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古村记忆(回望历史走进村庄)

回望历史、走进村庄——寻访“双塔”

在鸡泽的西南部,有一个镇叫双塔镇,镇政府所在地是东双塔。从双塔的名字来看,这里很早以前有两个塔。今天,我们一行四人走进了东双塔、西双塔,去寻访古老之塔。

“双塔”未有人见过,“建德城”却有遗迹

双塔镇与永年相邻,洺河从村西而过,贯穿南北。目前东、西双塔两村无缝连接,村名相互呼应。双塔有“拉塔”传说、古城幻影、建德古城、刘黑闼墓等历史文化,还有红色教育基地之称。

但是,“双塔”叫什么塔,具体位置在哪里,谁也不清楚。在邯工作的西双塔人贾利峰,写有《双塔记》一文,其中有言:“有古村双塔者,吾之生地也。名为双塔,实则无塔,何也?……古时有之焉!耸入霄云,华而巍巍,紫气萦绕,正而堂堂。登其顶,俯能尽其村,仰可摘其月,居村而落,分村而中,东者曰东双塔,西者曰西双塔。”

也就是说,几辈子人中,还没人见过这两个塔,只是传说。传说中的“双塔”,曾在一夜之间无影无踪,不知去向。有被移至洺山、五台山,以及褡裢镇(沙河)的说法。老人们说,如果有塔,可能是在唐代。

我们在历代的鸡泽县志中查询,也没有确凿的史料,只是在解释村名来历时有一句,古时这里有两个塔。

没有记载,只是传说,到底有没有,谁也不好说。

有没有塔,至今是个迷,但这里曾经是建德古城,却是千真万确。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挖水井,挖到四米深之时,发现了古砖和瓦砾,而且多处出现。后经查阅资料,并请多方专业人士认证,是隋末农民军领袖窦建德的招兵买马处,是仕兵的粮草营,被称作“建德古城”。

建德古城到底建于何时,无据可查。民间有建德古城系曲梁侯国,《水经注》中有“洺河东经曲梁城”的说法。但是,洺河并未经广府古城,而是从鸡泽西部经过。另有“曲梁侯国在永年北、鸡泽南部”之说,正好定位于双塔一带。听说,永年县依据府志“府城东北25里有古曲梁城”之记载,曾到鸡泽寻找曲梁国旧址,当时我县回复:鸡泽县志记载双塔系建德古城旧址,并非曲梁国遗址。永年后向东到下埔店赵城堡寻访,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百度古曲梁县可见,“曲梁县,其地春秋时期属晋,战国属赵,西汉元康二年(前64年)封平干顷王刘偃之子刘敬为曲梁安侯,置曲梁侯国,治今河北鸡泽县南部。后为县,属广平国。新莽时改称直梁。”所指位置正好位于传说中“建德古城”所在地。“建德古城”与“曲梁侯国”是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德古城”是否就是“曲梁侯国”的旧址,希望有一天得到证实。

现在西双塔村有“城南地”“城北地”“城东地”“城西地”“城路地”等地名,可见先祖从山西迁来之时,应该见过古城遗迹,否则不会如此命名地名。依据地名分划推测计算,建德古城周长为3.69里。

相传,建德古城“三面环水,一面环陆”,风水格局叫“回生常胜地”,易守难攻。城中还有两个泉眼,古城就是由于两个泉眼不停地冒水,以及洺河水泛滥成灾,导致城灭。

古城不在,幻映曾现。洺河东大堤向东,至西双塔村西的一块区域内,曾多次出现过“古城幻影”之景象,宛若“海市蜃楼”。县文史资料有记载,古城幻影在“鸡泽疆域上空奇景异观的不断出现,跨越唐宋元明清,直至20世纪七十年代”,被誉为“鸡泽八景”之一。县志记载,乾隆十六年,知县王光躞亲临古城幻影现场,并即兴赋诗:“楼阁空中照眼明,夕阳广野气成城,层楼叠锥终难久,始信秦皇有鉴衡。”

据亲眼看到过古城幻影的村民说,城墙由大方砖砌成,高大的城门上镶嵌的门钉都隐约可见;古城规模宏大,不亚于广府古城;幻影持续三五分钟后,它就像有两个画轴的一幅巨画,慢慢卷合住。仿若是仙人向世人展示的一幅立体仙境,如梦似幻。

古城已沉没,历史人物传于后世

其实,“建德古城”是否窦建德所建,也有疑问。窦建德在河北建立夏国,后因战事不力,失了河间,于是迁都洺州(今广府城)。当时,双塔这里的古城被称为“二城”,为屯军屯粮之所,可见窦建德来之前此处就有城了,只不过当时没有以窦建德的名字来命名城郭。

