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习俗农村吴川 吴江西横头的婚俗
吴江西南地区,临近太湖,处吴头越尾,辖震泽、七都、桃源、盛泽等地区。与浙江湖州和嘉兴相邻,俗称“西横头”。据《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在六都曰儒林,在七都曰汤渎,在八都曰东北浲,在九都曰曹村,在十都曰黄家,在十一都曰斜路,在十三都曰后琏,在十四都曰陶墩,在十五都曰章奥,在十六都曰集贤,在十七都曰严墓,在十八都曰檀丘,在十九都曰北麻,在二十都曰茅塔”。这些地区都属于吴江西南地区。现在有的地名尚存,有的地名因行政变化等历史原因已经消失。据《吴江县志》风俗篇记载:“吴江之先,杂于荆蛮中。更泰佰,仲雍,季札之化,而人文始开。至汉时,则文胜矣。由今观之,吴下号为繁盛。四郊无旷土,其俗多奢少俭。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男女议婚,大率以门楣为重。亦互择人而兼决于命卜。亦有指腹为婚者。初聘用礼数盒,名住口,言不再议也。及行正聘,则五六事或三四事。”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吴江西南地区的古时婚俗,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一些婚俗现在还仍然保留,有着独特的婚俗。
吴江古时县境图
20世纪80年代结婚现场
吴江西南地区农村婚礼
婚前的礼俗:做新客(合八字),初聘礼(端盘),讨糕,落桌饭,压床
像现在的年轻人相信星座一样,以前老一辈的人对生辰八字深信不疑。在确定关系前,新人的家属会将二人的生辰八字拿去给神婆,让神婆看一看二人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有没有犯冲的地方。当然现在大多数新人都是自由恋爱或亲朋介绍,没有合八字一说了。一般在确定了关系后,新人就要去对方家中吃饭,做新客。那么谁先去谁家吃饭呢?这个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吴江西南地区的婚嫁方式有两种,分别称为“一头”和“两头”。“一头”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男方将女方娶进家中,另一种是男方入赘到女方家,俗称“做女婿”。“两头”指的是男方和女方没有嫁娶的关系,两家并为一家,因此“两头”又被称为“合家”。如果是“两头”的话,吃饭则没有先后顺序。如果是“一头”的话,必须先在娶人的一方家中先吃饭。除了新人及其亲属外,近亲也要出席宴席,并且长辈要给晚辈红包作为见面礼,来表达其对这段婚姻的认可和祝福。
合八字
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在商定结婚日期时,若是“一头”,双方父母,至亲和媒人一起吃饭来商定结婚日期等细节。迎娶一方要给嫁方初聘礼,聘礼包括太礼、外太礼、舅礼、叔礼等。俗称“端盘”。但现在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两头”居多。“端盘”时男女双方无需初聘礼,只是一起商定结婚日期。
男女双方商定结婚日期
结婚前一天,有“讨糕”的习俗,即男方和女方都要前往各自的舅舅或姑夫家中讨要糕点。这些糕点由糯米制成,用蒸笼蒸熟,味甜。在糕点的顶部要点上一个红点。糕点数量要成双,堆成塔形,糕的上面放有柏树的枝叶和万年青,还用染了红色的蚕丝装饰一番,然后将糕塔放在红色木盆里。现在的糕点都是由专门的食品店定做了。
讨糕
结婚前一天晚上,新人的亲属在家中摆宴招待宾客,俗称“落桌饭”。客人均为亲戚朋友,无论远近亲疏,都要邀请,并且受邀的亲戚必须要携全家出席,以表示对新人及其亲属的尊重。客人到一定要先喝甜的“待帝茶”,客人必须要将“待帝茶”喝干净,不得剩余,寓意新人今后的生活会“一甜到底”,不喝就是失礼。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家庭一般在饭店和宴会厅举办“落桌饭”了。
婚前“落桌饭”
待帝茶
结婚前夜,新房的新床,会有很多新的被子,大多数是亲朋送的蚕丝被。必须由生了男孩的妇女来铺床叠被。结婚前一天,要由一名小男孩陪着新郎在新床上睡一夜,俗称“压床”,如果小男孩在新床上尿床,那更是一个好兆头。
结婚前需压床
婚礼当天习俗:上头,首开门,行盘,绕火堆,扛竹子
