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最佳境界(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马·祥瑞御免·亲王·伯庸的新作:《显微镜下的大明》
读的时候不亦乐乎,恨不得切盘猪头肉,开一瓶啤酒,方才来得过瘾。读完之后见人就推荐,恨不得硬塞给别人,强行逼着大家和我一起看,然后坐下来细细讨论一番。
马伯庸的名头自然是极响的,不过虽然自己是他的忠实拥趸,但并不是无条件的盲从。翻了翻读书记录,他的作品差不多可以算是都看过了。如果要说起来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长篇不如中篇,中篇不如短篇。要是我们拿几部作品来打个比方的话,那就是《风起陇西》比《长安十二时辰》要好,《长安十二时辰》比《古董局中局》要好,至于《四海鲸骑》,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写得出《三国机密》的同一个作家。
究其原因,马伯庸的写作风格是长于文字,精于考据,加上古灵精怪的大脑袋,奇思妙想常常层出不穷,读者一路看下来,常常有脑洞大开的感觉。但是他不擅长布局宏大的故事,同样对于复杂的人物逻辑关系驾驭起来也不是很拿手,勉力为之,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就拿前不久大热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来说,刚开始读得时候恨不得挑灯夜战,直到读完之后掩卷回味,却觉得破绽颇多,而且似乎拖沓啰嗦了些。直到有一次看到亲王的采访才知道这种心理不适从何而来,写作本书的出发点是马伯庸偶然看到的一个制作精美的长安城模型,看得入迷之后就开始构思小说,原本确实也是想写一个中篇,没想到写着写着就收不住了,越写越长,越写越多,彻底豁边了……难怪看到后来会有一种感觉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怎么还没有写完?怎么还没有写完?怎么还没有写完?
回到《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有其长而无其短。
全书一共三百四十多页,讲了六个故事,平均每个故事五六十页。这个长度可以说是刚刚好,亲王的一支生花妙笔正好可以挥洒自如,指点方遒,加上祥瑞御免一贯以来的非考据不成书风格,真的是下了诺大的力气去查阅了海量的明朝史料,寻章摘句,纵然谈不上皓首穷经,也绝对是扎扎实实做足了功夫。
那么到底是六个什么故事呢?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讲的是万历年间,由于某个数学算账天才不经意间的发现,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南直隶徽州府各县之间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长达数年之间,围绕着如何分摊,各方势力轮番登场,乡民,士绅,官府,朝廷,乃至浑水摸鱼者,火中取栗者,瞒天过海者,纷纷出马。大展拳脚。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一场发生在婺源县,却持续了超过六十年的乡里争端,起因却是到底是保住文脉风水重要,还是赚钱牟利重要。这一集中,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大明朝的基层官员到底是如何做事的,真的是螺丝壳里做道场有之,牛不喝水强按头亦有之,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第三篇是嘉靖年间,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精彩程度完全可以和热播的美剧相提并论。长达八年的诉讼,鸠占鹊巢者处心积虑,耕读传家者百折不挠,双方各展所长,机关算尽,最后打到了金銮殿,扯到了明世宗的逆鳞“大礼议之争”,一场民间官司到了这个份儿上,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这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大概和自己最近一直在研究的话题相关。某种程度上,本篇的主角大明黄册其实就是五百年前的大数据管理,其中又包括了人口普查,田亩丈量,钱粮税负诸多要素,然后再从黄册制度的制定到完善再到衰败以及最后彻底的崩坏,显示了堂堂大明是如何一步一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可能是全书最短的一篇?但是读来却是最让人心寒齿冷的一篇。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涉案银两总数还不及江淮盐商的一顿家常便饭,却引来了无数蠹虫的叮咬,上下其手,百般刁难,胆大妄为,其心可诛。中国传统官场中的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最后一篇简直已经带有了魔幻主义的黑色光环,四个原本清清白白的平民老百姓,因为恶人之贪之坏,自己锒铛入狱不说,还被卷进了庙堂大佬们的明争暗斗之中,到了这个地步,一句身不由己恐怕都不足以体现出何谓蝼蚁之命的凄惨与无奈。
马亲王的文字无疑是过硬的,靠谱的。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火连绵,颠沛流离之下已经残缺不全的文献原本都已经面目模糊,亏得他下得了这般笨功夫,抽丝剥茧,像个当代福尔摩斯般的一一复原,使得我们得以窥见当年的老百姓是如何苟活于世上。
对,这是一本讲老百姓的书。
其实看到一半的时候,自己不由自主的想起来另外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张宏杰所著的《大明朝的七张面孔》,不过很快发现两者大有不同。张宏杰写得是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有皇帝,有大臣,有太监,还有山大王,说白了,都是大人物。举手之间,千呼百应,动辄血流千里,人头滚滚。
马伯庸的新作却不然,主角无一例外,都是些寻常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构成了故事的基调,但是却一点也不简单。因为这些人才是大明朝的基础,因为这些人才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很多他们的烦恼,我们有;很多他们的痛苦,我们有;很多他们面临的诸多难题困境,其实我们都有,即使直到今天,依然可以说是改头换面,一直都有。
这就是他娘的生活,狗日的生活,无FUCK说。
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王朝的底层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老百姓的日子到底是有多难,为什么看似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明怎么就这么拦都拦不住的说垮就垮了呢?绳锯木断,滴水穿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但是真的如果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说不定你也会和我一样毛骨悚然呢。
说起来,这本书倒是我今年头上看的另外一本书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推荐给大家,不妨一阅:那些所有宏伟的,耀眼的大场面背后都是一个个琐碎的,平凡的,密密麻麻的小细节
《光荣与梦想》
都是通过攫取了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为都是自己耳熟能详的身边事,读起来自然就会轻松愉快很多。这里不得不再夸一夸马亲王的文笔,写得真是好,讲道理的时候有理有据,讲故事的时候娓娓动听,文言文白话文随手拈来,自由切换,全无痕迹。
掩卷之后,忍不住浮想联翩,毕竟电视广告里面都说,人类不能失去联想嘛……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原来那些发生在几百年前的大事小事,直到今天依然换汤不换药,悄然发生在你我他身边,有的改头换面,有的与时俱进,有的甚至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直接就原封不动的端上来了。历史啊,读的多了难免会发现,还真是没有什么新鲜事呢。几千年来都一样,乌鸦还是那么黑。
那么说到最后,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史第一要素呢?
那就是,不要把古人都想成笨蛋!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那就去看这本书吧!
三十年前的苏联什么样子?去德左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