提到窦建德,还要说起鸡泽毛官营毛遂后人毛藻。据《唐骁骑尉毛公藻墓志铭》记载,“定王充于沸洛,灭窦德于波漳。蒙授朝散大夫,浅降为骁骑尉”。隋朝末年,窦建德占据洺州(今永年县),河北大部分地区属夏王窦建德地盘。秦王李世民为平息中原战乱,命毛藻攻打王世充和窦建德。毛藻亲率三军,曾与夏王军队在双塔、庄户顶(东柳旧称)一带交战,窦建德兵败被俘。毛藻因平窦建德有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后被降为骁骑尉。

提到窦建德,还要提到一个人物,他叫刘黑闼,为隋末河北起义军后期领袖。他早先是瓦岗军的人,作战勇猛,后投靠王世充,做了王世充的骑将,守卫新乡。因为他鄙视王世充,于是弃官投奔窦建德,做了窦建德的部将,封汉东王。当时人称“神勇将军”,死在他手里的唐朝守将数不胜数,使解甲归田的窦建德重燃希望。后与李世民交手,反胜为败,逃亡突厥。刘黑闼在饶阳城被自己任命的守将俘获,被李建成处斩。

虽在饶阳被俘,东双塔村大方耕地内,却有“黑冢”,传说是刘黑闼之墓。现在三里五乡的村民都知道“黑冢地”。传说中的“黑冢”高三四米,有四米见方,应该是陵墓的封土台。后因垫洺河沿将土拉走,夷为平地。据说,前些年“黑冢”曾两次被南蛮子盗墓。第一次,盗洞直径约七十公分,深四米左右,应该是墓顶位置;第二次盗洞直径约五十公分,深五米左右。两次都被当地群众及时发现并报案制止。

还有一种说法是,黑冢疙瘩是修城的仙匠临走的时候,脱掉鞋磕了磕鞋窠臼里的土,留下这个黑泥蛋子。这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只能当故事去说而已。就像建德古城,曾有一种说法为,神仙派仙匠下来建城,仙匠怕惊动世人,只在晚上建城。有永年豆庄做小生意的人,半夜回家,听闻土木搬运和斧凿之声,很是害怕,于是学鸡叫;仙匠听有鸡叫以为天快亮了,马上收工向西撤走。行至六十里处,仍不见天亮,就地又建一城,城好天刚亮。因是天临明建的城关,所以叫“临明关”。后因此城紧邻洺河,改名为“临洺关”。

岁月流逝,老槐树依然青翠

在东双塔小田街(俗称田圪梁),有一棵古槐,据说此树和山西迁民属同时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冬去春来,老槐树总是那么粗。树身中间已经空洞,靠着皱皱巴巴的树皮输送着水分营养。如今,古槐奇迹般地枝繁叶茂。

东双塔村田运书老人说,多年前有大言寨人到东双塔卖羊,不慎将几百块钱掉在了老槐树下,大街上来来往往那么多人,竟没人看到地上的钱。待失主回返东双塔村找寻时,几百块钱静悄悄地躺在老槐树下。此人非常感激,为老槐树披红烧香祭拜。从此,老槐树下香火不断。

除了老槐树外,东双塔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帝庙。鸡泽县志对关帝庙有记载,“关帝庙,在县治北迎恩街……各村庄共八十余座:东双塔有地二十六亩……”。东双塔关帝庙内碑文记载,“双塔关帝庙始建于唐朝,重修于嘉靖十七年。几经兴衰,历代重修。在明代,按照北京关帝庙的样式绘图仿建,雄伟宽大,辉煌秀丽,香火旺盛。一九四五年毁于日本战火。”如今的关帝庙系旧址西移。

记录关帝庙(双塔人也称马庙,关帝庙前殿就是马王庙),是感动于双塔这方水土养育了善良百姓。古有盛世修庙之说,凡是有庙宇的地方,且香火旺盛,说明这个地方经济繁荣,民心向善,民风淳朴。邯郸市博物馆馆藏“北宋乾兴元年残石经幢”,立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八月,残段的正文部分叙述了鸡泽县、武安县(今武安市)、永年县(今永年区)和曲周县等地的百姓为“鸡泽县敦教乡”某寺院集资捐献香炉之事。敦教乡即现在的双塔镇。“敦教”是什么意思呢?查找资料显示,“敦教”就是“勉励教诲,注重礼教。”历史上这里注重礼教的人士众多,影响到周边的曲周、永年,甚至扩展到武安等地。