结婚当天一早,新人的亲属就要叫上邻居,在家中做糯米团子,而且叫的邻居只能是上了年纪的女性,叫男性的话则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在大家做团子的时候,新人则在房间内洗漱打扮,最后换上结婚礼服。结婚当日,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其礼服、首饰、鞋子等都必须是全新的。新人走出房间后,面朝家门口坐在椅子上,由新人的父母将胸花在桌上点燃的蜡烛之上顺时针绕三圈,最后戴在新人的胸前。人们认为这样新人的胸花就会被祖上的先辈们所祝福,成为一个吉祥之物,佩戴在新人的身上就能够保佑其婚姻的幸福和美满,这样的风俗被称为“上头”。如果是给新娘“上头”的话,还需要在椅子上放上叠好的棉被后新娘才能坐下,将脚放在脚炉之上,然后换上婚鞋,临走的时候新娘还要吃上一口糕点,寓意以后的生活能够步步高升。“上头”仪式结束,主家会把蒸熟的“上头粑粑”(糯米团子)拿出来,围观的亲朋好友哄抢,沾沾结婚的喜气。为期一天的婚礼也在“上头”之后拉开了序幕。
“上头”时换婚鞋
良辰吉日时一方前往另一方讨娶,同时要将聘礼一起带过去。由于聘礼种类繁杂且数量较多,因位于江南水乡,以前乘手摇船的水路运输就成了大部分讨娶新人的首选。人们为了祈求神明保佑这一趟路程能够平平安安,就会在新郎出家门前,由其亲属先在门口空地上放鞭炮,等鞭炮放完以后新郎才能够出门上船前往女方家中。这种通过放鞭炮来祈求神明庇佑的风俗习惯就被称为“首开门”。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成为迎娶新人的交通工具,但是“首开门”的风俗习惯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早期用船娶新娘
“首开门”
在去女(男)方家中娶新娘(郎)的时,要“行盘”,在以前把礼金放在一个个朱漆的长方形盘里,具体有太礼、叔礼、舅礼、抱舅礼(抱舅就是新娘的兄弟,结婚时要把新娘抱上船)、小礼、月老礼、酒水礼、请庚礼、请新礼、请望礼、黄道吉日礼等等。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礼一般都没有了,但盘里要放上一腿猪肉(谓母亲生产痛苦,叫“谢娘肉”)、一对鲤鱼。讨娶时要把一个蛋糕、一条被子、一个脚炉带到另一方家中。新郎(娘)到达女(男)方家后,进门之前要先放鞭炮。到达男(女)方家时,要将香烟分发给围观的男性,将喜糖则分发给围观的女性,烘托喜庆的气氛。
“行盘”
新郎和新娘在进家门之前,在家门口前空地上摆上一个“柴堆”。“柴堆”指的是将三把各自捆好的稻草用红绳扎在一起,呈圆锥形的物体,然后将其放在家门前空地上,由新郎的父母点燃“柴堆”的顶部。新郎和新娘手挽着手绕着火堆顺时针走三圈后,再逆时针走三圈,然后方可进入家门,这种风俗习惯就被称为“绕火堆”。“绕火堆”象征二人会在今后的婚姻中彼此信任,共同度过遇到的每一个难关。
“绕火堆”
迎娶新娘时要用竹子。在竹园里选用两根茂盛的竹子(略带根),各用一段红纸包了。迎娶后女方留一根,另一根由男方带回。竹子象征着富贵和平安,也有节节高的意思。这是新人的父母们送给子女们的美好祝福。过去竹绑在讨新娘的船上,现在不用船了,轿车又不好绑,所以往往要找个小卡车,专门载着竹子,跟在婚车的车队后面。“扛竹人”一般由男的邻居担当,因为它是个力气活。现在有些地区找不到竹子,用紫皮甘蔗来代替。
结婚用的竹子
婚后习俗:回门祭祖
如果是“一头”的婚嫁方式,婚礼结束后的第一天早上,新人们穿戴整齐后就要一起回到新娘的娘家去,或者一起回到男方家去,这样的风俗习惯就被称为“回门”。如果是“两头”的婚嫁方式的话,因为两家人已经并为了一家,而“回门”的前提是有两家人,因此也就没有了“回门”一说。在同一天,两位新人去男或女方的娘舅家,摆上一桌酒席,祭祀先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感恩。
“回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吴江西南地区的婚俗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婚礼在宴会厅或酒店举行,并且由婚庆公司策划和组织,但一些传统的婚俗现在仍保留着。
宴会厅
本文作者:李勇
责任编辑:朱梦亭、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李勇、戴宇涛、殷秀红、馆藏及网络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