·王建《雨过山村》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但若不作为韵脚,“斜”字便不适合继续依古音读作xiá,而应读若“协”,例如: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白
《说文解字》释“白”字作旁陌切。《集韵》《韵会》《正韵》作薄陌切。在古诗中,“白”作韵脚多读若“帛”,为去声字,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唐·李贺《致酒行》
以上诗句中的“白”字,如果按照普通话发音读作“baì”的话,则诗句不押韵,故“白”字做韵脚时应当据古音读若“帛”。
5.还
无论表示仍然还是归来,都读huán。《说文解字》:“复也,从辵瞏声,户关切。”《唐韵》作户关切,《集韵》《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作胡关切。明清后的口语和通俗文学作品中才逐渐出现hái音,但诗文中仍读huán。如: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清·郑板桥《竹石》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唐·杜甫《兵车行》
但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应读作xuàn,通“旋”,指飞鸟在天空盘旋飞翔。
6.见
《说文解字》:见,视也。《集韵》《正韵》作经电切。故表示“看见”时读jiàn,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唐·王维《鹿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唐·杜甫《客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以上诗句中的“见”都是“看见、见到”之意,故应读作“jiàn”。
“见”字有时作为通假字使用,通“现”,表示“显现、显露”出来之意,此时应该依“现”字读音,读作“xiàn”。例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其一》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 唐·杜甫《曲江二首》
7.胜
表示胜利时读作四声,如: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 唐·韦元甫《木兰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唐·杜牧《题乌江亭》
作为比较词时读作四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表示美好、景色优美、壮观之意时也读作四声,如: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宋·朱熹《春日》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 宋·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
表示承受、忍受之意时读作一声: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唐·王之涣《宴词》
以上几个易错字,或因读音转变,或因通假等原因致使读音难辨,故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追根溯源,理清其演变脉络或多音多义情况,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解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