明清两代是晋商文化的鼎盛时期,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为代表的太原盆地商人,举商贸之大业,经营物品十分齐全,经营范围广大。从山西迁民来的双塔人,把晋商文化的精髓“诚信、勤奋、坚韧、团结”也带入到了我们这个冀南平原小县。

历史上的古村记忆(回望历史走进村庄)(1)

七世祖平叛有功,五里碑十里井传唱英雄

东双塔有贾、栗、田、秦等30多个姓氏,土著有巩、范两个姓氏。燕王扫北后,巩姓已失传,范姓族人主要集中居住在该村的范街。贾姓在东双塔村属大户,而西双塔村,除了胡、王、秦等姓氏外,贾姓占了80%以上。贾姓族人介绍,东、西双塔贾姓本是一家。最早,东双塔贾姓为大门(长子)、西双塔贾姓为二门(次子)。也就是说,长子和次子当时分别在东西双塔安了家。

关于贾姓由来,贾氏十九世孙、曾任双塔学区校长的贾鹏录依据贾氏族谱,为我们提供了详细情况。贾氏本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东阳村人,明朝迁到双塔村居住,迄今六百一十八年。先祖崇文礼,重农桑,修祖谱,建祠堂。仁孝之至,恩泽子孙,人丁兴旺,才俊辈出。所续的族谱脉络清晰,叙写规范,书体工整,成为族系文化的典范。参与评审的专家学者,无不为之赞叹!

贾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重修于洪宪元年,迄今二百一十七年,因年久失修,族人纷纷捐资,二〇二二年农历正月初十日举行奠基仪式,准备重修。贾氏十九世孙贾鹏禄,撰文记述了贾氏的渊源与历史:

贾始祖明永乐次年所迁,

自太原至于今六一八年。

忆先人在当朝曾有爵位,

兵马司有功勋皇宫立传。

光禄司太医院史书记载,

七世祖掌帅印为国殉难。

高先祖德泽厚焉何其酬,

裔子孙福禄长祀孝奉先。

祭祖宗丝芋竹躬身叩拜,

呜乎哉若亲目痛见本渊。

据贾氏族谱记载,贾氏七世祖贾著武,字如豸,武举人,奉朝廷圣旨(贾家一直珍藏朝廷圣旨,后辈人曾见过,因年代久远,圣旨已找不到)平定叛乱,为国殉难,当时朝廷因他平叛有功,在双塔修建五里碑、十里井,以示纪念。

关于五里碑、十里井,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武将贾著武奉旨镇守黄河平叛,为防止扰民,从西双塔开始至黄河沿,修建官道,并在官道沿途建五里一碑、十里一井,昭告士兵不喝百姓水、不走民间路,不损害百姓庄稼。

有人曾沿途找过五里碑、十里井,说永年辛庄堡村玉皇庙后边距离西双塔5里,正好有一石碑;碑往南到辛庄堡八街口有一井,正好距离西双塔10里;再往南五里西七急村有一石碑,再到广府老城北门有一水井,西双塔至广府老城北门,抄近道正好20里。

传说贾著武在黄河边平叛时,因战事失利,他身负重伤,血染战袍。敌军见状,问,你是关老爷吗?贾著武说我是你贾老爷!随手去拔插在地上的战刀,被敌军杀死。贾著武墓地原来很气派,有石像生,村民习惯称之为“狮子坟”。

据贾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东双塔村贾姓八世祖贾桂(贾朝用,非《法门寺》贾桂),曾任乾清宫内侍,后为惠王府左承奉,随惠王前往湖广荆州府任职,后流寇破荆州(李自成起义军张献忠破城),贾桂随从惠王守城,城破守节身亡。

贾桂处世精明,任乾清宫内侍时,精选上等鸡泽辣椒带入皇宫,鸡泽辣椒由此进入御膳房,成为皇宫主要调料之一。贾桂除为皇宫选椒,也把一些上等椒送朝中官员,并宣传鸡泽辣椒的医药价值和长期食用的好处。我们认为,在鸡泽辣椒发展史上,应该为积极推介家乡辣椒的贾姓八世祖贾桂写上一笔。

抗日烽火地,新时期发扬传统续新篇

东双塔村,是我县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而来。这里,曾经是鸡泽县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任中共鸡泽县委书记田仕周的家乡,是中共鸡泽县委的红色摇篮。

田仕周,原名田登瀛,曾用名阎炳文。田仕周1914年4月15日出生在鸡泽县东双塔村,先在本村上初小,后到县城上高小,1929年至1933年,在省立第十三中学(现永年县第二中学)读书,左派学生,1931年闹学潮,作为学生代表,赴天津河北省教育厅请愿,途径北平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鸡泽县第一个中共党员。

田仕周于1931年底回村发展党员,1932年初,建立鸡泽县第一个党支部——东双塔村党支部。1938年夏,八路军东进纵队一部进占鸡泽县城,建立鸡泽县动委会,田仕周任指导员。1938年10月,任中共鸡泽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39年春撤销县工委,成立中共鸡泽县委员会,田仕周任县委书记。田仕周积极宣传抗日,串联知识分子,组织武装斗争,带领全县军民打开抗日斗争新局面。

田仕周的功绩彪炳史册,党的旗帜在双塔高高飘扬。东双塔、西双塔历届党支部发扬党的光荣历史传统,沿着田仕周的足迹,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辉煌业绩。从1932年到2022年,东双塔村党支部已成立90周年。多年来,村党支部发挥地域特色优势,拉动民营经济和集贸市场的发展,不断改善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在奔小康的路上扬帆启航。

在村党支部原书记贾金山的带领下,以“双塔水泥厂”为龙头的东双塔村民营企业曾鼎盛兴旺。双塔水泥厂曾是邯郸市三十强集体企业,河北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创下年产值3千万、利税200万、年销量10万吨的辉煌历史。水泥产品覆盖了周边县市区,该厂水泥标号高(标号425),产品质量好,深受市场欢迎。双塔水泥厂造福东、西双塔一方百姓,尽己所能支持村里修路、办电等公益事业。领头雁贾金山,曾连任市人大代表,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支部书记、河北省优秀人才等荣誉。

双塔集贸市场远近闻名。双塔民风淳朴,百姓厚道善良,他们不欺行霸市,不欺负外来商户和客户,使市场越来越大,目前,有门面700余家。该集贸市场历经多年,交易商户西到永年铁路西,东到曲周槐桥、甚至邱县。早年粮票、布票都可以在这里交换流通。集贸市场在2000年改扩建,修缮一新,加上北邻双塔新民居居民的入住,市场更加繁华。走在市场街头,商品琳琅满目,从生活起居的针头线脑,到奢侈品的家电黄金,货物齐全,应有尽有。

双塔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特别是东双塔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以小麦、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由于地势低洼,紧邻洺河,几年就要遭受一次洪灾,庄稼收成有时没有保障。

近几年,西双塔村民改变靠地吃饭的状况,他们自发组成一支建筑大军,活跃在各大建筑工地,主打穿钢筋、做建筑钢架等业务。

烟火换新貌,喝酒不吃菜成历史

东西双塔自古有正月二十一点老杆的习俗。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一,东双塔有五架老杆,西双塔一架老杆,东双塔先开始点燃,然后是西双塔。老杆,就是将鞭炮绑在高高的木架上,老杆顶上是起火(烟火的一种),老杆从下往上一层层接连燃放,最后是起火点燃,直冲云霄,有火箭升天的感觉。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在这天都会赶往两双塔村看烟火。近年来,由于禁止燃放鞭炮,他们把老杆改成了灯会,用电子灯泡、灯管代替了鞭炮。

西双塔22户贾姓人家,每年轮流接火神。即在正月二十一这天,上一户将火神爷抬到街上的火神棚里,接受全村人的香烟供奉。正月二十二,上一户供奉火神的人家将火神爷与下一户交接,下一户接火神的人家将火神抬在自己家中,一年中,全村人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可到其家中烧香供奉。

双塔请火神、点老杆的习俗,特别是起火甩着长长的烟火尾巴,冲入云霄的那刻,也正是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的期盼。

采风即将结束之际,我们问,双塔这一片喝酒不上筷子、不让吃菜的风俗还有吗?他们一个个哈哈大笑,说早不存在了,现在是喝酒先吃菜。

在喜迎二十大之际,在双塔这个诞生鸡泽第一名党员、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任县委书记的红色圣地采风,我们对东、西双塔的未来充满祝福和期盼。搁笔之时,采风小组感想颇多:东、西双塔村应该利用地域、历史、人文等优势,依托集贸市场商贾云集的特点,在感恩先人、缅怀先烈的基础上,宣传好红色教育基地,打造出有特色的最美乡村,在椒乡大地矗立起传统教育和创新发展两座高塔。

历史上的古村记忆(回望历史走进村庄)(2)

执笔:杨海平 曹勤学

采风:曹勤学 杨海平 王会彩 焦如丽

2022年9月7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